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兴
回望与盘点年度语文教学研究的进展,传递课程改革前沿的信息,笔者不知不觉已经做了24年。2021年语文教学研究进展如何?有哪些看点值得关注?鉴于自身的见识和掌握的资讯有限,笔者难以做到全向度地论说,只能聚焦以下七大热点加以综述。
在历史脉络和现实情境中梳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其理论源流和实践价值。近年来,诸多语文教育专家、资深语文教研人员以及一线语文教师倾注极大的热情,对语文课改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和评说。据笔者所见,有两部语文教育研究专著最为瞩目。
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任翔主编的《新中国70年语文教育回顾与展望》一书,精选专家学者与资深教研员的40篇学术论文,从语文课程发展、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变革、语文教师培养、语文考试改革等不同角度,对70年语文教育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这40篇文章既有理论的高度与深度,又有实践的经验与引领,对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颇有启发,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领会语文课标的精神,用好统编语文教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语文教育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语文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近年来,虽然众多语文教育主流期刊相继发表了相关主题系列文章,但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史述却极为少见。可喜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新中国小学教育研究70年(语文卷)》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总体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进行了展望。该专著从系统和宏观的视域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做出理性的总结和省思。就总体而言,这本专著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以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为指导,溯源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二是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立足点,剖析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发展背景;三是以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为支撑,建构严密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四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总目标,展望未来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回顾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明确今后的建设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毋庸置疑,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提高学校育人水平,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广大教师就如何让“双减”新政落地生根,献计献策。
一是让“备课”与“双减”同行,在立德树人语境下,实现“备课”的深度变革。学校安身立命的“魂”是质量,语文教学发展的“根”亦是质量。教育的高质量需依托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又离不开备课的导向和引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上花功夫: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改变传统备课的设计理念,体现教师的创造力。只有教师认真备课,实现课堂教学“增效”,学生才能真正“减负”。
二是提高作业设计的“含金量”,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扭转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把握作业育人功能、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多措并举,及时出台相关意见和实施细则,积极建立作业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一线教师认真学习“双减”文件精神,将教育“新规”放在头脑里,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遵循教育规律,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更多地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上,不注重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融通课内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获得感”?一直以来,语文教育研究者从多个维度观照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
“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是指以学生为“中位”(中心)、以教师为“主位”(主导)、以家长为“辅位”(辅助)、以阅读任务为客体(对象)、联通课(校)内外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能让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三维交互和合”的境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要让阅读教学联通课堂内外,不仅需要学校和家长各自努力,还需要双方密切合作,为阅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张传燧等人撰文提出,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阅读环境建设,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其次,家庭应注重亲子共读平台建设,打造舒适的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开展亲子共读互读活动。最后,学校和家庭应携手合作,搭建家校合作阅读平台。学校设置阅读开放日,举办“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开展亲子读书交流会,让师生共享读书经验。
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教学体系,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等要求,进行多种读书方法的指导。采取“1+X”群文阅读,可促进经典诵读、海量课外阅读与教材教学同步。这里的“1”不仅仅指一篇课文,还可以是一个训练点、一个探究的话题、一个读写结合点、一个特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文化性、情趣性是“X”的建构原则,其建构方法有定点发散、立体阅读与读写联动等。
针对目前阅读教学普遍低效这一问题,语用型“1+1+X”阅读教学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可操作性。“1+1+X”中,第一个“1”为教材单元中的一篇教读课文,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第二个“1”为同一单元中的或专门补充的自读课文,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方法,内化策略;“X”为一组具有相同或相近语用点的课外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或用作阅读检测,验证习得的方法和策略。用语用能力串起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构建语用型“1+1+X”阅读教学模式,可帮助教师创造性地使用统编教材。
陈建源提出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通过“定点树标—以文析法—以法析文—群文验证—类文测验”等具体策略,形成阅读教学的关联模式,体现深度学习“确定要点,任务驱动—整合阅读,体验建构—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关注评价,反馈巩固”等要求。
“1+X+Y”联读中,“1”指的是教材内的一篇课文,“X”指的是与课文相关联的多个文本,“Y”指的是适合这篇课文或这个单元阅读的整本书。统编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阅读链接”“日积月累”涉及“X”的阅读,“快乐读书吧”涉及“Y”的阅读。联读是一种多文本阅读,是一种比较阅读,是一种网状阅读,是一种结构化阅读,是一种联结阅读,是一种开放性阅读。曹鸿飞认为,联读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教科书,课内外联动阅读,方便日常教学的实施;二是基于联读,阅读内容结构化,契合信息时代的阅读需要;三是基于迁移,形成阅读链,实现从学得到习得的全过程。
“1+X+Y”联读改变了阅读教学模式,以联读形成课文单篇、多篇跟整本书、多本书的完整阅读链,使阅读更全面,更立体,更辩证,更有深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对转变教学方式这一要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误解,部分语文教师对于讲授式教学法“避之如虎狼,弃之如敝屣”。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几分钟,其他时间必须留给学生,不然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如何正确、全面地评价讲授式教学法?石义堂撰文指出,应重新审视教师的“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还“讲授”在语文课堂上应有的地位。其一,语文教师讲授的主要作用有:一是在文本解读中,通过教师的讲导航学生的解读;二是在知识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讲弥补学生的知识;三是在表达训练中,通过教师的讲示范语言的表达;四是在方法习得中,通过教师的讲强化方法的运用。其二,教师的讲在语文课堂上受到冷落,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课程标准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表述的“误读”;二是对“对话理论”的片面理解和盲目崇拜。其三,要想让教师的角色真正回归课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弄明白“讲什么”;二是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搞清楚“什么时候讲”和“怎样讲”。
如何正确处理“讲授”与“探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业内人士认为:一要明确“讲授”的真谛。二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情出发,精心设计“讲授点”。三要在“讲授”与“探究”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合适的“度”,依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定。
在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教师的“讲授”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让教师精彩的“讲”重新回归语文课堂。
教育强国必先教育强师。随着信息时代与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时刻。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与修养?有识之士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周正逵提出,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修养,要有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有较科学的语文训练方法。
田本娜认为,语文教师的素质最主要的是“人格修养”。“人格修养”要体现在心灵上,体现在道德规范上,体现在言语行为中。
程翔提出,语文教师必须在感性、知性、理性上得到发展,不断提升自己。感性素养体现人的情操与心灵发展;知性素养体现语文学习的宽度,体现语文教育求道、修道的过程;理性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自信。
张蕾认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和基础是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学习、研究水平和层次以及在此基础上锻炼出来的一种品质和精神。语文素养包括语文学科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
新时代,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耿良富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政治站位要高。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站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二是教育理念要新。语文教师必须坚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三是专业素养要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的精度与广度。四是教学方式要活。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五是教学解读要准。语文教师必须按照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者的意图,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统编教材在各个年段均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篇幅较长的课文。这些课文大多信息量大,语言隽永,内涵丰富。很多教师遇到这样的课文,不知从何入手。长课文教学的主要矛盾看似是文长与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实质却是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的矛盾。研究者认为,文长与课时不足总是相对的,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其评价不断优化,长文短教就有了更普遍的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断尝试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这是减负增效的现实需要;不断提高处理教材和善待学生的艺术,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永恒追求。
长文短教如何优选教学内容?胡满红认为,在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紧盯语言学习这个中心,围绕“能否迁移运用”这个关键,可从文章的读法、学法、写法等角度精选1~2个教学内容施教。
长文短教如何提升概括力?傅登顺认为:一是抓要素(抓课文六要素,厘清人物关系,采用小标题法),二是抓线索(抓情节线索,抓明暗线索,抓多线整合),三是抓要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
追求长文短教,在选择重构教学内容时会弃去不少内容,遗漏不少知识点。有识之士提醒,要对单元、整册乃至全套教材的知识点进行罗列、整合,组建序列,其实质就是重构语文课程。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课文教学,建构出有效的长课文教学范式。
进入新时代,语文教育如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我们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如何将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水平、新的境界,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年来,诸多研究者高屋建瓴,为语文教育迈向新时代进行了思考。
陈延军从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大致走向做了梳理: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性质定位,是小学语文教学认识的质的飞跃;二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小学语文教学应有的特质;三是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式课堂逐渐多于教师主导式课堂,是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
周正逵从八个方面论述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大发展的创新之路:(1)明确发展方向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百年大计。(2)摆脱“西化”阴影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治本之策。(3)增强文化自信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4)找回中国特色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5)教材整体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6)开展科学实验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7)提高教师素养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决定因素。(8)加强统一领导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
方建兰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新走向,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二是从语文教学到语文课程;三是从小格局到大概念思想;四是从松散体系到严密结构;五是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六是从教学经验到语文学理。
笔者也对语文教育发展的前程进行了探索:(1)未来的学校:将会被“未来学习中心”取代;未来的课堂:解放人的自主性与个性。(2)未来的语文教育:读书为要,少做题,多读书。(3)未来的语文教师价值功能:从“教师”转型为“导师”。(4)未来的语文教学: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发展的新动力。(5)未来的阅读:不再是类似知识搬运的简单劳动,深度阅读引领阅读行为变革。(6)未来的写作教学:从关注写作知识、写作技巧走向关注人的发展。
语文教育改革是历史性的任务,也是世纪性的课题。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改革如何才能更好地符合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