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虹
【摘要】“学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方面的畏难情绪严重。初中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新人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展开转化工作,针对性地帮扶、指导学困生,让他们慢慢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
【关键词】现状;特征;成因;分析;挖掘
“学困生”通常指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学习品格、以及心理和生理体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学生。学困生的形成既有他们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综合性的因素。他们通常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持成绩好坏无所谓态度、迟到或早退、纪律性差,遇到学习问题退缩,不主动与人讨论学习问题,更不愿意刻苦钻研,学习目的不明确等。特别是农村中学,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畏难情绪更为严峻,更令人堪忧。初中是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新人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仔细研究学生,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展开转化工作,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指导。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薄弱,个性心理品质处在不稳定时期。学困生在学习和心理意识品质两个方面是短板,成绩不好,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知识理解、领会能力困难,难于独立完成作业,抄袭、甚至雇用或干脆不做作业;碰到问题持消极观望、等待、回避、对抗态度等。有的学困生虽然学习上是呈现积极上好状态,但学习情绪波动大;认知、情感活动活跃,兴趣不稳定,难于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碰到问题容易产生情绪焦虑;自信心不足,无竞争意识,经不住挫折,更不会在失败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抵挡不住诱惑和干扰,是非观念淡薄,容易违纪。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
第一,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被干扰分散、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较为薄弱。在农村广袤的、熟悉的环境中,其身心更容易游离在课堂内外,兴趣迁移波动。这些不良行为直接导致无法正常吸取课堂知识,尤其是逻辑性较强、上下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长此以往,直接导致学习障碍。
第二,缺乏科学学习方法。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好动贪玩,特别是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上课都不能保证纪律的他们,自主学习更无从谈起。他们听课、作业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特别是由于积累学习任务和学习问题而造成的畏惧情绪,更令他们“谈学色变”;狭义地理解概念、定义、定律;不善于总结、整理、归纳;知识结构松散零乱等。
第三,缺乏学习恒心和毅力。学困生普遍表现为意志薄弱,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三分钟热血。每每遇到学习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尤其表现在识记、计算、理解方面的学科。如英语,当天所授单词没背出,第二天任务又接踵而来,容易产生学习恐惧症;数学、物理等理科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更不懂进一步深入学习。
第四,缺乏自信失去信心。青春年少的学生自尊心较强,但由于他们在学习方面没有优势,上课回答问题教师叫不到、总结表彰无名、教师或同学的某种冷落、家长的指责和谩骂等,让学困生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带上自卑的“枷锁”,这样就更容易让他们自暴自弃,从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第五,家庭因素负面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家庭氛围、父母性格,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苛刻要求,外出务工疏于管教,婚姻家庭变故、缺少沟通和关爱等,都能令孩子形成孤僻、任性、不合群等,导致行为习惯和意识形态上的偏差。同时,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及教师、家长的批评责怪,也会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经不住挫折。
第六,学校教师方面因素。尽管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有些农村学校还以学生成绩的排名、升学等量化评比去促进教师的日常管理。有的教师也忽视学生思想教育,教育方法“想当然化”、简单粗暴,甚至脱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学困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第一,了解具体情况,分析落后原因。了解学困生“困”在哪里是帮助转化的关键。“致困”是来自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还是不良现象的诱惑?负面影响是家庭,还是个人原因?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还是由于上课不听、课后不练等。他们不爱学习,有的是受到“新读书无用論”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有的是因为“站错了队,跟错了人”等。教师了解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通过经常性、反复的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致困”原因,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养成好习惯。
第二,掌握心理特点,改变批评方式。学困生在教师心目中、同学中没有更多值得被肯定赞扬的方面,常常用“违纪犯错”的方式去吸引“眼球”,以暴力性质行为去维护自己的所谓自尊。如果不注意批评方式,往往会使他们变本加厉。因此,当学生犯了错,及时制止事态发展后,从保护学生自尊心出发,找个恰当的时间、地点、场合,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以他们的长处、闪光点为切入口,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更容易使他们接受。
第三,利用突发事件,抓住教育契机。恰到好处地利用“突发事件”,及时引导学困生“有则改之,无则加逸”“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教育契机,能收到较好的教育转化效果。教师要及时抓住其本人或他人行为偏常时的突发事件进行教育。如本市一位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撞红灯发生的交通事故。我以此为例,从其红灯造成的后果入手,分析上学要早准备早出发、遵纪守法、珍爱生命等,帮助他们认清侥幸心理是错误行为,利用好教育的契机,解剖事件的对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转化效果。
第四,挖掘闪光点,培养兴趣激发自信。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以其感兴趣或比较擅长的运动项目、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为切入口,通过活动中原理性、知识性的东西去诠释为什么,引导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如有篮球特长的学困生,分析为什么形成弧度命中率才高,这通过数学中的抛物线可以来解释;学生玩游戏时奖励“金币”、摇号抽奖时“大奖”为什么被“掌控”,这与数学概率、组合知识相关……通过他们种种学习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帮助他们拾起信心。
第五,实施诱导。学困生的转化是不断深化的诱导过程。一直以来在“有色眼镜”下,他们有的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自卑心理,荣辱观转变。心理学家伏隆的“期望效应”理论指出,如果教师对学生寄予信赖和期望,他们会不断产生出一种积极向上、“不负师望”的心理效应。在情感、目标、榜样、实践、评价等期望式的诱导下,教师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闪光点,让其在从未“被重视”下收获成功,学生自尊向上的潜意识不断得到激发、引导、保护、肯定,内在进取心就能不断地巩固、升华,从而达到改进目的。 四、结束语
当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由于学困生在父母心目中存在一定的看法,又非教育专业人员,大都不懂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落后孩子往往过于简单粗暴。教师要通过家访、电访、家长会、微信群等形式经常保持沟通,向家长传递其子女在学校、班级中正面表现信息,肯定他们的进步,保护他们的自尊,鼓励家长要多俯首聆听孩子的心声,多与他们互动,共同肯定其在家庭、学校的进步,才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农村的孩子纯朴善良,教师要摒弃对学困生固有的偏见,多给他们爱心,让他们能感受到一份真诚、一个期盼,他们就能在爱的阳光里沐浴,得到爱的滋润,就会 “亲其师信其道”,慢慢燃起追求上进、更新学习态度,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葛国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
[2]农世杰.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转化策略[J].速读旬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