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燕
(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连云港 222001)
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的人文知识、能力、精神的修养与素质,它也是人在不断的进行学习和实践生活中锻炼和养成的。它是一种美好的“人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自身修养,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文世故,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习如何应对一系列的麻烦与问题。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文素养培育恰当就会使学生不由散发出文雅的气质,然而素养的培育需要知识来奠定基础。学习语文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所以在中职教育中,语文是较为重要的、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课程。这就更加要求社会和学校加强对语文的认知与重视,教师也要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素养的引导与培育,这样能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全面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第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当前我国现代化飞速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科技化的不断深入,那些传统的简单重复、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已经通过现代化科技水平被机械所代替。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没有掌握专业技术的人员会被淘汰,因此中职学生更应该加强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己,防止自己被社会所淘汰。
第二,中职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育出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比机械稍微高级一点的“工作机器”,学校更希望能培育出被社会和企业接纳的专业人员,这就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更高的需求,专业人才要学会与人沟通,传授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提高人文素养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三,学生自身也希望能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学生进入中职的目的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更复杂的人际交往和职场关系。但是仅仅是学会了专业技能是远远不足以在社会立足,人情世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学生不止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人文素养。
语文是培育人文素质的重要学科,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在中职,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他们语言表述能力较差,写作水平也较为低下。在传统的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通过 “填鸭式教学”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但是这样仅仅是记住了,并没有理解与掌握,更别说培育人文素养。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更高深的文学素养的培育,就开始学习未来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这使他们觉得语文是无用的课程,对未来发展需要没有帮助。不仅如此,有些学生在未能如愿升入普通高中之后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脑子不好低人一等,干脆自暴自弃,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更为来得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养也就较为薄弱。[1]
不仅学生不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有些学校也不太重视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发展的基础,但是很多学校都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语文这种基础文化课程的认知不够,机械的认为只有专业知识才有用,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另外有些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也不够专业,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够,这也就不能给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也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让学生丢失了感受语文魅力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很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教育比一般教育更加要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也要加强实践能力,注重实践的培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也就是要更加注重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将语文教学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表达能力、共情能力、个人素质、优秀品德等方面实际性的方面,这样才能达到中职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但是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以课文大纲为主,以简单的语文知识的传授为主,很少联系生活,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语文是无用的,也会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这就可能导致学生直接放弃语文的学习,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没有帮助。
中职的职业性非常强,它明确区别于普通高中,因此用常规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错误的,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设定相关的教学范围,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对照课文讲解作者、写作思路、文笔方法等,这些知识与专业毫无联系,学生无法从这些知识中得到与专业相关的有用知识,必然会使学生毫无兴趣可言。[2]
中职教育以传授职业技术为主,只要学会了专业技术考试通过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开启职业生涯,所以很多学生的目标自然就是考试合格,并不会思考如何加强自己的能力充实自我提高竞争力,而在这之中看似对未来工作生活没有用的语文更不在学生的学习范围内,虽然每个学校都开设了语文课,但是这门课仍然是以通过考试为目标。课堂讲述文言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更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也会使得学生更加不喜欢学习语文。中职学校安排课程也较不合理,以文言文为主,在课堂上就是枯燥的讲解文言文翻译,或者做题讲题,十分缺乏趣味,有些学校认为语文是一门简单的基础课,要求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忽视了人文教育,并没有给语文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这不利于语文在中职课堂中的有效开展,不仅浪费了时间,也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中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年龄较小,不懂人情世故,因为中考失利的挫折,更加不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在生活中对自己有着较高的期望,却缺乏刻苦学习的耐心,大家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不愿意学习,甚至在一些同学学习时打击他的学习热情,这样导致更加缺乏学习环境,更别提培育人文素质,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纠正学校老师及学生对语文的错误认识,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不断地改进中职中语文的教学效果。[3]
中职的语文教学要结合中职的实际与特殊性,加强实践的比重,增加语文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使其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为日后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学习中,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性,但是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个人文学素养的培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渗透文学素养。首先就是要增强老师以及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只有把语文学习重视起来了,才能更有效地探讨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合理的方法,只有在这种积极热情的氛围下开展学习,才能达到应用的效率。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身处一个环境不断感受熏陶,因此学校可以举办讲座,邀请一些文学名人来讲解一些语文知识,并讲述关于语文的有趣的小故事,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拓宽学生视野,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升个人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应将文学素养局限于课堂教育,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或事,主动感受,提高文学素养。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读书活动、演讲活动、辩论比赛等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4]
例如在学习《未选择的路》一课时,弗罗斯特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平坦,一条充满荆棘。因此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堂辩论课,探讨“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条看似平坦,一条充满艰辛,如果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同学们分成两队分别探讨,有些人觉得平坦的道路很安全,无数前人走过,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一些错误;有些同学觉得充满艰辛的路更好,会有更大的收获。我总结了同学们的观点,无论选择哪一条,都是决定了今后的道路,无法返回原点。这样的辩论使得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收获了人生哲理。
这种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引入人生问题的讨论,学生会觉得这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说不定就会有学生正面临这样的困扰,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为学习语文有用,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教授给学生人生态度,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目的,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取代了简单的传统手工,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想要进入更好的企业,就必须增强个人竞争力,拥有更高的综合实力,在这之中,人文素养的提高是较为重要的。并且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相对比同龄人,会更早地进入社会,更早地感受社会的参差,因此有思想有内涵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有一定的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简单的对课本内容进行传授,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这使学生更加认为语文无用,不愿意好好学习。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完善知识储备,增加知识深度广度,完善课件的内容,不断扩充课外知识,使得课堂精彩有趣,引发学生好奇心,增强趣味性,引发学生共鸣。老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中,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利用有趣的视频、生动的图画、活泼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也是现代学生比较喜爱的教学工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利用互联网搜集更多的文学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更加广泛的文学知识。
不仅如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文学素养程度,最大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差别化管理,例如:一些学生基础较差识字不多,教师应当侧重于讲述字词意思与读音;有些学生程度较好,教师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学,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上课时不应局限于阅读理解,要侧重于讲述文章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挖掘文章中的文学素养,不断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讲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同学们被海伦的乐观与不屈所折服,又被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和温柔所钦佩,不由得想更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为同学们准备了两本书:《再塑生命的人》和《走出黑暗》,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继续阅读这两本书能感受生命的顽强、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语文教材是包罗万象的,小说、寓言、诗词、散文应有尽有,普通高中侧重于面向高考的教学,但是中职应该侧重于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大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若遇上一些好的文章,也要带领学生一起评鉴。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筛选一些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学习《项链》一课时,笔者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是什么?但是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但同时又有着坚强的灵魂和惊人的勇气,丢了项链努力赚钱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让他们对女主人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了解,主人公爱慕虚荣所造成的后果大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能更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章之所以被人传颂阅读,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教师不应讲述课文时停留在字词段落的赏析上,而是应该带领学生一起深挖课文中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实际上就是人文素养。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提问或描述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哲理,再让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哲理,帮助学生更好的改善人文素养,传授给学生一些人生道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例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对爱国人士崇高的赞赏与尊敬;胡适的《我的母亲》帮助大家更好体会母亲的无私奉献与生活不易;舒婷的《致橡树》表现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观……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都能一点一滴的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而言之,中职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更加需要学校和教师一起努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人文素质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