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个转变 助力绿色发展

2021-12-29 09:20宁建业
中国有色金属 2021年22期
关键词:源头绿水青山管控

宁建业|文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的真正含义,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三个转变,即在认识上要完成从源头治理到源头管理的转变;政策上要完成从单纯的处罚制约到全面赋能转变;工作上要完成主体行为从被动作为向主动作为转变,才可能达到目的。

高质量发展,就是基于新发展理念基础上的健康稳定发展。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排第三,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理念指导下,高质量发展的成就是人尽皆知的。但是,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有的人误以为绿色发展仅仅是强调环境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在思想观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理念,存在为了达标而治理、为环保而环保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等;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环境保护理念中,习惯于用碎片化治理模式展开工作,走不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结果是工程搞了不少,整体效益却并不明显,严重制约了环境保护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使环境保护难以成为产业,更谈不上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打破这一怪圈呢?笔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必须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的真正含义,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三个转变,才可能达到目的。在认识上要完成从源头治理到源头管理的转变;政策上要完成从单纯处罚制约到全面赋能转变;工作上要完成主体行为从被动作为向主动作为转变。

认识上要完成从源头治理到源头管理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告诫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违反自然规律,让人类的行为成为造成污染的原因。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上少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要认识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只有从源头上管控人类活动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保护不利的进程。完成从源头治理到源头管理的转变,最根本的就是从思想上认识“绿色”的真正含义,从哲学上讲就是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对自然规律必须怀着敬畏之心,只能遵循和顺应,不能企图改变,否则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突出并保证个人行为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从源头治理和源头管理的理念上来说,以前所说的源头治理,往往是针对已经造成污染,为控制或者减少污染而新建治理工程的行为。这种做法往往没有系统考虑生态保护问题,每一项工程都是治理工作的一个碎片工程,这种源头治理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成效。而源头管理,强调的是对发生污染这一行为的管理,也就是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在没有形成污染前就进行管理,防患未然。

首先要绿色产业化。即让自然界中的绿水青山直接产出绿色产品,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将绿色产品变成商品,让人类的行为成为桥梁和纽带,行为过程就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

其次要产业绿色化。尽可能地不让破坏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行动前就规范人类行为方式,不能等活动完成以后再进行治理。已经存在的产业更要绿色健康发展,必须在源头管控人类的行为,系统化地完成污染物治理的顶层设计,保证全过程清洁生产,而不再重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法。

再次要坚持标本兼治。当前,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有时候要把治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先控制住污染,才有能力实现从源头治理到源头管理的转变。

政策上要完成从单纯的处罚制约到全面赋能转变

要重视纠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环保陋习。比如在传统产业发展中,过度依赖政策处罚来阻止环境污染发生的做法。一些产业政策都是以惩罚市场主体为导向的政策,动机和目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寄希望于别人害怕而不敢去制造污染。但有些不法分子会以牺牲社会环境为代价,将自己不当牟利的成本转嫁给社会,谋求自己快速发展。

“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歪理盛行其实是另外一种发展谬误。资源和环境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可再生资源,一种是不能再生的一次性消耗品。能够带来污染的资源和环境消耗,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造成污染再怎么治理都不可能复原,这就意味着花再多的成本都不可能抵消已经造成的污染。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我们还是要回到人类行为控制上想办法,从单纯制约到全面赋能转变。传统做法,是出台政策,提出奖惩条件,有时还会跟随强制措施,目标就是试图通过制约性干预达到可控状态。看起来手段很多、很硬,其实只有制约一招。每个政策的作用都不足以持续有效支撑起健康发展这一重任,政策出台不断,问题也还不能全部解决。如果换一个思路,将政策全面向相关主体赋能,让所有事主都拥有强力管控能力,达成人类活动源头合力管控的动能,问题就会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类认识到,管控好自己的行为,就可以健康稳定发展。显然政策就要鼓励人们拥有主动管控好自己行为的能力,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来损害环境和浪费资源。因此,产业政策就应重点推动和鼓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鼓励先进节能降耗的产品和产业优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违反绿色发展理念“害群之马”的处罚力度。

这种赋能的条件现在已经成熟。以前不能赋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信息无法做到及时对称,无法及时处置,也难以达到事前监控、调整。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突破了这种瓶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一个智慧型调控监管平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工作上要完成主体行为从被动作为向主动作为转变

这里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传统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往往迫于舆论和政策压力而被动作为,这是碎片化的应付行为,投入越多某个单项指标可能会有成效,但整体看来环境保护任务是增加的,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加速对环境的破坏。显然,这种行为主体当时没有在心理上承认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主体,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就是自己,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资源是延续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这样迫于外在压力,往往不如自觉自愿效果好。

可以预见,单纯制约到全面赋能转变,实现的结果将会以一种崭新的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政府可以实时调控生产要素,发现有过度消耗环境与资源的企业,可以直接切断水电气供应,停产停业;企业要对自己的生产行为主动负起责任,将环境和资源消耗作为生产成本,清洁生产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求;区域中的群众,可以主动进行环境评价,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每一个市场主体都会找到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主动落实具体责任,使绿色发展成为一个多方自觉的合力成果。

显然,通过以上工作将建立起主体行为,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长效机制。三个转变的目标最终将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源头绿水青山管控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坚持创新驱动“大方向”激活科技引领“源头水”
施工现场的信息技术与成本管控
绿水青山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向源头学诗艺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