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澍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广州 550014)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抗击疫情期间,我校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弘扬军队光荣传统,引导学生朝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我校先后派出14批共计288名教职员工驰援湖北;数千名教职员工主动请战加入援武汉医疗预备队,上千名学生加入抗疫志愿服务队列。此外,我校早在二月份就组建了“击冠”青年志愿队,派出26名研究生奔赴广东省和广州市疾控中心,参与全省传染病防控工作;更有学校师生团队对广东省4万余名高校学生和15万名工厂员工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流行病学线上调查,形成的调研报告为复工、复产、复学提供科学依据。学校还根据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需要和不同人群的防护要点,组织师生编写、发布一系列漫画、视频和推文等科普资料,点击和转发量累计超百万人次。
学校以学校党委为组织核心,领导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发挥组织力量,坚决拥护和服从国家安排,或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或足不出户自觉隔离。倡导学生通过具体行动投身于全民抗疫大行动当中,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刻苦钻研每个学术课题和尽职做好每份工作便是同学们行动力的最好诠释。全校师生虽身处不同岗位,但都积极自觉地把爱国情、报国行融入抗击疫情行动中,融入全社会复工、复产、复学中,为战“疫”奉献南医人的智慧和力量。
为加强抗击疫情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由公共卫生学院辅导员主讲的《齐心抗疫,公卫有我》网络思政云课堂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平台显示课程学习人数达1 400余人,课件在线学习累计达7 000余人次。为巩固“零距离”云端育人新模式的创新成果,公卫学院学工办还特邀学院多名资深教授为学生带来“公卫抗疫五堂课”,其中包括党课、思政课、青年课、专业课、生命课,从名师专家们自身专业与研究的角度全员、全方位、全程开展思政教育。
截至3月,在全校近千名教师的努力下,学校500多门课程、1.2万次教学内容已经在学校爱课、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多家网络教学平台上线,其中包括近20门省级精品、省级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为以网络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学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团队创作推出“南方医科大学抗‘疫’宣言”短视频《不负青春、医路前进》,先后在多个省级新媒体和网站播出;除此之外,全校千余名医学生活跃在各个社交网络聊天群内进行志愿宣教,在坚决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之外,借助所知所学帮助民众普及防疫医学知识,积极助力传染病科学防控。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当中,全校师生充分结合疫情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对疫情防治进行科学研判,坚决落实应急防控措施,积极查漏补缺。此外,作为拥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学生,大都冲锋在前、成为辟谣先锋,利用科学精神和专业知识理性辨别清理虚假信息,协助群众扫除恐慌情绪。本次抗击疫情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学科的价值所在,而对在校医学生来讲,是一剂笃定专业自信、坚定科研道路的强心针。
我校精神心理照护学教学团队号召学生原创完成近300份身心健康照护抗疫作品,在教学中加强心理调适、健康防护等多方面知识的灌输,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珍惜感恩的抗疫精神,结合课程思政着力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同时,学校成立心理咨询专家组,建立应急心理防护工作微信群,重点为武汉医疗队与一线抗疫医护人员解答疑问,提供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随时进行前线工作者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中心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开通24小时援助热线,通过网络直播课、微信公众号文字咨询和QQ在线心理咨询等方式指导学生安顿身心、共同抗疫,对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干预。
在抗疫一线,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临床医生、公卫医师,还有更多的心理医疗支援人员,他们投入抗疫一线人员和确诊、疑似患者的心理疏导中,及时将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致力于维护身心健康事业。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上各种人文关怀的具体举措,无不在警示医学生人民健康至上是以后职业生涯中永远的目标[1]。
我校虽在组织育人和思政教育方面收获了一定成效,但学校各类组织主体存在的些许缺陷仍然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由于组织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导致育人合力未能充分集聚。高校在推进组织育人进程中各类组织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资源配套、人员配置、政策措施和特色活动。然而,这容易让本应团结协作、上下统一的组织育人行动分解成零散的育人活动、零碎的育人资源和碎片化的育人措施,无法积聚各部门之间的合力,组织化的育人行动更无从提起。只有建立健全的协同协作育人机制,才能够统一协调校园的党政组织、群团组织、学生自组织、网络自组织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避免出现协调不足、步伐混乱的尴尬局面。由此,各大高校均亟须形成组织协同育人共同体。
各组织主体之间存在着沟通鸿沟、育人职责分工模糊等问题,制约了育人模式的顺畅建构。虽然学校各组织机构之间存在明确的上下层级关系和职责职务分工,但由于共同愿景的缺失、部分组织对自身育人职责和角色分工的模糊不清,时有存在部门之间沟通交流效率低下、工作推诿拖延等现象,使组织育人呈现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特别是个别部门无视自身的组织特色,对自身在组织育人方面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迷失了组织相互之间的组织优势,发挥不了协同育人应有的效应。虽然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之下,各组织主体基本能尽量克服以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在最短的时限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障抗疫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同步进行。然而,作为高校,还应当思考特殊时期的高效工作模式如何在平时日常工作中正常运转下去,方能为建立长效有序的组织育人机制奠定基础。
抗击疫情期间大多组织育人实践缺乏面对面交流,影响了育人手法实效的发挥。抗击疫情期间几乎所有专业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完成。然而,网络教育有其受众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却相比面授存在着师生互动性差、难以进行学习监控、共情困难等缺点,也突出了面授教学的不可替代性。譬如,抗击疫情期间组织生活大多通过网上进行,但个别党支部存在侥幸心理,没有严格按要求落实组织生活固定动作或者组织生活环节应付了事、缺乏亮点,错失党员团员思政教育、推动组织大步向前发展的良机。又如,学生宅家学习是绝大部分高校的无奈之举,但个别专业和思政课程仍然采用枯燥无味的方式讲解医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缺乏互动式、浸入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
面对高校中实施组织育人的困境,在前期践行多重育人措施的基础上,学校秉承“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校训,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建构出一套组织育人新模式。
将疫情防控、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医者仁心,为学校的医学教育、人文教育积累了生动丰富的教学素材,对医学生医学价值观的塑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多门线上课程中,授课教师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传染病相关知识,还增强了学生的战“疫”信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疾控案例小组讨论中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医学免疫学让学生意识接种疫苗对传染病的预防价值、内科学将中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传染病药物研发应用中、医学影像学结合呼吸道传染病影像学案例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健全建立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硕士研究生招生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等专业,这些国家支持政策的发布为医学专业的发展注入强心针,学校也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激活战“疫”正能量,弘扬战“疫”精神。
以学校党委为核心,形成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等多个组织主体合力,发挥各自作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组织育人模式的构建单靠一个个体组织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青团组织的价值引领作用和学生组织的团结凝聚作用共同发挥方能整合成一个环节完善、整体度高的组织体系,把组织建设和教育引领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学校党委需把握育人总方向,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新时代育人目标;院系党组织落实育人保障,在执行学校决定部署的同时支持本单位领导班子独立负责地开展相关工作;群团组织发动育人主体,作为联系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将全校师生员工发动组织起来;教学科研组织提供育人平台,将教学育人、科研育人与组织育人有机结合;学生社团提供育人载体,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有着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在本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学校党委作为抗疫团队的坚强后盾引领行动方向,学院党委推动学院师生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从多方面参与抗疫,共青团和学生会在学生志愿者招募等工作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团队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学生自组织吸引凝聚着广大学生的力量。
全民战“疫”为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我校在其中做了大量颇具学校特色、切实有力的工作。我校规定书记、校长、院长在“思政第一课”中主讲抗疫题材,由此涌现出一批理论水平高、感染力强的精品思政课堂。抗疫题材同样融合到课堂思政教育中,附属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员更是通过思政云课堂进行粤鄂连线,为医学生们亲身讲述抗疫临床最前线的诊疗知识和病历分析,从而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家国一体认同,将青春故事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当我省启动重大突发事件一级响应之后,原第一军医大学曾赴小汤山抗击非典医疗队全体队员向南方医院党委提交请战书,纷纷表达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共同心声。相信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南医人乃至全国人民的抗疫故事会经常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生活中被反复提起,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无不督促着医学生们努力成长为勇于奉献的医务工作者。
抗击疫情期间,南方医科大学无论是冲锋在前、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宅家抗疫、辟谣科普的在校医学生,均为夺取战“疫”胜利奉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全国其他的医科院校,都在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发动学生组织、做好学生教育、引导思想价值、投身奉献社会。南医大虽是医科院校中的个体,但其组织育人的实践和模式有着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意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的组织育人路径和模式的探索定能为维护公众身心健康和推进高校育人进程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