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大余生态环境局 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在这背后,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和铺张浪费,这一切都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史上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桥梁。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世界各国讨论的话题,更是关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在过去,许多地方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盲目发展经济,没有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大肆消耗资源和大量实施经济发展计划,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没有人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一意孤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过去经济发展措施遗留下来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严重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现代重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目前,虽然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采取环保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但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资金是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长远来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植树造林、植草等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然而,目前相关资金需求未得到满足,严重影响了生态环保项目的实施,导致环境保护效果远低于预期。
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地球资源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同时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行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例如,可以从教育入手,从幼儿园就灌输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社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专门组建宣传队伍,引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捐出旧衣服。
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完善生态经济体系。围绕把赣州打造成“全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示范市”的总体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健全绿色发展方式,有序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落实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生态产业体系构建,以生态保护为根本,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壮大带状、块状经济集群,构建“一圈、两带、三片”发展格局。坚持走特色之路、绿色之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按照部门职责和行业分工,细化实化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并围绕省里确定的“十大绿色生态示范工程”,谋划生成一批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全力推动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在资源承受范围内合理开发。人们要制定具体的生态防护措施、恢复措施和生态监测措施等。一是保护濒危生态物种,建立濒危物种救护站,成立濒危物种保护组织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二是大力建设防护林,同时退耕还林还湖,国家给予相应补贴。三是减少污染源,修复生态环境。人们要坚持绿色出行,企业废气和污水需要净化处理后再达标排放。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它以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为核心。例如,推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减少废物排放量,降低环境污染。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比我国早,因此我国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污染治理经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理念是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人们要抛弃旧观念,创立绿色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环境保护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要想有效保护环境,人们就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我国可以通过调查和了解环保工作的难点、重点,分别在重要区域建立环保技术研究室,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加大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和推广,提高环保工作的有效性。
以化解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风险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体系。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各类环境应急预案,建立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集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突出问题,防范环境风险,消除环境隐患,确保不出问题。认真谋划争取实施一批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垃圾处理、中水回用、工业固废危废集中处置等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提高废气、废水、废渣收集处理的能力和水平[4]。
生态环境好,是民生之本。我们必须坚持环境优先、绿色发展,长期坚持不懈,顺应人民群众的思想、期待和迫切需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美好需求,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家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