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建中
(平远县森林资源监测评估中心,广东梅州 514600)
森林火灾的多发已经逐渐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为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建立生物防火带,利用生物机制阻断火势蔓延成为森林火灾防御的首要选择。随着国内外对森林生物防火带的深入研究,其有望将生物防火带由被动防火转变成主动防火,进一步降低森林火灾损失。但由于生物防火带的建立通常都长达数年,因此不管是在时间还是资金投入上消耗都较大,但从生态环境保护的紧急性及实用性看,将生物防火带的建设转向由灌木丛、乔木疏林地及针叶林地组成的防火带,能有效缩短建设周期。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山谷地带中,因为土壤肥沃,非常适合一些阔叶林木的生长,是建造生物防火带的首选地址,能够更加快速地建设出生物防火带。
经过生物防火带工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林业防护工作人员结合不同林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生物防火林带措施,其旨在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1]。生物防火带是依靠生物自身对火焰的抵抗能力,从而选择一些植物个体或者群体形成隔绝火焰蔓延的隔离带。由于不同植物的耐火性及燃点不同,因此可将一些燃点高、抗火性强、含水高的树种科学的分配与种植,从而组成生物防火带,起到隔绝火焰蔓延、减低火灾受损率的作用。建造生物防火林不仅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同时也是绿色防火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利于防火,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重要的是这些改善都具有长久且持续的特点,从而达到森林防火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结合,同时也是实现森林科学防火、规范防火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时,因其工程周期长、投资金额多、工程量巨大,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生物防火林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保障[2]。根据以往各种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看,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虽然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地区在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改变林业经营方式,但如果一旦出现火灾,加上林区地势环境复杂多变,扑灭森林大火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难以及时控制火灾、防止火灾蔓延。设置生物防火带能够有效减缓甚至阻挡火势的进一步蔓延,不仅能够给救灾人员提供较充足的时间,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损失,提高救援质量。
在选择生物防火带的树种时,必须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选树原则。由于生物防火林的作用是以防为主,因此选择树种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其抗火性的强弱。由于受各林区的环境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树木的存活率,最好选用本地树种,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其存活率,同时还能减少苗木运输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和资源,既能缩短生物防火林工程的建设周期,同时也能有效节约资源。
建设生物防火带时,其所选用的树种含水量必须要高,热值及挥发性要较低,在具备这样的特性之后才能保证其树种具备抗火性,如杨梅树。此外,要求所选树种具有较高的燃点、树皮相对较厚、火焰难以引燃。在生物防火带的建设中常见的有楠木、油茶、冬青等。
有效选择合适的树种,能够更好地组建生物防火林带,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在选择灌木丛生物防火带建设时,通常会经过油茶及茶叶等林地,结合茶叶还能够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在生物防火带划定的区域内适当对茶园进行管理,并在初冬秋末时,将一些枯萎、易燃杂草进行清理,能够有效隔离地表火焰的蔓延,而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并且经过仔细管理的茶园就是现成的防火带。而对于一些已经荒芜并且无人管理的园地,可将其整理出来进行植树。树种之间的配置距离为2.5 m×2.5 m,而植株的疏密可为1 600 株/hm2,对土地的整理规格则是80 cm×80 cm×20 cm,苗木种植坑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树种数量、规格及要求等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荒芜土地改建生物防火带,不仅具有高低结构搭配的特点,同时还能有效阻碍火势的蔓延。由于生物防火带的规划是要穿越灌木丛林地,因此在灌木丛林地范围内,要将落叶灌木清除掉,从而增强灌木林地的隔火能力,更好地发挥出灌木林的防火效能。
生物防火林带在穿越过灌木丛带之后,在其规定的范围内将杉木、乔叶木、藤本类灌木等挖除,保留阔叶类乔木,并将可燃物清除到生物防火带之外。在大年之后春笋新枝展叶后每公顷施加复合肥150 kg,而在小年之后老竹子长出新叶时,在6 月中旬每公顷施加尿素75 kg。此外,还应做好留笋养竹,从而更好地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生物防火墙的防火效能,促进生物防火带的形成。生物防火带在穿过乔木树林地带之后,要将其林带宽度范围内的一些五节芒等一些易燃杂草清除掉,并将一些较小的针叶树及落叶灌木或者藤本类灌木伐除掉,将常绿灌木或者阔叶乔木等一些树种保留,并对阔叶林树种进行定株、修剪、选育等。同时,在清除掉五节芒等一些易燃杂草之后,其造林的配置距离可以为2 m×2 m,而植株的密度可调整为2 500 株/hm2,当林带的整体郁闭度达到0.5 时,可将针叶林清除掉。
针叶林通常包含金钱松、湿地松、黄山松等多种不同的针叶树种组成的纯针叶林或混合林,通常其林内都含有少量阔叶乔木树种。根据生物防火林带主林带及副林带的规格,在林带所规定的范围内将一些数量较多、技术成熟及幼小的针叶树予以保留,保留的总数约占林带树木整体数量的20%~30%,也就是每平方米20~60 株,然后在经过5 年左右或者更长时间后全部伐除,从而使其有一段时间的针阔树种混交林地。将阔叶乔木树种保留,并做好树种的选育、修剪及间伐等工作,将一些生长质量较差的苗木伐除,同时还要保留常绿灌木林,形成低矮的层林冠,用于阻隔地表火势的蔓延。清除落叶阔叶林及五节芒等易燃性的杂草,保证生物防火林带内没有易燃物。
将大多数针叶林伐除后,可根据当前阔叶乔木树种的分布情况,采用2 m×2 m 的配置对地块进行整地,整地规格按照80 cm×80 cm×20 cm 进行,种植穴可以按照40 cm×40 cm×30 cm 的规格进行,并将种植穴内的石头等杂物清理干净。然后选择性抗火能力较强的树种,如红楠树、青冈栎、华东楠、杨梅树、深山含笑等树种作为生物防火林带的造林树种。在对常绿阔叶林树种进行移栽时,要将树种80%以上的叶片清除,每株留部分叶片即可,要保护好顶芽。在选用树种时,通常在3 种树种及以上,混合种植,使其均匀地分布在林地上,避免出现机械混交不足等情况。若是在晴天造林则可采用磷肥拌泥浆水蘸根,移栽时间通常是在每年的2 月中下旬至3 月中旬,即冬末初春时节。完成生物防火林带造林工作后,在3 年内要进行1~3 次除草工作,1 次施肥,可使用复合肥,施肥量约控制在每公顷150 kg,施肥方法可采用半月形开沟施肥法,至少保持距离树苗30 cm,经过3 年以上的生长后,林带可生长为郁闭林带,当其普遍生长至3 m 以上时,则可以有效形成隔火带,其隔火效能就会初现成效,此时可将针叶林全部伐除。
按照生物林防火区规划设计要求,在针叶混交林中砍伐各类针叶树,保护落叶树种,种植、疏伐和修剪新灌木,清除灌木层、可燃杂草、木本和草本藤蔓,挖出五节芒树干,修剪木屑、燃烧燃料。根据落叶乔木的分布情况,砍伐针叶树后,批准下层造林配置,选择具体的造林配置:2.2 m×2.6 m、2.2 m×3.2 m、2.6 m×2.6 m。其规格造林、树种选择、苗木规格、多树育苗方式、混植造林及化肥加工等技术要求与其他生物防火林建设相同。
批准竹林区生物防火林带规划设计,结合林带宽度内竹林施肥管理。砍伐针叶和灌木,挖出有害树干、云杉和灌木,保护落叶乔木。应选择一组植物进行播种,稀疏和修剪,清除林带中的燃料。毛竹林、两用竹林、高管理竹苗林为防火林带。
在森林和林地的十字路口,生物森林防火带经常穿过柑橘、月桂、板栗和枇杷等果林。将果园改造为生物防火林带,结合深秋和初冬果园的深挖,清除可燃杂草,防止地表火灾蔓延[4]。
生物防火带是防止森林火灾蔓延的有效手段。在整修过程中,常绿灌木被保留下来,使它们成为一个低层的树冠,防止地面火灾的蔓延。硬木养护、育种、固定、间伐和修剪生长灌木,促进高树冠形成,可有效阻挡树冠火和飞火(火球)[5]。在规定的林带宽度内按造林配置或复造林种植常绿落叶乔木,多树种混造林形成中间部分,改造后的生化火道设有高、中、低3 层林冠结构,林带以树种组成多样且相对稳定为特征,形成了双重三维屏障,以调节林冠结构内和表面的火灾。
利用毛竹(高茎竹)和园林茶园进行生物防火带再造林,建设周期短、投资低,一旦建成,可以有效防止森林火灾,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将针叶林和针叶混交林转变成生物防火林,“修剪针叶林留宽叶,林下植树或补种常绿乔木,照顾常绿灌木,清除易燃杂草”[6]。转变丛林大火区的本质是种植新的常绿落叶天然林,将生物火灾区转化为稀疏林地构成重新造林,但应选择常绿阔叶树作为树种。林区生物防火带改造技术简单有效,可在森林防火结构建设中推广应用。
要想有效提高生物防火林带的功效,前期的备耕造林是关键环节,后期的抚育管理是保障。因此,在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3 年之内,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条例,加强对生物防火林带的后期管理,促进苗木的正常生长,对不合格的苗木及时进行返工,确保生物防火林带的有效性。同时按照上级的相关标准和要求,配备专业的森林防火专业护林员,对生物防火林带进行分层、分段、科学的管理,从而建立一个长期高效的生物防火林带,更好地保证森林防火林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