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志 卢悠然
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研学旅行的兴起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1]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还是《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下称《意见》)中提出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体现了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性。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开展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研学旅行基地是实施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研学实践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托,是完成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研学旅行基地被定义为,具有研学课程资源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教育教学设施,服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场所[3]。虽然研学旅行应以“旅行”为载体,以“研究”为手段、体现出以“学习”为目的的本质特征;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仍存在研究目标弱化、研究课程开发不完善等问题,呈现出“只旅不学”“只学不旅”等问题;同时,教师在研学旅行中职责不明晰、基地师资不专业的现象还存在。因此,为了实现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价值转向,突出教育特征,对于研学旅行基地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研究选择了庐山西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下称“西海基地”)和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下称“井冈山基地”)两大研学基地进行调研,两处基地皆于2017年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其中西海基地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闻名,2019年累计超3.1万名中小学生赴西海参加研学游活动,研学课程形式以参观游览和体验探索为主,全程没有密集的讲解和授课,让学生们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完成研学过程。而井冈山基地以井冈山红色精神和大量革命旧址遗迹为依托,以红色精神为主的研学项目丰富,年接待6万余人次,特色课程包括课堂讲授、仪式教育、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互动教学、素质拓展等,全程由专业辅导员带领,由学生在导师的主导和组织下完成研学过程。
研究中选取它们分别作为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育模式(西海基地)和“以教师为主导”实践教育模式的研学旅行基地(井冈山基地)的代表,以两处基地中进行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9月至10月间发放了问卷,分别在西海基地和井冈山基地中发放了110份和100份问卷,分别回收了101份和96份,回收率93.8%。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小学生对于本次研学旅行经历的看法以及对研学基地实践教育模式的评价等三部分内容,问卷中使用的变量和选项根据文献综述和过往研究中总结而来,所得数据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t检验、交叉表卡方检验和均值分析。
在问卷调查的参与者中,男性占51%,49%是女性;近70%的学生来自小学4—6年级,高中1—2年级的学生占17%,小学1—3年级和初中学生共占13%;约半数的学生曾多次参加研学旅行,36%的学生之参加过1次,其余18%的学生没有研学旅行经验;共有77%的学生认为对研学基地有所了解,14%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只有不足10%的学生认为完全不了解;七成的学生更喜欢“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实践模式(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描述性人口统计表
1 性别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认知的影响
为了了解中小学生性别对于研学旅行认知的影响,卡方检验被用来检测性别和研学旅行相关看法和评价的数据。从结果中可看到,学生对视频音响模拟型项目的偏好和对于导师工作精神状态的评价因性别的不同而体现出显著的区别。表2中显示出没有单元格(0%)的期望频数少于5,可采用卡方检验;其卡方检验概率P-值皆小于5%,充分说明两个变量的样本量(及其单元格分布)完全满足Pearson卡方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性别与学生对视频音响模拟型项目的偏好有关,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是0.485,即在研学基地中男生对视频音响模拟型项目的偏好是女生的0.485倍;性别与学生对导师工作精神状态的认可有关,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是1.568,即在研学基地中男生对导师的工作精神状态认可是女生的1.568倍,且其95%CI不包括1,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性别与学生对研学旅行认知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2 实践教育模式对研学旅行认知的影响
为了了解教育模式和中小学生对于研学旅行认知的关联,卡方检验被用来检测教育模式与研学旅行相关看法和评价的一致性。从表3中可以看到,没有单元格(0%)的期望频数少于5,因此可以采用卡方检验;其卡方检验概率P-值皆小于5%,充分说明两个变量的样本量(及其单元格分布)完全满足Pearson卡方的要求,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对于体验运动型项目的偏好,基地管理安排的评价,感受到的能力提高和提出的建议都体现出显著的区别。因此可以认为教育模式与学生对体验运动型项目的偏好有关,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是1.617,即在井冈山研学基地中学生对于体验运动型项目的向往是西海基地的1.617倍;在学生感觉提升能力方面,教育模式与学生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有关,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是2.869,即在井冈山研学基地中学生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率是西海基地的2.869倍;教育模式与学生意志锻炼和独立能力有关,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是3.390,即在井冈山研学基地中学生的意志锻炼和独立能力提高率是西海基地的3.390倍;教育模式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关,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是2.572,即在井冈山研学基地中学生的意志锻炼和独立能力提高率是西海基地的2.572倍;从学生针对研学旅行提出的建议来看,即在井冈山研学基地中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宣传,加大与学校合作力度,增进大家对研学旅行的了解”是西海基地的1.637倍,认为应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导师专业水平”的学生是西海基地的2.499倍。
表3 实践教育教育模式与学生对研学旅行认知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为了探究研学旅行第一印象和吸引力是否因学生年级高低而呈现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被用来检测不同年级间研学旅行第一印象和吸引力的区别,结果如表4中显示,按α=0.05的水平,不同年级学生的研学旅行第一印象均值差异显著,而吸引力的区别不显著。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第一印象具体存在怎样的差异,按教育实践模式将样本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差异只在“以学生为主体”模式下显著,并且邓肯事后检验将不同年级学生分为两组,在“以学生为主体”模式下小学1—3年级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对研学旅行第一印象的均值不同。总之,学生的年级高低对研学旅行的吸引力没有影响,但在“以学生为主体”模式下,小学1—3年级学生对于研学旅行的第一印象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表4 不同年级学生对研学旅行第一印象和吸引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考察实践教育模式对吸引力的影响,t检验独立样本检验被用来对比不同基地中学生感知到的研学旅行第一印象和吸引力差异。从表5中可以看到,按α=0.05的水平,可以认为两种实践教育模式在吸引力均值上存在差异,在第一印象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基于统计描述结果,可以认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感知到的研学旅行吸引力更强。
表5 不同实践教育模式下学生对研学旅行第一印象和吸引力的t检验
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第一印象与研学基地的吸引力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一印象和吸引力的相关系数为0.413(见表6),对相关系数的检测的双侧P值小于0.001,所以可以认为两变量间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第一印象越好,研学基地的吸引力呈增长趋势。
表6 研学旅行第一印象和吸引力的相关性检验
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相较于男生,女生更希望在研学旅行中感受视频音响模拟型项目,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女性参与者可能比男性更成功地解码非语言线索[4]。同时,女生对研学旅行过程中导师工作精神状态的认可度远低于男生,表现出女生对此有着与男生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这是在学生对导师的评价体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大多数的学生都更喜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模式,并且在“以教师为主导”模式中学生更希望参与体验运动型项目,发现学生倾向于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拓展型旅游活动[5]。但在能力提升方面,无论是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独立能力和锻炼意志还是团队协作能力,接受“以教师为主导”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明显感受到更多的进步。过往研究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思维的提升和行为的改变方面效果突出[6],与本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可能是受到课程内容、学习情境和基地资源设置的影响,若研学过程中学习情境的组织和创设被弱化,仅被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另一种形式,会阻碍知识的传递和构建,从而走向研学旅行的误区导致“游而不学”[7]。
第一印象能够影响人们对事物总体印象的形成,对人的认知产生一定的作用。在研学旅行中第一印象关系到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后续行为。研究发现,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第一印象与研学旅行的吸引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感知到的研学旅行吸引力比“以教师为主导”模式中更强。在庐山西海研学旅行中,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吸引物是水域风光以及生态环境。在井冈山博物馆的研学旅行中,50%的学生认为革命精神是主要吸引物,40%的学生认为先烈人物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为了提高研学旅行吸引力,需要注重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第一印象,研学基地要根据学生的偏好和兴趣重点宣传。
在学生认为目前研学基地存在的问题方面,绝大多数的选择是“学校与景区、旅行社没进行课程开发”,可以看出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内容存在欠缺;在对研学旅行提出的建议方面,最多数的选择是“丰富产品类型,增加特色”,表现出学生们对目前研学基地产品的不满足以及对丰富活动类型的渴求;其次的选择是“加强宣传,加大与学校合作力度,增进大家对研学旅行的了解”,这一选项和学生对研学旅行的了解程度无关,学生希望学校多开展研学旅行的愿望。此外,相较与“以学生为主体”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模式下的学生更希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导师专业水平”,中小学生作为一群经验较少的青少年旅行者,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离开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需要导师的心理关怀缓解他们的担忧与焦虑,倾向于停留在导师营造的环境泡沫中,更多地依赖导师[8-9]。
研究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发现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更偏好“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育模式,在此教育模式下感受到的研学旅行吸引力更强,对体验运动型项目有明显的偏好,但在能力提升方面不如“以教师为主导”模式表现突出,尤其是难以帮助低年级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在选择教育实践模式时要注意学段的区分,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设计指向性明确的研学项目,增强研学旅行的吸引力。中小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第一印象与研学旅行吸引力间存在正相关,希望学校多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并且在“以教师为主导”模式下的学生更在意导师的水平。因此在研学旅行的初期要重视学生们第一印象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模式下研学基地要强调导师的专业水平,在“以学生为主体”模式下研学基地要重视宣传旅游资源与研学资源以提高吸引力。
为了促进研学旅行基地与实践教育的协调发展,对研学旅行活动有以下建议。
研学基地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偏好,针对不同的学段、性别比例进行差异化的课程设计;基地应当充分整合和利用基地内研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且便于获取信息资源,多样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给予他们自由的选择可以自主地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去探索,最终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践教育模式的选择方面,首先要考虑学段的差异性,尽量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育;面向高年级学生群体时,根据研学基地的优势资源进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手段,通过对研学旅行活动、研学导师专业形象的宣传,帮助家长和学生了解研学旅游活动,提高家长和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第一印象和认知度,从而增强研学旅行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