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李佳川
互联网云技术、通信技术等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工作理念与模式均出现了改变,在这种形势下对水利行业人才需求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需紧跟时代步伐,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高职院校借助互联网+来进行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还属于一个全新领域,本文致力于在这方面展开一些实践探索并总结了一些可行举措以供参考。
国务院在2015年8月颁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中明确提到应全面落实大数据强国战略,在该战略的呼应下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卫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与此同时,“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工科技术人才的要求更高,推进“新工科”建设已迫在眉睫。以往的水利类专业教学中对理论知识太过关注,在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上有所忽视,利用大数据进行新型人才培育的力度不足,以至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无法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依靠先进现代化技术与设备进行实际工程问题解决[2],故而致力于互联网+背景下水利类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很有必要。水利类专业院校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注重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与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管理、防汛抗旱等领域彼此结合,贯穿至人才培养全程,充分展现水利防灾减灾、兴利除害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功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因职业院校学生受到年龄等因素影响要在课堂上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某个知识点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避免学生因在课堂由于开小差等而不慎错过重要知识点,就不得不依靠“互联网+”教学手段把课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微视频制作(时间约7 min~10 min),视频中需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关键之处有圈有点的指出来供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观看并进行知识学习,掌握课堂上即将所学知识点的大致内容。学生在视频观看时若存在对某个内容不明白或不了解之处,可直接返回去再次观看[3]。另外,要求学生在视频观看时务必要做到全面深入,不应只观看自己有兴趣的简单内容,而稍微难一点的知识点则直接跳过,因为水利类专业的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在后续工作实践中都可能会遇到,因此视频中里所提及的任何知识点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确保学习到位。如在《工程制图》相关知识教学中,则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教材上给出的图样制作为三维模型的过程录制为三维动画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多视角立体观察,形象生动的为学生讲解工程图绘制时绘图仪器使用方法等,且将一张A3图纸绘制全程进行录制,学生提前进行视频观看能够更快速准确的了解绘图方法确保绘图更加规范。
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增添了新契机,即便线上教学模式当前正开展的如火似荼,不过也需注重将线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起来推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线上学习成果成功的转向线下案例实践,把线下操作过程的真实场景展开典型化处理再次应用到课堂上形成真实案例引入线上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理论向实践、实践至总结分析的过渡,确保学习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具体操作里获得解决[4],达到高技能专业型人才培养之效。换句话说,水利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所开展的工作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故而在知识点教学时务必要注重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在课堂上借助大数据为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外,还应确保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
实验教学为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项重要环节,可经仿真模型制作与工程系列教学片编制等线上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学习,塑造资源水利合理应用、生态水利治水理念,促其生态工程意识不断提高,对水利工程概念有更正确的理解。同时,可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验项目开展过程录制成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观看与模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专业知识点。对案例进行经验与不足总结,挖掘他人思维上展现的“闪光点”,学会在具体实践中若是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应怎样着手解决,同时可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确保学生实验技能得到提高,这样就成功的将线上线下教学灵活结合起来,对现代化实践型人才培养更加有利。
课后复习是对已学过知识点进行再次归纳总结的过程,属于任何专业任何学科知识学习中均相当关键的一环,具体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即对学生来说,复习实质即通过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知识进行巩固,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找出自己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查漏补缺,使所学知识点得到巩固。而对教师来说开展复习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所以可利用信息技术以电子信箱等形式将事先设计好的各类习题发放给学生,并统一收回,尽快获得源自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调整;故而在水利类专业某课程教学结束后可直接在网络平台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作业布置,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薄弱之处开展个性化练习,也便于学生经相关平台登录来与同学或老师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交流与反思,改进不足,进而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现代水利专业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同时,为了确保课堂所教授的水利专业知识内容和岗位实践对人才的要求更符合,应对学生的反馈引起高度重视[5],每次教学结束后都可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发放,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实践可行性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调查结果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也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回访调查由水利类专业毕业在岗学生的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明确现下岗位为技能与知识所提出的各种新要求,确保所教学的内容更符合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要求。
职业院校水利专业学生最终成绩的考核涉及到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两大环节,其中过程考核主要是线上学习(自测训练、课堂考勤、课堂问答和训练、任务单学习等)以及线下学习(课后思考、作业落实、在线答疑等);而期末考核则涉及到重点知识和能力考核、实践性考核等多方面。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下可以将学生平时考勤情况、作业实践开展情况以及课堂问答、技能训练等进行总结归纳,实现对“教、学、练、做”的全程跟踪,使得考核评价内容趋于多元化,更利于综合型素质型水利人才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职业院校水利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致力于互联网+水利教学这一新生领域展开全方位探索,确保所培育出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后都能灵活的应对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获得更加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成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水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