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芳,熊 兰,汪 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抗战故事,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抗战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抗战故事应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来展开。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育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抗战事实探讨、理论辩证分析,阐明进行现代化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切实关乎国家命脉、党之根本与人民幸福的根本遵循。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2]社会思潮云集,价值观念纷呈,多种意识在校园内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讲好中国抗战故事,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生是党和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其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未来。
思政课教师要在加强学生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本领意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以故事的真实性、价值性、导向性向学生传播抗战精神,并将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比较,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无数革命先驱的抗战精神和中华民族的“骨血”与“骨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让学生认清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面临着各种思潮的挑战,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激发其为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动力和活力。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是中国历史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无论秦朝、汉朝、唐朝,还是元朝、清朝,这些朝代在盛世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处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阶段。而当这些朝代走向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统一的局面被打破时期。
国家统一,各方面容易形成合力; 民族团结,则能够整合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相反,国家四分五裂,就会衰败或遭受外族攻击。
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抗战故事,让学生深入把握我国领土完整和各民族统一抗战的实情,领会抗战故事中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等精神是国家真正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理解党和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方针与政策,让学生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支持者与拥护者。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3]。中国人民在自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追求世界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当前世界交往日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都交织在一起,中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存在与发展,同理,世界也需要中国。
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抗战历史与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之间的联系,阐明世界是一个整体,和平安宁才是人类福气,和平才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深刻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国与国之间要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路子,从而在学生中、社会中形成人人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新风气,让世界更加充满和平与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中国抗战中的爱国、团结、自强、国际故事,把中国和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讲好这些故事,是多维度展示中华民族风骨的重要内容,是思政课教师全方位把握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学生全面理解与树立爱国、团结、自强、国际意识的应有之举。
习近平同志指出: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5]中国之所以能够抗战胜利关键在于全国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是抗战的灵魂,是中国人民经历风霜、迫害与侵略仍然勇赴国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柱。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在任何时期都至关重要。
爱国故事内含“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精神。这些故事包括杨靖宇、左权、彭雪枫、赵登禹、张自忠等杰出将士为国献身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抵御外敌、不屈不挠的故事; 包括国共合作抵御外敌、全民族抗战的奋斗历史; 包括《血战台儿庄》《地道战》《亮剑》《鸡毛信》等爱国影视作品。其中蕴含战争年代英勇就义、献身抗日、宁死不屈、毁家纾难等爱国情怀,展示了爱国故事的巨大魅力和教育价值,增强思政课教师讲好抗战爱国故事的信心。
抗战团结故事即指故事中蕴含的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的团结精神。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一起,通过吼叫,可以吓退吃人的狮子、老虎等猛兽,而个体是无法抵御外来者侵略的,团结才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产生更加强大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6],是旧中国在武器技术落后、战略手段传统的劣势下反败为胜,赢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法宝。同理,“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
中国抗战14年的发展进程中充满了数量众多、感人肺腑的团结故事。思政课教师要从长期的学科建设中总结经验、获得启示,借深厚的历史学识讲清楚抗战团结故事,需要把握中国在历史发展重大关头、转折时期、演进节点上,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干部、党员是如何带领人民反对侵略、改变命运的故事; 需要把握中国在民族危亡时期如何打破局面,冲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故事; 需要把握国共两次合作、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脉络与差异性,体现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向前冲与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的精神,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互助感情、增强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领悟“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帮助学生走正确的互帮互助道路。
现在的中国是无数革命者、先驱者奋斗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指出: “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8]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到长征故事,从全民族抗战到新中国成立; 朱德的扁担、八角楼上的灯火、陈树湘的战斗、腊子口的冲锋、平型关的杀敌等历史故事。这些时间节点与故事串起来的是人民、民族、党和国家的探索与苦难、奋斗与辉煌,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坚忍顽强、不畏艰险的自强精神。
思政课教师讲好自强故事,要厘清抗战中为了达到推进革命、取得胜利、战胜敌人的指归,全国各族人民、党和国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各种故事,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思政工作与教学; 要客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抗战过程中的“成”与“败”,辩证地看待中国与日本,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把自强故事讲好、道理讲清楚。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实践,结合抗战自强故事,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深挖原因,积极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意识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行为,使学生与时俱进,做时代新人。
无产阶级政党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组织,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中国通过遏制和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武装侵略势力,帮助其他国家进行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来完成它的世界使命。实践证明,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现了休戚与共、互助协作的国际精神,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从而激发世界上其他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斗争,争取早日解放,具有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教师讲好苏联对中国的物资支援、美国“飞虎队”冒险为我国开辟驼峰航线等国与国之间的互帮互助故事,以及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来华救死扶伤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际友人故事,引导学生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上体会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深刻领悟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历史意义; 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中国共产党与国际上其他党派的区别,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讲好抗战中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援助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维护者与支持者。
这些故事都是一种精神的体现,都是一种情怀的表达,都是一种信仰的坚守,都是伟大成就的源泉。思政课教师讲好抗战故事,培育无数爱国、团结、自强的有用人才,增强对中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上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
学校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渠道,直接影响着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9]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在学生中厚植爱国主义,需要思政课教师先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爱国故事,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与重要教育内容。
第一,思政课教师应广泛深入地了解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狼牙山五壮士等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把握战争爆发的根源、体会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与不屈不挠的反侵略过程,以及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所做的贡献。要组织思政课教师领悟抗战故事与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中蕴含的抗战精神,对彰显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战故事进行系统学习,自觉将其内化到教师的价值观体系中,打牢教师的爱国主义理论根基。
第二,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爱国情怀,关键在于广泛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组织教师开展与抗战相关的调研活动,走进中国抗战革命根据地了解抗战历史,参观博物馆、先烈故居,缅怀革命先烈; 对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及其家属进行访问,倾听老战士们的亲身经历,以最直接的方式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爱国情怀。让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抗战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自觉主动承担起传承抗战精神和中国精神的使命。
习近平同志强调: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0]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人民立场、拥护党的领导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根本决定因素。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和敏感的政治嗅觉,掌握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第一,教师自身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善于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深入研究国史、党史,尤其是在抗战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了解到党的领导智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而更加拥护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利用多种途径对思政课教师展开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办讲座,对国内国际的形势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除了线下培训,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线上培训,还可以给思政课教师提供到国外访学交流、到国内双一流高校进行访问的机会,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以此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第三,实践锻炼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和实训、参加社会服务、进行调查研究等,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教师利用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政课教师肩负重大的使命和责任,其专业素养、道德品质、感染力和号召力等个人魅力直接决定着思政课的实效,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打牢自己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不仅要爱学习,还要善于学习,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应刻苦钻研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严谨治学,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广泛汲取相关领域的知识,博采众长,拓宽视野; 同时,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讲解抗战故事时,教师要以专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来吸引、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抗战精神的感化和教育。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自律修身,以德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自觉养成高尚的品行,提高人格魅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省自律。
第三,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高尚的师德师风,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以乐于奉献、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优良品格引导学生。教师要做守正创新的探索者。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如果一味地因循守旧、闭门造车,只会被时代淘汰。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创新思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平台参加创新类的实践和比赛,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教师讲好抗战故事,应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较高的政治觉悟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之中,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