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共同体构建研究

2021-12-29 07:36柳玉晶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成员党组织

柳玉晶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一、“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是探索人类生存与发展、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理论结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其他理论紧密相连。马克思没有明确共同体的含义,但是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角度对共同体进行了阐述。我们可将共同体解释为:人类基于共同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和共同解放诉求(获得自由)而形成的一种共同关系的模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充分体现人类的本质,人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实现全面的自由和发展[1]。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滕尼斯在其《共同体与社会》著作中对“共同体”和“社会”进行了区分与阐述,并将共同体概念首次引入社会学研究中,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相关人员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的适应之上,或者建立在对思想的共同记忆之上,是一种持久而真实的共存”。此书中将其归纳为血缘共同体(宗族、家庭)、地缘共同体(城市、农村等)、精神共同体(政党等)。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团结群众的核心,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精神文化追求,是一个精神共同体。

综上可见,“共同体”是当代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等领域中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引领政治、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共同体在不同领域呈现不同的形式,它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组织,是社会学中的一种关系,是哲学领域中一直追求的理想信念。不管共同体呈现怎样的形式,它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共同体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一种相互信赖的情感纽带和对归属感、认同感的追求以及社会化的场所[2]。

二、基于共同体理论基层党组织的构建

(一)学习型党支部建设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构建党支部学习共同体,是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有效途径[3]。党支部学习共同体就是党支部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共享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资源、方法、策略和经验,并通过共同的工作、活动、协作、实践等形式解决问题,最终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党支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人际关系。学习共同体具有公共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社会的重要学习组织形式和有效途径,是基于实现共同目标而存在的。党支部学习共同体构建是当下高校党支部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建来促进团队建设,解决党建工作中的难题,对高校教师党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对高校党支部先进性和科学性建设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党支部学习共同体是高校党建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党支部学习共同体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的有效组织,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党支部成员有着共同的称号“共产党员”,有着共同的愿景,即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明确的努力方向,形成学习共同体后,成员主动性增强,以多样的学习形式为载体,可以充分发挥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带动党支部间共同进步。二是党支部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能够自觉遵守共同体原则,成员之间可以分享和交流学习资源、学习心得、学习技巧等,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每个党支部成员为相近专业或者相近领域成员组成,通过共同体理论将党建工作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用党建工作来指导教师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促党建,提升党支部凝聚力和感召力。四是由于党支部成员有共同愿景、共同信仰,关系平等,因此共同活动中以共同目标为导向,工作中有合作与分工,相互协调,优势互补,能够做到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二)服务型党支部建设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于共同体理论建设服务型党支部,使党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型党支部的构建,首先支部委员会成员选举很重要,应当选举党性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员,并且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党支部委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进而带动整体团队的提升,能够积极主动地创新工作方式,建设更多的服务载体,以更好地推进高校服务型党支部的建设,提高党支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其次,保障机制是建设服务型党支部的必需机制,有资金保障、激励政策、考核机制,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以确保基层党组织作用的长期有效发挥。再次,规章制度是建设服务型党支部的保障,结合《党支部工作条例》中的原则规范,制定高校党支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明确高校党支部的工作职能,以保证高校党支部的服务力最大效能的发挥。

在党支部的建设中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就是成员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4],党支部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愿景,能够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自己的任务,因此会为完成工作而加倍努力。党支部成员本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将服务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在党支部的建设中整合多方面服务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为教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着力解决师生困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创新型党支部建设

创新是指人们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物质,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满足需求,而提出有别于常人或常规的见解、手段、方法等去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元素、路径等,并收到有益成效的行为。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更加需要党支部创新型建设,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是高校党支部的发展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5]。创新型党支部建设,首先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意识上创新,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提高主观能动性,用理论武装思想,紧跟时代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新时代、新形势的特点,坚持把科学的方法论与现代创新手段相结合,使创新成为驱动党支部发展关键的力量;其次以文化观念的创新推动党支部工作的创新,创新“三会一课”形式,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对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和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激发党支部的活力,增强“三会一课”的实践性和能动性。“三会一课”制度的有效落实,为提高党员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纯洁性和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三、共同体理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实践

构建共同体根本目的就是使团队中的每个党员同志有着共同的愿景、共同目标,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核心力及战斗堡垒作用,用共同体力量来促进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共同体内涵和特征,确定党支部共同愿景和目标:争做辽宁省样板党支部。

在党支部的各种活动中,改变以往的工作思路,给每位党员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党支部每个成员有身份认同,体会到自己是团队重要的一份子,承载着团队进步与发展,以此增强了每位党员的自信心、归属感和使命感。团队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样团队成员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专业技能到政治理论都得到提升。

《党章》及《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明确了原则、基本任务,但是具体到各个领域还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根据高校党支部特点制定出适合各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操作,通过具体活动将党员的先锋性呈现在全体教师面前。我院积极开展“校园先锋工程”,通过“一访、二联、三谈”活动,以上率下,层层联系,共产党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活动在每个需要的地方,使每个教师党员有了使命感。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战疫”成为党支部的共同目标,在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全校各党支部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活动中“战疫”线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猜你喜欢
共同体成员党组织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