如何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

2021-12-29 03:12
辽宁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常态供给线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支持在校学习为主的线上教育供给已经基本成型并逐渐应用于课堂内外。“新冠肺炎”疫情推动教育供给的覆盖范围从在校学习急速延伸到了居家学习,网上课堂、在校学习和校外学习三者统筹组合形成的完整学习链和活动链,使得线上教育以全面参与的角色和线下教育一起形成了特殊时期的融合式教育供给,在学生的可持续健康成长、教师的育人水平提升、学校的现代化治理完善以及家庭教育的角色转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供给常态化的基本思路

李奕、赵兴龙在《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1期《线上线下融合:新时期常态化教育供给的思考与应对》一文中认为:

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供给的常态化,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推进“有形”和“无形”供给。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关于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供给常态化(以下简称“常态化供给”)的五个思考维度。

(一)全周期:均等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教育供给

从时间上来说,全周期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也可以是某个年级某个学段或连续的几个年级几个学段;从内容上来说,全周期可以是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的全部内容,也可以是某个内容学习或某个学习过程的前中后,还可以是这些内容的相互叠加或交叉,等等。

常态化供给应均等关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教育供给。在常态化供给中同步体现全周期,对增强师生对供给的适应性以及家校之间联结的韧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线上教育的介入,供给的弹性成为常态化供给的最大优势,无论是弹性的内容还是时间,都为“融合”的成型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弹性并不意味着随意或者间断,弹性是常态化供给的外在尺度,决定弹性的更多是人的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

(二)自调节:达成师生互动的新平衡

自调节是指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的认知水平自主调节接受常态化教育供给的时间和节奏。在常态化供给中,线上听课的学生可能是本班、本年级、本区县的,也可能是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国的。授课教师不能像已往在校授课一样对所有听课学生的学情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网课的教学设计只能聚焦在知识的精讲上,即怎样在短时间内把要讲的知识点讲精讲透;学生对网课的学习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回头再学,甚至反复回看,这就依赖于学生的自主调节。此外,学生通过本班学科教师答疑辅导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也依赖于自主调节。

也就是说,不论线上网课设计得多么精彩,都要通过学生一点一点地内化吸收、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设计目标,学生在线形成的实际获得和教师在线提供的支持服务会达成师生互动的新平衡,这种新平衡的质量影响着常态化供给的质量。再进一步说,学生自主调节的背后“隐藏”的是自主学习能力。在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供给成为常态的背景下,需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场景迁移,使其在远程居家学习中凸显重要作用。

(三)非驱动式:为学生留出赋能空间

非驱动式,是指常态化供给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对问题或过程的分析、评价、协作、交流、启发、改进、创新等高阶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丰富完善,尊重和保障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进行选择、参与、表达、思考和实践,而不是直接驱动学生完成知识学习获得标准答案。在学生学习中,“缺什么供什么”的策略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供给内容越多,反而会给学生学习带来结构性的选择迷茫,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非驱动式是把供给融入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让供给和学习之间产生更充分的互动循环,把供给的保障性和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独特性结合起来,留足为学生赋能的空间,而不是让供给替代或塞满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四)优势激发: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优势激发,是指在常态化供给中要善于激发和利用线上与线下的优势,将其转换为育人优势。线上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远程获取、信息传递、反复回看、社群构建、内容搜索、感官刺激、同伴激励等;线下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教师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流、集体氛围、小组协作、面对面答疑等。对于特定的供给,要充分辨识利用其优势并激发互补优势,由此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和灵活的创新空间。

此外,针对一些研究报告提出的线上教育缺乏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等问题,我们认为,适当增加线上互动功能和体验是必要的,但并非“逢缺必补”,否则反而会放大其他问题。如教师使用互动功能的时间成本会增大,面对更大群体的学生互动,教师的互动覆盖面会相应减少,由此给线上组织教学带来非常大的挑战,等等。因此,在常态化供给中,将师生充分互动适当地挪移到线下教育中进行,会更易集中线上教育的优势,也可为线下充分讨论提供更多高效率、高质量的认知和心理储备。

(五)同向共育:形成更加深厚的育人基础

同向共育,是指常态化供给要引导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保持内在一致性。在常态化供给中,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随着学生学习场景的变换而发生变换,尤其是在居家学习过程中,亲子关系会自然而然地叠加上“师生关系”,使得家长或家庭成员要像学校教师那样构建学习环境,指导孩子完成相应的活动或作业,引导孩子与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同学伙伴进行沟通交流。

二、“双线融合教学”的系统设计

韩志祥在2020年12月的《基础教育课程》《走向“双线融合教学”》一文中谈到:

(一)规范化的教学目标

规范化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内容、要求和表述。内容和要求既要包括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还应包括线上学习涉及的信息意识这一通用型素养及要求。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完相关知识后的表现进行刻画,将线上学习的工具、内容、程度、期待达成的效果放入目标的设置中。目标的表述需要规范、明确且可操作,需要用师生都能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经历式的教学内容

筛选并编辑丰富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回放技术、智能化工具等,由教师精心设计多样化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回到知识的源头,在问题串的引导下体验学科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完成知识建构。

一是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利用网络搜集各类生活以及学习探究领域相关的素材,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真实的或模拟的多样化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情境,探寻问题。

二是设计指向教学目标的问题串。“双线融合教学”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多样化情境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能够展现知识发展过程的问题串至关重要。通过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经历知识形成的简约化过程,感受科学家研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所悟。

三是设计学科实践活动。由于线上教学无法开展诸如理化生的实验以及文科类的戏剧表演等学科实践活动,因此就需要在线下课堂中花费更多精力去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活动的过程可以视频录制的方式上传至网络,便于部分未能及时跟上学习节奏的学生利用线上回放功能补上学习进度。

(三)定制化的学习方式

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智能统计功能,采集不同学生点击学习材料的文本、图片、视频类资源的频率,课堂应答情况,以及各类测验结果等长期的数据,生成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认知风格、理论或实践类型的雷达图,结合教师的丰富经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从思维层次的高低来看,基础扎实、思维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选择层次高、难度大、节奏快的线上学习经历和任务;大多数普通学生可以参与现场课堂教学活动,紧跟教师节奏,完成问题串的探究;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利用在线平台提供的直观性更强的教学资源及配套练习,先夯实基础,再逐步提升。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学习数据对每一层次的学生开展及时的群体或个体辅导。通过分层学习资源的投放、学习与辅导,满足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需要。

从认知风格来看,场独立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线学习内容、难度和节奏,但需要由教师根据平台的即时或阶段性测试数据指导学习的进程;场依存型学生则需要跟着教师的现场教学节奏循序渐进地学习。

从学生对理论或实践的偏好来看,有的学生擅长理论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动手实践探究。因此,需提前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准备一些文献书籍或一些实验器材(或让学生自备),精心设计好不同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自主选择,并组织活动让两类学生开展深入交流,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学习的优势。

(四)开放式的教学互动

一是开放的互动氛围。某些涉及学生自尊、隐私等容易触发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问题可以利用线上交流平台的匿名讨论功能,充分探寻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状态下,在价值观念、认识、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当然,线下课堂也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敢说、愿说。

二是开放的互动对象。利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群体与某一方面的专家之间,甚至是学生与自己之间开展专业化的深入讨论,形成开放式的互动格局。

三是开放的问题设计。设计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路径多样化、结果多样化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互动,限于时间,可以将问题讨论延展到线上交流平台中,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并在后续的线下课堂中将线上讨论的结果进行分类汇总,现场交流展示,提升研讨深度和广度。

三、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供给常态化的优化方式

袁振国在2020年第11期《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未来教育》一文中指出:

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不是线上和线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线上教育对线下教育的补充,更不是轻率的替代,必须呈现1+1>2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互联网思维。一是互联互通。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如人、信息相互联通,联通之后就会发生重大的质变。二是去中心化。互联网时代,中心化被瓦解,每个人都是中心。我们常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理念,没有技术保障是做不到的。互联网在技术上、物质上为它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三是共创共生。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中,所有的学习者都是教育者,所有的教育者也都是学习者。每个人都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未来的教育形态中,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属性都“消失”了。这就需要人们对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包括大家都熟悉的学分、学位、学历等进行重新设计。随着新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到来,这些旧有的社会框架会被打破,更高要求、更高质量、更具有活力的教育形态则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让每个人都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动的课题。

猜你喜欢
常态供给线下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