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职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探讨

2021-12-29 10:39
科学咨询 2021年45期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教师

蒋 涛

(枣庄职业学院 山东枣庄 277800)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于2015年起实施,其中明确指出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基于此,教师应深入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评价多个环节进行教学策略的系统优化,以此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生理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生缺乏兴趣

生理学作为一门揭示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课程,其知识内容带有较强的理论性特征,涉及到较多的专业名词与抽象晦涩的现象规律,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均提出较高要求,导致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体验,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由此影响到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二)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上进行多元创新,相应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无法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在多媒体设备、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存在不熟练等问题,无法真正发挥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优势,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难以有效达成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要求[1-3]。

(三)教学评价片面

中职院校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未能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成效全面反映在考核与评价结果中,并且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局限于量化考核、缺少定性分析,难以保证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优化设计的反哺作用,还需引入多种开放性评价方式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二、创新策略应用于中职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一)积极推行网络化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伴随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成为指导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理念,为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优化,教师应从课前预习环节入手渗透教改目标,通过优化教学准备、创新教学形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提供平台支持。在“互联网+教育”全面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可积极采用网络化教学模式,引入慕课平台建立翻转课堂,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要求,依托平台与形式的创新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3-8]。

例如在学习“血型与输血”这一内容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结果确定教学主线与重要知识点,以输血原则作为切入点进行微课视频的录制,在课前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微信群等平台进行视频发布,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可自主分配时间观看视频、了解知识内容,并思考、回答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如“为什么两个血型相同的人在输血时仍需做交叉配血试验?”“在确定配血基本相合时,为什么只能少量输血?”等问题,借此考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具体掌握情况,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为学生后续查缺补漏打下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存在的困惑与遇到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课上进行集中探讨,采用同学间相互答疑、教师集中释疑指导等方式解决困惑与问题,并由教师布置当堂测试或课堂合作任务,借此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反馈,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与反思意识,真正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路,为后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主体性兴趣

1.多媒体教学策略

当前多媒体演示已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多媒体设备操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规避现有形式主义误区,切忌将多媒体演示作为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变式,注意审慎识别多媒体演示所适应的抽象性教学内容,采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抽象知识的形象化演绎,贴合学生思维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应用,保证真正使多媒体设备发挥辅助教学功用。例如在讲解有关“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采用Flash动画向学生演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形式与区别,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不同转运方式的特征。再如在讲解有关“心音”的内容时,考虑到学校可能缺乏临床演示的条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模拟的心音,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识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知觉记忆,为后续实验课听诊心音打下基础。

中职生理学的知识也是通过大量的生理学实验而总结得出的科学性知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与一些知识点的学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进行实际操作,但是又为了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生理学学知识,我们可以去互联网上的科学生理学网站搜索与该知识相关的图片或是实验的视频等,通过视觉认识更加准确掌握生理学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解决了受因素影响而不能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难题,又可以准确地做到生理学学知识的传输,提高了生理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活化教学策略

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专注度、学习意识、思考模式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标准,在此时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导入环节进行精细化设计,选取贴近学生现有认知的生活化内容实现教学的顺利导入。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初创设谈话式小情境,利用“同学们有见过杀鱼的情景吗?”这一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回忆起鱼的心脏离体后身体仍然会产生跳动这一现象,从中渗透“鱼的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特征”这一生理学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思维解读常见生活现象的乐趣;再如在讲解“侏儒症的特征与形成原因”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引入四大名著中《水浒传》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武大郎是否是侏儒症患者?”这一问题,借助开放式问题的提出拓宽学生的思维向度,促使学生主动搜集以往关于侏儒症的见闻,并尝试描述其特征,借此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知识内容的顺利导入。

比如,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教材上说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有学生将黄瓜切碎,然后用盐来揉,黄瓜会渗出许多水来。也有同学用榨汁机将橙瓣绞碎,得到橙汁,而剩下的橙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都可以验证教材上的理论。

无论是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还是关键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解决学生对生理学学科,对生理学课堂的兴趣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的心理因素做过生动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基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展开实验验证,将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生理学实践充分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在具象化的生活情境中感知生命科学探究的乐趣,进而更好地强化其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生理学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三)深入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渗透能力培养目标

考虑到现阶段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已得到充分暴露,以往理论课与实验课相分离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呈现出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操作能力差的缺点,并且在实验操作上局限于机械模仿,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此教师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边界,深入探索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依托教师指导丰富学生的理性认知,借助实验操作深化学生的感性体验,凭借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动态发展[8-12]。以护理学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征与人才培养方向,教师可以选取分离血管、为家兔进行静脉注射等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辅助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以做代学、做中学,实现对学生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例如在讲解“血型、血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依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安排:首先将学生以4~6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各小组分别推选出组长、确定组内成员的分工,由教师在授课前3~5日利用QQ群、微信群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书,如“研究ABO血型系统的发现史”,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教材、搜集文献、查阅网络资料等方式初步生成合作学习成果;其次在课上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可创设某产妇大出血的临床情境,借助情境铺垫引出“如何明确该产妇的血型?”“怎样才能够保证输血安全?”等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经验与合作学习成果,通过分组讨论确定ABO血型分型的具体依据;再次进入实验操作环节,教师可引入虚拟操作系统作为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虚拟人体实验室这一功能模块完成对患者进行采血、开展血型鉴定实验、运用已知抗体鉴定红细胞膜上的未知抗原、判定血型鉴定结果等一系列实验操作过程;接下来进入教学评价环节,由教师总结各学习小组在模拟操作环节存在的问题,用教师机演示正确操作要点,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自主反思总结出交叉配血实验要点与输血原则,并将学生的实验操作结果、小组合作成果与课堂表现等列为评价指标,弥补传统以考试成绩判定学习成效的缺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实效性;最后由教师布置拓展性练习,提出如“O型血的人是万能供血者吗?”“为什么称Rh阴性血为熊猫血?”等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与探索实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渗透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当前教学改革倡导培养“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认知、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将培养目标拓宽至道德品质、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医学领域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

例如将德育渗透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讲解有关“消化与吸收”内容时以澳大利亚病理学医生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故事作为教学切入点,借助“沃伦发现患者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存在弯曲状细菌”这一故事情节,启示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借助“消化科医生马歇尔与莫里斯喝下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证实由该细菌引发胃炎”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感受医学家追求真理与敢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再如将职业教育渗透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选取抗击非典英雄模范叶欣护士长、身患渐冻症仍坚守抗疫一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人物事迹作为事例,借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生理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辩论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社会性科学议题开展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对生理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指导其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生理学科学,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进行试管婴儿、转基因水果、黄金大米、克隆技术等内容的辩论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理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进行社会道德内容的渗透,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奠定良好基础。社会性科学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基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需求做好选题工作,以此更好地提升道德引导的效果。

三、结束语

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庞杂的特征,与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以及临床医学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创新,实现对学生知识基础、操作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为后续其他学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生理学实验教师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最美教师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