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 仪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三五”时期以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居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交通、医疗、保险、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得到较大的巩固和提升,农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强化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金融服务的持续完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从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围绕“三农”金融事业的发展,各大农村商业银行依据农村居民差异化的信贷需求开展金融市场的服务路径改革,加大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运用,创新农村金融网点的服务机制,以小额信贷为基础,构建以乡村金融促振兴发展的新模式。近年来,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与其他非金融社会团体建立了联动合作机制,如山东省农业银行与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强村系列贷”,由政府引领,采用“政府推荐+农担担保+农行贷款”的方式,融合多部门力量,有效促进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
农村地区金融普惠性的提升对推动农村地区的振兴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目前,普惠性金融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农村地区的普惠性金融服务主要由银行提供。截止到2018年,农村居民的经营信贷金额达到5.06万亿元,金融机构服务点的覆盖率为96.3%,1.84亿户农村居民已经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大大提升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如为推动福建乡村建设振兴发展,自2017年开始,福建农业发展银行各类信贷总额达到1360亿元,2020年以来,各项农村帮扶投入贷款金额达到50.22亿元,较大的资金投入支持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自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来,金融市场主要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调节两个方面推动乡村金融的发展。政策支持方面,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19年,央行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引导定向降准释放资金投向贫困地区。2020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组织召开全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在微观调节方面,金融市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主要分为产品业务创新、服务模式拓展、高新科技运用三个方面。
在产品业务创新方面,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推出了“脱贫成效巩固提升e贷”项目,进一步推进了贵州省的金融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了小额信贷对农村贫困居民的金融帮扶,大力提升了贵州省乡村经济的发展。山东滨州惠民银行通过实施“一镇一战略”工程,累计发放乡村振兴战略贷款86.82亿元,并提供了6.65亿元的授信服务,较大地促进了县域内乡村经济的提升。
在服务模式拓展方面,灌云农商银行探索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模式,大力推动了乡村企业在金融扶贫项目上的帮扶力度。近三年,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累计向巴彦淖尔地区投入惠农贷款资金达240亿元,2021年3月,全国首家乡村振兴银行在巴彦淖尔正式挂牌成立,深入推动小额信贷业务,拓展保单质押、农具设备质押项目,创新乡村金融项目,并计划在年内增设20多家乡村振兴支行,以促进内蒙古乡村地区新型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高新科技运用方面,郑州银行运用大数据系统,大力提升乡村居民在金融市场的贷款效率,加速了农村金融信息的发展。工商银行基于区块链智能化,联合政府监管,实现了贷款审批的自动化和透明化,极大提升了乡村金融市场的信贷资金流转效率和管理能力。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大力发展不断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营成本,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覆盖率正逐渐提升,针对农村偏远地区信贷信息不对称、服务点建设成本高昂的缺点,数字经济正在发挥重要修补的作用。通过创新服务模式,结合线上互联网金融与线下传统金融,可以更好地为农村偏远地区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并能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将信贷资金真正投入到农村建设的事业上,使农村居民从金融市场获得实际的收益,提升经济水平,才能真正意义地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逐渐形成,商业银行协调发展占据了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主体地位。农村金融市场也日渐成熟,但农村金融体制仍存在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点数量不足,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普及度不高等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制约了信贷资金在金融市场的流转。虽然农村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出了较多的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改善了金融市场环境,但是金融机构的服务内容有待充实,金融服务效率还有待提升。目前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实体经济发展。这一方面与信贷产品的审核机制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金融主体大多没有形成系统性可共享的农村居民信用体系,加大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目前,乡村振兴发展依然较大依赖于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文件的支持,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性不足,金融信贷产品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壁垒依然较高,特别是质押资产不足、信贷评级不高的农村个体户更加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市场支持,贫困地区的金融供求严重不平衡。
其次,传统的金融产品加大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难度。随着经济市场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乡镇企业与村集体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营主体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而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传统农业产业逐渐向机械化农业产业转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较大的转变,农村个体户的资金需求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不同的农村主体对信贷产品有着不同的资金、周期需求,这对现行的金融市场信贷体系提出了个性化挑战,传统的信贷产品不再适宜满足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进行及时地调整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互联网+”模式的经营体制在农村地区逐渐普及,但是,目前金融机构主要以提供基础信贷产品和资金结算服务为主,多元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不足,现行的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支撑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持续有效地发展,使得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出现不足等现象。
最后,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的供求不平衡依然是制约农村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乡村战略部署在农村地区全面贯彻落实仍有空间,目前乡村振兴的试点工作大多落地于部分示范性地区,金融资源较为集中,因此,乡村的整体振兴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进程。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在抵押资产匮乏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难以承担高昂的信贷风险,如若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信贷利率以保障高昂的运营成本,而较高的贷款利率将会提高农村居民的信贷成本,降低农村居民的信贷意愿。因此,商业银行农业信贷产品最后的受众通常是经济水平较好的家庭或者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真正需要帮扶的居民或企业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经济水平更好的群体成为金融扶贫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这与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意愿有所背离,不利于贫困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除此之外,大量金融服务机构考虑到高额的运营成本和较低的收益回报,在偏远山区设立服务点的意愿大大降低,因此,不少偏远山区存在较大的金融服务缺口。
改革金融市场机制,创新金融服务体制是助力乡村金融发展的有力途径,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功能互补,从多个方面入手,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机制与新动力。
一是要丰富小额信贷业务的服务项目,多元化金融服务内容。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类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家庭的基本金融需求。创新农村家庭的消费信贷质押项目,针对不同需求、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村家庭定制个性化的金融信贷产品,提供不同的首付比例、还贷周期与合理的贷款额度,满足不同农村家庭的差异化需求。同时,加快农村地区普惠性金融网点的建立,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小额信贷服务的长效平台,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提升资金的有效流转,较大程度地满足农村家庭的信贷需求,缓解农村家庭的信贷约束。同时,结合本地的经济特征,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金融帮扶,提升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合理有效分配,保障农村家庭的基本金融权益。
二是要为农村家庭提供信贷服务的优惠政策,与政府协同创新信贷机制,降低贷款利率。针对遭受意外冲击,急需获得资金帮扶的家庭提供小额贷款的绿色审批通道。同时,建立农村地区不同集体之间的互助扶贫资金援助项目,充分利用组织内成员的社会资本与财富资本,有条件的农村家庭可以用家庭剩余资金进行项目入股投资,集体内有贷款需求的家庭向银行提出借贷申请,一方面可以加快资金在项目内部的流动,另一方面提升了借贷人员的信息透明程度,在组织担保的条件下,不仅银行的信贷风险可以得到有效降低,参与项目的农村家庭也可以获得自我发展,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资产质押压力,较大程度地缓解农村家庭的信贷约束,保障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生活。
三是要健全农村地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双创模式,开拓互联网金融体系,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大数据系统和现代信息化科技技术,强化信息系统的数据运用,提升资金借贷双方供求关系的匹配效率。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协同农村基层政府,加强金融机构、政府与农村家庭的多向联动,提升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建立完善的信用数据体系,充分了解农村家庭的金融需求,完善农村家庭的信用档案,加强借贷人员的信息甄别能力,有效降低偏远农村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轻银行的借贷风险;另一方面借助人脸识别与视频网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金融业务的线上申请、审批和发放,提升金融服务在偏远农村的普惠性,完善信息化金融服务,降低农村家庭金融借贷的门槛,降低金融交易的管理费用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提升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协同村委会,为偏远农村地区开设金融服务与风险管控的网络宣讲和现场公益讲座,一方面提升农村家庭的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守信习惯,减少逃避信贷债务行为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为农村家庭提供必要的理财咨询服务,提升农村家庭的金融理财投资意识,提升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的占比,进一步保障农村家庭的贷款偿还能力,促进农村家庭金融生活的良性循环。
四是要开通针对农村家庭子女人力资本投入的教育扶贫信贷项目,提升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的机会公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家庭未来的还贷能力。教育的精准扶贫是全面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工具,部分农村贫困家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帮扶,难以对子女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投入,使得家庭的经济收入难以在代际之间实现明显的向上提升。金融机构的专项教育信贷项目可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基于信息平台,通过对有效的目标群体进行准确识别,与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协作,探索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机制,拓展涉农保险的服务范围,将涉农保险作为银行对农村家庭的授信依据,利用保险公司为教育信贷风险进行担保,打造多维度的教育扶贫信贷项目。通过推动金融市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升信贷服务的可获得性与金融支持提升农村家庭为子女增加额外人力资本投入的经济条件,在保障现有家庭支出的前提下使子女在将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那么,此时社会的收入流动性与公平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