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长春供电公司 吉林 长春 130000
目前电缆线路采用人工巡检+在线监测方式,智能化水平难以满足高压电缆通道的相关技术要求,结合长春地区高压电缆通道智能化运维水平,以实现“精准感知、边缘智能、统一物联、开放共享”为目标[1],使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本体监测、智能巡检、通道监测、安全管控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对阶段内电缆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准确分析,可为智能运检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对电力隧道实施全方位多维状态感知,实现电缆运行状态自动诊断、主动预警及快速处置,可有效防止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发生。
(1)数据共享程度低。当前监测系统采用辐射式网络结构,各子系统数据集中汇聚到系统平台,经各类数据服务器解析造成数据冗杂、通道拥堵,系统调取数据具有时延性,各类感知设备数据传输协议及接口不一致,各监测系统独立运行,数据汇集困难,造成数据无法互联共享。
(2)智能分析能力弱。各监测系统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多存储于系统主机存储器,受制于信息内网与互联网安全要求限制,不能有效融合天气及其他管线运维单位信息,无法实现线路负荷、运行方式、风险预警等多维数据的横向深度研判分析,大量有效数据停留于感知层,无法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与依据,造成关键数据的浪费与闲置。
(3)数据通道维护困难。目前综合监测系统采用的多为信息内网光纤数据传输,此种方式具有数据带宽高,实时性好等优势,随着电缆通道监测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检测设备及种类繁多,采用有线数据通信方式存在通道物理汇聚节点多、故障率高、布线及运行维护困难等难题。其中无线监测装置多采用“lora”通信技术,但电缆通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信号产生屏蔽作用,现有无线通信波段难以持续在地下通道内外进行传输,极易造成信号衰减和通道不畅。
(4)无人机巡检技术不足。无人机巡检技术对现场环境要求较高,仅在部分地区投入使用,巡检机器人集成多种监测传感器,具备故障报警、应急指挥等系列功能,但不具备缺陷隐患智能识别功能,无法主动发现问题,需要结合人为查看巡检记录进行决策判别,无法实现真正的无人化巡检。
(1)统一数据传输协议,整合资源管理。针对各感知设备数据传输协议不一致,不利于后期数据汇集的问题,制定符合技术要求的统一数据传输协议,采用微服务架构搭建统一数据中台,汇集各监测系统数据,建立设备统一数据信息规范,以图形资源为核心,建立“图数一体化”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各业务数据高度融合,后续各系统建设开发统一基于微应用技术方案,基于一平台、多应用架构,实现后续系统数据的共通共享。
(2)运用先进技术,实时状态监测。开发利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缺陷隐患自识别功能,建立隐患缺陷数据库,依托日常运维积累的海量数据,建设线路及通道健康评价模型,实现设备状态评价诊断,辅助管理部门提前开展故障缺陷趋势研判,对发现的缺陷隐患及时进行预警处理,实现由“被动抢修”向“主动预警”转变。
(3)多维在线监测,无人智能巡检。在通道内配备全类别监测传感器,实现环境监测、线路本体、安防管控数据的交互联动,采用智能在线监测装置实时采集电缆运行状态,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对通道进行自动巡检、遥控巡检、远程指挥,在异常情况下自动应急处置,快速处理一般性火灾事故。全息的感知技术真正实现了全天候、无死角的立体巡视模式,实现由“人工巡视”向“无人运检”的转变[2]。
(4)优化通信方式,提升传输效率。针对电缆通道钢筋混凝土结构对无线信号屏蔽的现状,采取分段传输策略。合理布点微功率接入汇集节点装置,在通道内采用lora通信方式,利用其低功耗、多节点、低成本的优势对分布式监测装置进行改造升级,通过终端采集设备边缘计算能力将干扰数据滤除,解决内部有线方式节点混乱问题,外部采用5G传输技术,保证远距离大流量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5)智能决策分析,实施状态评价。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对电缆线路及通道进行风险评估,依据电缆线路带电检测、本体监测、环境监测等多状态量信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和风险趋势数字化、可视化,设计智慧电缆线路状态评价指标,为调整运维检修策略提供辅助决策。
经过各系统的资源整合、功能联动,充分发挥综合监测系统智能化运维技术,实现将电缆线路运检模式从“事后检修”到“事前诊断”的本质变革[3];取代传统的人工巡视模式,通过各类监测数据的汇集,实现了电缆隧道和线路状态的实时深度感知,大幅提升了电缆线路运行状态预知水平。
本文通过对当前电缆线路智能化运检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痛点问题,提出将电缆线路智能运检系统各子系统进行数据交互、资源整合、全息互联、智能管控,实现系统联动统一管控、监测数据智能分析,设备综合状态评价,有效解决电缆通道智能化监测系统应用中的突出问题,为实现高压电缆线路精益化运维管理提供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