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彤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8日专门给国家图书馆8位老专家回信,肯定了图书馆老一辈专家们在退休后仍然心系国家图书馆发展和文化事业,体现了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的坚守;褒扬了国家图书馆在走过的110年间,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确定了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要求国家图书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和变化,指引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
“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是图书馆的初心与使命[2],一代代图书馆人前赴后继,在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坚持创新,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方法上不断进步,让图书馆始终伫立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潮头浪尖。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书籍和文献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从古代的藏书楼的建设,到现代图书馆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依托,将各种图书进行分类、整理、流通,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可以说,图书馆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图书馆中,有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有《史记》《左传》《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有唐诗宋词中的文学名篇,从古至今,图书馆一直深耕文献、文化、文明的“藏”与“用”,从而传承优秀中华文明[3]。时至今日,在新时代的智慧图书馆中,依托数字资源建立各类传承中华文明的数据库,将古人的智慧和力量一代代传递下去,几千年来,文献保存的介质在改变,文化传承的方式也在改变,但图书馆通过保存文献传承文明的初心从未改变。
阿根廷著名诗人赫尔博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应当是图书馆的样子。”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属性深深刻在其骨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指出了图书馆的前进方向,为图书馆提升管理水平、重视服务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新时代的图书馆社会服务,不应局限在图书馆内部,要以图书馆阅读推广为抓手,利用图书馆文献优势,走出图书馆,主动走入社区、乡村等场所开展服务,拓展图书馆用户群体,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属性。
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明传承、国民素质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华文明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公共图书馆的少儿部或少年儿童图书馆应当针对学龄儿童,开展手工、表演、朗诵等活动,宣传中华文明;高校图书馆应当加强学生的文明教育,借助榜样事迹、传统节日、经典诵读等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图书馆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之一,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通过建立总分馆制,依托网络、物流、智能设备等,将服务延伸到城乡基层,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文化设施建设和发展带来的便利。高校图书馆通过信息素养课,培育读者对信息的甄别辨识能力[6];通过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与团委、院系、学生处合作,充分提升图书馆活动的影响力。同时,各类图书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小到公司的生产经营,大到国家的发展建设,都需要准确的信息,为决策和执行过程服务。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文献和各类数字资源,是天然的信息中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图书馆可以开展信息咨询、信息推送、定题服务[7]、学科服务、个性服务等,节省创业者查询、筛选资料的时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成员,一直都在努力推动社会文化事业进步,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关注。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的缩影,能够透视出国家文化发展的水平[8]。从微观角度看,一个地区图书馆的发展反映出该地区文化建设的力度,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态度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素养;从宏观角度看,整个图书馆行业,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展现出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真正体现了国家对公共文化及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也为图书馆从业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9]。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工作者一直努力通过开展阅读推广、经典阅读等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今,读者提起图书馆,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有图书馆浩瀚的书海,满足市民传统的读书看报需求,还有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活动[10]。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全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图书馆发展的文化自觉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是图书馆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图书馆突破服务“舒适区”、创新功能和提升服务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日益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社区图书馆、“24小时”无人图书馆、城市书房的模式打通了图书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高校图书馆依托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在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大背景下,已有部分省级电网企业对物资结算管理集约化模式进行了探究。目前主要有两种集约化结算(下称集中结算)模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是习近平为图书馆发展指明的方向,也是对图书馆人提出的要求。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着重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1],需要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国民文化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现图书馆发展的道路虽有坎坷,但前途一片光明,这需要图书馆从业人员不忘初心,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成为思想建设的引路者、文化传播的责任者、服务创新的研究者和全民阅读的参与者。
如果方向不正确,走得越快,离目标就越远。图书馆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永远跟党走。图书馆人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发挥好图书馆的作用,维护好图书馆的形象,真正做到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的目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图书馆的工作重心,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抓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公益讲座、朗读演讲比赛、读书日等活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接触和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生,可以通过文化讲座、知识竞答、书展、公选课等形式,为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12]。
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的普及使图书馆的服务进入数字化时代,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自助借还成为可能,利用新技术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一直都是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随着5G技术的普及,未来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人们对信息资源种类、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图书馆必须做好服务创新[13],结合图书馆现有服务优势,以创新服务实现创新发展。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4.65本[14],图书馆必须做好阅读推广工作,通过讲座、沙龙、竞赛、活动等手段,调动读者“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热情,在社会中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也在逐渐拓展线上服务,利用网络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事业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指引了图书馆行业在新时代谋求新发展的方向,图书馆人应当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用更高标准的文化自觉,严格落实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