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岩,戴 莉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当前高职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1+X”证书制度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职业教育的目标、企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增强专业性、拓展就业空间。要在“三教融合”视角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过程中实施创业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指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构建“三教融合”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专业课程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技能水平、处理事务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创业的成功提供基本保障,同时通过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包括目标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转化能力、社交能力、用人能力、把控能力、革新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中的社交、目标等能力具有普遍性和适应性,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能脱离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部分高职院校提出“三三融合”、三阶段实训基地模式、教学—科研—创业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三线融合”等模式,引导学生要立足专业,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充分融合,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培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问题。
1.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增强,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学时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全方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又因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绝大多数学生无法理解创业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所学专业、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并把握机会,为这个事业的成果整合资源、付诸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更没有创业能力中捕捉机会、整合资源的意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尽管有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可是由于缺少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或因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没有得到专业指导和帮助,创业失败率较高,导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师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及企业工作经历,导致无法对创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际有效的预测和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
有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相对独立,一般包括创业理论课、创业实践课等,缺少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专创融合流于形式。在推进“双创”教育方面,专职教师结构单一,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辅导员等非专业教师组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数是固定程式的商业活动模拟,与专业融合度较小。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创业大赛及相关创业活动主要由创业教师进行指导,专业教师参与度较低。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专创融合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发展相适应。
3.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不能有效融合
专业教育从岗位技能、职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而职业规划教育从培养职业道德、探索职业路径等方面帮助学生实现人职匹配、人岗匹配。因此,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需要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然而,多年来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融合度不高、互不关联等现象。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中仅以传授岗位技能为主,未能增加课时专门讲授专业动态、职业方向等职场理论常识;另一方面,部分职业规划教师未能区分专业讲授职业规划理论,而是对所有专业进行泛泛讲授,专业针对性不强。此外,各专业职业规划实践活动开展较少且形式单一。近年来,学生实践活动多以创业领域为主,例如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讲座等,而促进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活动则少之又少,学生缺少实践活动参与,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掣肘二者的融合,从而未能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4.创新创业实践形式单一,缺少多样化
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有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偏重课程建设、理论知识讲授,在实践训练方面不够重视,实践活动单一,仅仅依托社团活动。虽然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多样化的实践训练活动能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例如,师生共创项目、校企共建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大创训练项目、技能大赛及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取得、企业顶岗实习等,这些实践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性与实践能力。
1.加大学校支持力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
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加大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从机制建设上保障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管理方面,部门分工明确,职权范围清晰,协调好部门间关系,建立权责明晰、沟通有效的管理机制。师资建设方面,对教师、教材、教法进行有效改革,这直接关乎着学生职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养成。以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为切入点,能够更好地实施“三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创业导师资源库、编写有特色的活页式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商业模块演练、求职模拟等。提高专业教师对双创教育的认识,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制度,鼓励并适当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三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深化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合[1]。理论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创业通识课、创业技能课、创业专业课、创业选修课。根据课程安排授课教师,由创业专职教师讲授,技能课程由专业教师完成。专业教师在专业课以及创业技能课的教学中,适当增加课时,重点讲授专业动态、创业优势、职场定位等内容。聘请企业家或者专家针对特定创业项目或者创业大赛进行阶段指导。实践课程主要是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活动周、创业座谈、创业讲座、实习实训等,深化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融合。在对外合作方面,重视政校企的合作,聘请有知名度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优秀创业校友等优秀人才,通过政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加强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搭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根据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而搭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重中之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可以是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大赛等,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2]。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创新创业讲座,师生共创的创业项目,参加创业、职业技能大赛,都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加入的大师工作室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形式,大师工作室一般都与企业对接,通过合作项目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在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中探索、完成创新创造,实现专创融合,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掌握,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获得了真正有效提升。
3.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搭建职业技能、岗位实践、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平台,实现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融合,培育学生多元化能力。
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资源非常突出,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企业的参与可以是专项讲座,如,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分享人生经历、企业管理经验、创业历程、总结创业成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创业、职业世界、企业用人需求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真正有效的提升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企业工作经验、创新创业教授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企业的参与合作可以通过专业教师加入校企共建项目,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技工师傅也可以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学徒制试点、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
4.创造蕴涵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氛围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3]。工匠精神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的精神价值追求[4]。当代工匠精神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崇尚劳动、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通过创造蕴涵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氛围,将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精湛专业技术、坚持不懈的职业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是职业精神融入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专业上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态度,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学风、教风;二是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不仅使学生能够学习职业技能,还提供实习岗位,了解企业的软文化和企业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融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创造蕴涵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氛围,能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应注重“三教融合”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未来的生活和创业、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