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讲堂的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以中小学图书馆为例

2021-12-29 11:15乔华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讲堂客体主体

乔华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280

随着网络科技与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传统时代的主体性开始转向移动终端时代的主体间性,图书馆的活动推广不再全部以宏观、整体、高级的模式出现,而是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开始注重以具体的、个体的、独特的微活动来进行的。微讲堂就是为适应中小学图书馆而开启的一种独特的微观视角的阅读推广模式。

1 微讲堂的概念

微讲堂是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图书馆整合学校人的资源与物的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新型阅读推广模式。它的概念来源于“国内一档生活、读书、新知类的电视节目,此节目话题丰富多样,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一幅古代作品、一个热点话题,由此引出主讲人的阅读世界,节目短小精悍,话题微言大义,主讲人娓娓道来,以微分享的方式,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更多的未知、新知,更符合现代人快餐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1]。

在中小学图书馆里,微讲堂就是把学校里尽可能多地在任一领域内有浓厚兴趣并且进行持续深入研究的教职工与学生挖掘出来,不定期邀请此领域内多名专长者来图书馆,就他们的所长进行一场或数场比较深入的且短小精悍的平等的对话式讲座。其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加工、整理,形成数据库的系统储备,以备后期在网络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服务方式进行传播、共享,从而扩大其活动的效应与范围[2]。

微讲堂不同于传统主体性时代的图书馆活动,它是移动网络高速发展时代出现的主体间性的产物。“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 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2],主体性一般带有强烈的个体主义与自利性倾向,具有类的宏观、整体、高级与不容置疑等特征,图书馆主体性活动多以“你组织,我参与,你来讲我来听”主体、客体分离的形式进行开展,适应移动网络不发达的传统时期。而“主体间性是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通融性”[3],它带有较为自由的集体主义,重互助参与和分享,具有个体的微观、局部、平民化、多元化等特征,这种活动多以“齐组织、共参与,大家一起讲来听”主体、客体相统一的形式进行,在当今网络科技与移动终端发达的时代,微讲堂显然深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更适宜在图书馆进行,它可以作为对传统主体性活动在个体化方面的微观补充。

微讲堂与真人图书馆、普通讲座有些相似的地方,但组织形式、内容,有一定的差别。真人图书馆(Living Library),是读者“借”一个活生生的人交谈,获得更多的见识的活动,源于丹麦哥本哈根[4]。真人图书馆、普通讲座,多是邀请外界人士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因为邀请一旦产生,客观上就造成主体、客体之分,活动正式开始时客人变成主体,主人变成了客体;同时,整个活动进程几乎都由主体支配,客体参与的时间也很有限,所以这些传统活动的价值效应多以单向传递的方式由主体传输给客体,由此,从整体视角来审视,此类活动往往收获“形式多于内容”行政主体性宣传效应,而受众能否接收活动内容本身的价值以及接收多少、接收品质如何这一类本该更应把握的话题,历来看似并不被活动组织者所“奉为圭臬”。这种“买椟还珠”的活动如果抛开开阔视野的功用来说,已经成为传统主体性活动最被诟病的不足之处与习惯性通病。相对微讲堂来说,他们的时间,内容,组织形式,经费、整体效应受到的限制都相对较大。

而微讲堂,涉及的人士最主要来自于学校里的教职工与学生,在时间方面是灵活可控制的;所需要的经费往往是免费的;内容和组织方面,与师生的沟通与组织都是即时的,题目的选定、场地的布置、道具的使用、专家的挑选、活动的开展、众人的参与互动、信息的储存、传播分享等等都是大家一起协商、参与并最终落实,受邀而来的专家群组既分享又听取,参与的师生既听取又参与,主体既是客体,客体也是主体,这些主、客体(特殊的主体)共同组成了图书馆活动丰富、交叉立体、多维度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各级关系需要一个自由灵动的平台进行个体多元化的价值表达[5],正因为如此,从整体视角审视,此类活动确实能收获“内容大于形式”的主客观效应,对活动初始愿景形成积极的正向价值回应。这样来看,微活动在各方面的限制远远低于前者,其达成的效应也是积极正向的。微讲堂的第二个特性,微讲堂的“微”,要求无论在内容的灵动鲜活,形式设计的短小精悍,重局部,轻整体,重个人,轻集体,易于组织、整理,方便加工存储,更利于传播分享,是适用于中小学进行的一种长期的,有效的图书馆新型活动模式。

2 在中小学图书馆举行微讲堂的优势及意义

微讲堂在人力、物力与财力方面、知识链的优化整合、运作与管理、推广、数据库储备、资源的传播与分享方面有着以下的优势。

2.1 人力方面

微讲堂要靠各种专业素养的人来组织,根据活动的具体需要,每个参与组织的,能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使得活动成功举行。微讲堂在学校进行,人力方面基本不用借助社会人士就可以顺利开展,只要组织得当,考虑全面,使得教师队伍、图书馆、学生队伍充分联系,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是活动的倡导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

2.2 财力与物力方面

举行活动需要一定的财力与物力的支持,从设备,场地,到经费(包括器材购置费、组织者,队伍的,工作津贴、宣讲者的酬劳费)必不可少。微讲堂,从经费方面来,不必支付高额的出场费去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只需要满足基本的日常开支及工作人员、宣讲者的应得的薪酬就可以进行。从物力方面来讲,图书馆已经具备现成的设备、场地,只需购置部分临时需要的器材,所以微讲堂在中小学图书馆的进行,将会使得这些活动得以高效、精简节约的实施。

2.3 知识链的优化整合方面

微讲堂可以整合人的知识资源(包括人的实践与技能、人的知识与文化资源)、图书馆知识资源(图书馆实物资源、信息资源),通过组织者的统筹与规划,把学校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给予优化整合。

对微讲堂中从事分享活动的教职工、学生来说,其本身长期从事或热爱的专业已构成相当可观的知识资源,主要体现在他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与特殊技能,以中职学校为例,它具有学生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特长:中西烹饪、美容美发、金融会计、酒店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等等,这些经验和技能以个体形式构成独特、鲜活的知识资源链;以普通中小学为例,它在某一学科沉淀下来的知识与文化内涵,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历史,也是以个体形式构成独一无二的资源链;当然,图书馆更欢迎那些在综合科学及人文方面有所专长的人的资源。这些来自多方面的单个的知识资源链汇集一起将构成微活动的基础数据内容。事实上,没有什么活动能够比微讲堂更适合挖掘出这些鲜活资源链。

站在图书馆的角度,在进行微讲堂阅读推广活动之前,分享者也需要用精确的专业资源作为宣讲内容的论据支撑,这样,分享的师生队伍会比以前更依赖图书馆的各类专业资源,如期刊报纸、图书、电子资源等等;当然,也会更加离不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进一步深层次的资源需求服务。这种不断的依赖与需求,图书馆的精准供给,将会不断地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良性促进,最终,分享的师生队伍和图书馆,通过对资源的互动和流转,对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进行了潜移默化的优化整合,从而彰显并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价值。

2.4 运作与管理、推广方面

微讲堂整体运作与管理、推广包括以下环节:先进行课题内容的调研与收集;再收集师生专家的专业特长;共同组织课题内容的研讨细节;经过校内审批;进行小范围局部宣传;对正式活动的微信直播及采录;进行音视频的整理按照统一标准建库储存,以及后期的宣传推广。总体来说,相对主体性活动,微活动的体量远远低于前者,各个程序相对容易组织与执行。

2.5 数据库储备方面

因微讲堂的音视频是建立在微信、淘宝等直播平台基础上的数据流量,相对传统主体性活动动辄就几十个G的超大容量,已经是非常高效、省时、省力。可采取固定的采样率与著录标准循序渐进建立数据库,并及时做好安全储存与备份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些数据将成为校内很有价值的特色数据库,为图书馆增添又一笔丰厚的宝藏。“微讲堂使校内特色资源得到充分展示, 从本质上提高使用率,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链[6]。”

2.6 资源的传播与分享方面

优化整合、整理有序、短小精悍的直播资源,有利于网络的高效传播。微讲堂的资源,定期通过网络公布、传播,利用微信等公众传媒的力量扩大其效应,这样可以更好地彰显微讲堂这种图书馆活动的功能和意义。

3 在中小学图书馆举行微讲堂的创新构建

3.1 加强统一领导,注重活动计划

微讲堂活动因为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没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是无法保障它的有效进行。所以要成立领导核心、明确分工、制定规章制度。首先由学校负责思想政治与文化建设的行政领导全权负责,由其成立建设小组;其次,对小组进行任务分解,对它们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估、指导,对相应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等;第三,颁布工作管理条例,以此督促小组的工作进度与质量,并作为奖罚的依据与尺度。

要保障微讲堂井然有序地进行,科学、严谨的计划必不可少。各小组要依靠教师队伍、图书馆、财务后勤部门、网络技术支持部门对本学校的人才储备、物力财力、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前期调研,再全盘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开展。

3.2 完善微讲堂的标准化建设

微讲堂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环节。标准化是数字资源的生命,是信息组织高质量建设与网络共享的根本保证,所以要从开始注重它的标准建设。学校里的其他讲座、真人图书馆、甚至慕课,在标准化方面也已开始有所探索,如超星的慕课,从选校、选题、选专业、选人、选址,都有一套固定的标准,这样为以后的数据库的建设打下较好的基础。微讲堂也可以参考这些标准,如先标准化选题,再标准化宣读队伍,时间,形式,听讲队伍,对录像拍摄及加工、网络传播的标准化,录入学校数据库的标准等,既方便操作与传播,又方便以后的数据库建设工作。

3.3 重点开发人的知识资源

微讲堂的主体内容与工作重点是开发人的知识资源,就是教师与学生队伍中的专家或专长者的实践与技能、知识与文化资源。对不同的学校属性,其侧重点也将会有所侧重,比如中等职业学校类,可能会偏重中等职业里的各种职业特色;而对于普通中小学类,就会侧重文化课的各种特色。开发这些资源,先要对学校里的专业、人员的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宣讲主题的基本大类;再依据这些类别,请人推荐、自荐、公开邀请这些领域内的专家或专长者;可以请他们撰写一至数篇宣传主题,再在其中挑选最合适的主题准备宣传。

3.4 大力发展资源整合工作

微讲堂的后期工作,就是数据库的整理与网络共享建设,其最终的目的是对它们进行优化整合并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展现出来。资源整合工作不仅是对建设分工的整合、对技术支持的整合,也是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合,是比较复杂的信息建设工程。这就需要统筹建设的各小组,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如教师队伍中,有专人按标准来负责分享内容的前期采集;有网络中心的技术员做好视频的标准及传播模式,有微信服务员做好各种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等等,最后全部工作归口到网络中心(有的归口到图书馆网站)一起进行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

4 结束语

微讲堂是产生于移动网络时代的一种传播分享与信息建设的阅读推广新模式,它是对人们对具体而微的细节事物的需求和关注的深层次发展,微讲堂将蕴藏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契合的机遇,终将勃发更鲜活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讲堂客体主体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浅议犯罪客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