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高校思政课教学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21-12-29 12:13管桂翠杨永英
科学咨询 2021年38期
关键词:强国思政时代

管桂翠 杨永英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战略需要文化支撑,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文化强国更是应有之义。新的起点,新的挑战,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推进“四个伟大”,都需要文化的强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基因里的文化血脉在给民族复兴,建设强国带来深深滋养的同时,也为中华人民接续了无限的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期待。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特别重视国家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注重用文化铸就精神力量、凝聚人心,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只有站在时代浪潮,回答时代问题,才能铸就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铸造文化建设的新辉煌。“十四五”时期,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紧跟时代步伐,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中汲取力量,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作活力,才能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和人民群众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结合起来,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二、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高校思政课教学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筑牢精神之基

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深刻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点和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积极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实效性。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思想领域众声喧哗,价值多元,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产生的很大冲击,同时也挑战着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筑牢精神之基。

(二)始终围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任务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新的青年一代,在树立人生理想的同时要心怀祖国,心怀大众,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青年一代要有不坠青云之志,要时刻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在讲授思政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增强民族意识,树立荣辱观,力争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当前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引领性,理直气壮凸显政治本色,深度融合国家意志,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三)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2]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强大的坚定信念。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小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了,伴随而来的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反思、比较、展望,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课程内容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深入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过程,并注重培养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错误思潮的批判中树立正确的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三、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高校思政课教学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

(一)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事业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上好一堂有内涵、有温度、有亲和力的思政课,让大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强的获得感,为建设文化强国培育人才力量,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高校党委要增强重视程度,从顶层设计、政策和制度制定等方面对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有力地保障,加大物质和经费投入,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学习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在教师聘用制度、评价体系上,注重考察教师文化素养。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切实做到思政课教学“八个统一”,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要自觉传递正能量。

(二)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3]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以史明鉴,以史崇德,坚持问题意识,主动回应大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话题,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增强历史自觉性,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什么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伟大成就、为什么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伟大变革,不断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扛起人民重托,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凝聚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三)发挥融媒体优势,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时代性和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0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微信、微博等平台,因具有匿名性、即时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高校思政课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要将思政课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改变目前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上课“抬头率”低等现状。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改革创新,坚持教学“内容为王”,讲清楚文化自信的内涵、底气与时代价值,并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方式和手段,录制慕课、微课视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关注现实,对价值多元化、思想多元化背景下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猜你喜欢
强国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秦晋争霸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