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彪
每当看到家门前一株株倔强生长的牧草,44岁的草原管护员多智就觉得心里既踏实又惬意。
“草原并非一直这样美丽,十多年前,我家的草场突然‘生病’了,光秃秃一大片,几乎寸草不生,牛羊没有吃的。”多智回忆说。
多智是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窝赛乡直确村的牧民。由于黑土滩扩散导致草场退化,他不得不卖掉家里的牛羊,背井离乡,靠打零工过活,“谁愿意离开世代生活的草原呀,还不是被逼得没办法!”多智说。
为了让草原恢复,从2019年起,果洛州率先在青海实行“草长制”,建立了草原管护网格化和管护队伍组织化制度,把草场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纳入管护体系,维护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同时花大力气治理黑土滩。
2年多后,多智重新回到治理恢复后水草丰茂的家乡。“草长制”让他多了一个身份——草原管护员。这不仅让多智一家有了稳定收入,而且让他更有底气去保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家园。
“以前大家只顾着养更多的牛羊,现在,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守护家乡的草场,为明天留下希望。”多智说,草原的“病”好了,他打算适当地多养几头牛,一边放牧一边保护好家园。在果洛,很多像多智一样的牧民都感受到草原发生的变化。
达日县仅仅是整个青海省以及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增强的一个缩影。
青海拥有天然草地面积6.32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47%,居全国第四,在青海乃至全国生态保护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保护和建设好草原生态,其意义不言而喻。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南介绍,近年来,青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持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巡查管护,扎实推进重大生态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草原退化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
我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在全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其中约80%的天然草原集中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草原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资源。
“十三五”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深入实施,草原生态质量明显提高。2019年,据国家林草局监测,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201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突破11亿吨;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降至10.1%,较2015年下降3.4个百分点。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让草原重现生机
中国是草原大国,草原占陆地国土面积的40%,是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阻止沙漠扩张的前沿阵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草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天然瑰宝和生态富矿,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战略资源库,保护好草原对维护边疆生态系统安全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随着草原牧区人口增加,草畜矛盾突出,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居高不下,草原被过度利用,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严重威胁草原地区生态安全。2011年以来,我国在草原地区实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划定禁牧区12亿亩、草畜平衡区26亿亩,极大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给了草原喘息机会。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当人们唱起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仿佛有种置身草原深处的感觉。被称为“世界四大最美草原”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在蔚蓝如洗的晴空下,金黄与苍翠相互衬托,五颜六色的花朵如星星般洒落……这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内蒙古自治区是草原大区,草原面积达11.38 亿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5,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持之以恒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草原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处于21世纪以来最好水平,草原退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为了草原获得良性发展,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探索草原经营体制改革,创造性推行“草畜双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把“人、畜、草,责、权、利”统一协调起来,释放了草原经营活力,使草原生态在发展生产中得到有效保护。全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草原“三权分置”试点,为草原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打下政策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是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早在5000多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开始有人类生息。近年来,通辽市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国家重点林业草原生态工程项目,不断加大草原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全市划定基本草原面积3218.6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4406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1000多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62%,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逐步向好。
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是通辽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受长期超载过牧、气候干旱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区域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现象,土壤蓄水力降低,多条河流断流,牧民放牧收入逐年下降。
2013年,扎鲁特旗对阿日昆都楞镇北部80万亩草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阿日昆都楞镇北部11个嘎查(村)789户2116名原住民进行了搬迁,所有牲畜出售或转场,房屋和牧铺拆迁灭迹,并全面禁牧禁墾,建成了80万亩天然草原封禁保护区。
为了妥善安置搬迁移民户,扎鲁特旗投入4.3亿元资金,严格落实“搬迁移民户有一份生活补贴、有一套安居住房、有一份养老保障、户均有一人稳定就业”的搬迁安置措施,对11个嘎查(村)789户2116人进行妥善转移安置。全面加强迁出区生态管护工作,成立了迁出区域管理办公室,下设12个管护站,管护人员130人,配备综合执法车辆12台,对迁出区全年进行全方位管护。
经过几年的自然恢复和封禁保护,阿日昆都楞北部生态移民搬迁区内干涸的河流重新流淌,牧草长势一年比一年好,草原生态明显好转。迁出区内草场的打草收入和每年每亩9.66元的禁牧补助成为搬迁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实现了保护草原生态和牧民定居致富的“双赢”目标。现在该区域已成为扎鲁特旗第二大水源涵养区、扎鲁特旗最大的优质牧草储备区、扎鲁特旗最具潜力的原生态草原旅游储备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扎鲁特旗北部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生态环境的改变带动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等科学饲养方式逐年增多,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比例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养畜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川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草原资源十分丰富,草原面积3.13亿亩,占全省面积的43%,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2.65亿亩,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84.7%,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四川也是南方草原第一大省。一直以来,草原不仅是四川省农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原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有“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之称。
“十三五”以来,四川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推进草原保护修复,着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治理严重退化草原7684万亩,建设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围栏1231万亩,退化草原改良905.5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172万亩,实施退耕还草工程14.6万亩,黑土滩治理26万亩、毒害草治理20万亩,灭鼠灭虫5315万亩。2020年,全省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8%,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草原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若尔盖草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黄河在若尔盖迂回曲折,形成了九曲黄河第一湾,并由此成为四川和甘肃两省共享的湿地草原。
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占地16.6万公顷,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湿地。花湖草原生态旅游区为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实验区”的一部分,位于若尔盖县西北部热尔大草原腹心,海拔3468米,面积6.74平方公里,主要由花湖湖泊、花湖生态、安多藏族民俗体验三大部分构成。
花湖湖内及湖泊周边植被丰富,有藻类、苔藓、蕨类等植物,湖内生长着高原鳅等15种濒危鱼类,周边栖息着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每年3月下旬,上千只黑颈鹤从云南大山包和贵州草海等地飞回若尔盖。
行走在花湖的栈道上,眺望远处,在如绿毯般的草地上,闲散的牛群正享受着这里的惬意。逐渐深入,才发现这里有更多惊喜。牧草返青,可爱的土拨鼠会时不时探出脑袋左右张望。
近年来,若尔盖县坚持草原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已累计投入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资金2.3亿元,精心打造了以山水凝诗、以林草绘画、以诗画兴旅、以文旅富民的花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蝶变。
为了恢复原生态,若尔盖县开展人工种草、退牧还草3.58万亩,禁牧限牧493万亩。一限一兴之间,草场的产出反而提高了,每亩草产量由350公斤增加至420公斤,其中花湖区域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加12个百分点,达到87%,以花湖为核心的若尔盖大草原终于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生态旷野的绝美画境。与此同时,若尔盖以草原流沙地、露沙地治理为重点,以种草、柳沙障、生态毯等为建设模式,让近50万亩沙化草地重披绿装,沙化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加30%以上,若尔盖自然生态重现生机与活力。
2011年起,四川省在阿坝、甘孜、凉山三州48个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每年实施草原禁牧7000万亩、推行草畜平衡1.42 亿亩,牲畜超载率下降到9%,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国家林草局草原司负责人说,草原具有强大的给养涵养能力。草原是地球的“皮肤”,承担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当草原植被盖度为30%~50%时,近地面风速可降低50%;盖度60%的草原,其每年断面上通过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的4.5%。不仅如此,草原还是我国黄河、长江等几大水系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水源和“水塔”。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均源自草原,其涵养水源的能力是农田的40~100倍。如果把森林比作立体生态屏障,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态屏障,具有强大的给养涵养能力。
草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我们应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铺就人草和谐共生之路,打造生态安全的新高地。
草业致富有出路
广袤草原也是“金山银山”。草原肩负着生产生态产品和保障草原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我国有数百万农牧民以草原为基本生存资源,草原构成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已达55.7%;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草原生态实现了从全面退化到局部改善再到总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今年,收成比不上去年,但生产3万多捆饲草没问题。”牧民土旦多杰说,一亩地最多可以打16捆,按一捆30元的价格计,合作社2500亩饲草地可以赚120万元。
秋去冬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的草原迎来新一季的丰收,割草机、捆草机轰鸣着驶过一眼看不到边的饲草基地,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的“面包草”;各類农用车往来穿梭,把打捆的饲草运往合作社的储草棚。
2013年,格多村投入150万元建成格多村饲草种植基地,开始在黑土滩上种草。通过整合扶贫产业资金,采取草场折价入股等方式,格多村190多户牧民全部加入村里的种草合作社。
7年时间,格多村18万亩黑土滩,已有11万亩褪去“荒芜”披上“绿衣”。格多村也在黑土滩上建起了2500亩的饲草基地。多布旦说:“饲草种植基地的建立,实现了草原生态治理与合作社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如今,在格多村饲草种植基地里,耕地机、割草机、打捆机一应俱全。基地实现全机械化作业,像土旦多杰一样的8名牧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年可以收入2万元。黑土滩种草,不仅让草原重新绿了起来,也让青海省果洛州的牧民群众端起了“草饭碗”,摘掉了“穷帽子”。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四川省充分挖掘草原的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和文化科普等功能,以国道、省道为主着力做大做强草原生态旅游业,探索出了一条带有四川特色的草原生态旅游之路。
四川省以若尔盖大草原等为依托,在川西北生态区南、中、北3个草原生态经济产业带上,加强主要干道周边草原修复、人工种草、景观建设,构建省级草原旅游示范区和高品质现代草牧业园区,推动草原资源利用方式由传统单一放牧向生态观光旅游功能扩展,促进农牧民转产转业,仅若尔盖地区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草原文化旅游和草原湿地管养等行业。
挖掘草原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做好“草原+”“畜牧+”“旅游+”文章,走草旅结合、牧旅结合、农旅结合、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子。2020年,四川省发展草原旅游点200个,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建成精品旅游村寨1170个、牧家乐2118家,转产从业人员2.86万余人。同时,四川还通过每年举办大熊猫、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旅游节会、论坛,举办草原音乐节、美食节、运动会等特色节会,带动牧区大力发展草原游、赛马节、藏家乐、牧家乐等,促进草原绿色发展,让牧民和全国消费者从中受益。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面积84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因红军长征走过而闻名世界。红原大草原是川西北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前來领略草原风光的游客。
月亮湾距红原县城3公里,在省道209线旁,作为红原大草原上的精华景区,拥有迷人的草原风光、藏式风情。来到月亮湾风景区,站在制高点,环望四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零星分布着星空房、藏式农家乐,白河静静地在这里流淌,划出一道道舒缓优美的弧线……
“过段时间这里更美,在一望无际的天地之间,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牛羊似繁星、帐篷如云彩,炊烟缭绕、牧歌悠扬。”前来旅游的游客如是说。
除了月亮湾这个著名景点外,红原大草原每年还举办大大小小的草原音乐节,给游客带来多元的文化体验。
已连续成功举办4届的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节,将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游牧文化全面融合,呈现出高海拔、高品质的音乐文化盛宴。据统计,在第一、二、三、四届雅克音乐季期间,当地分别实现旅游收入6253万元、9800万元、1.52亿元、1.16亿元。
借着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迅猛的势头,近年来,红原县加快发展步伐,结合雅克音乐季全面开展整合营销,加快智慧旅游导览平台建设,加强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和门票等系统的数字化运营,建立区域联合、政企互动的旅游宣传营销工作机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展示红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有力地提升了红原品牌影响力。
安曲镇贫困村下哈拉玛村地处G248线左侧,毗邻月亮湾景区。该村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以独具藏区牧区特色的精品旅游村寨为主,畜牧业为辅。通过发展家庭乡村旅游,扩建自驾游营地,拓展旅游产品发展空间,目前该村已建成以牧星空等自驾游营地及旅游示范户、民宿达标户、藏家乐为主体的旅游综合体。同时,月亮湾景区借助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形成集游客集散、美食品尝、商业购物、娱乐演艺、文化体验等互为补充的优质景区,带动该村群众从事牧家乐经营、旅游产品销售、乡村民宿、特色藏文化体验等涉旅服务。
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占地300亩,是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五星级乡村酒店。利用其自身发展优势,无偿对瓦切镇达峨村、日干村、德香村贫困群众开展草原观光、游牧体验、骑马、美食研发等特色旅游体验服务培训,带动瓦切镇片区17户建档立卡户参与牧家乐、藏家乐等旅游经营服务,人均增收约1500元。风情村优先采购当地牧民群众生产的奶渣、酥油、牛肉等畜副产品,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年均为周边牧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
“四川省将通过加快建设草种业,大力发展草牧业,推进饲草种植业积极发展草产品加工业,扎实推进草坪产业,稳步发展草原旅游产业等,力争‘十四五’末草原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四川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全旗草牧场面积1447万亩,年均大小畜存栏200万头(只)以上,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肉牛羊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曾经,由于频繁遭受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和草原过度利用,优质牧草核心区一带植被覆盖率不足10%,草场退化、沙化十分严重。
为了草原增绿,牧民增收,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决定发展人工种草产业。2008年5月,随着阿鲁科尔沁旗第一个节水紫花苜蓿项目试种成功,小面积节水人工草地开发带动了大产业牧草种植发展,草场也因此得以休养生息,牧草产业从此迈出向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绍根镇乌丹陶海嘎查牧民海龙是全旗第一批种植人工牧草的牧民之一。2013年,海龙种植了500亩紫花苜蓿,亩产达800公斤,当年牧草卖了近60万元。通过几年的不断整合租赁,去年海龙人工种植草场4400亩,纯利润160万元。在种植成功后,他还动员嘎查牧民种植人工牧草,不仅增加了牧民收入,还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阿鲁科尔沁旗从2011年起,每年以不低于20万亩的发展速度,鼓励支持企业和牧民大力发展节水型优质牧草种植。阿鲁科尔沁旗种植的牧草主要以紫花苜蓿为主,由于采用机械化方式科学种植,亩产超过1000公斤,是当地天然牧场产草量的20多倍,用水仅为传统灌溉量的1/3,固土固沙和改善土壤作用明显,且经济效益增加。目前,草业核心区植被覆盖度已从2008年的不足10%增长到90%以上。
立草为业,惠农为本。阿鲁科尔沁旗围绕草牧场流转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3个方面,使当地牧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带动1400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草产业发展之前,这里的草牧场流转每亩仅15元,现在每亩草牧场最低达300元,高的近400元,3500户农牧民已向企业流转草牧场64.5万亩,其中贫困户280户784人,人均年增收4600元;农牧民将土地、草牧场承包给企业、合作社后,变身产业工人到企业、合作社务工,目前有2000余名农牧民成为产业工人,其中贫困人口324名,年人均增收4万元。在草企业的带动下,800余户农牧户种草近21万亩,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1000余户农牧民以土地入股21家牧草合作社获得分红,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真正让草原绿了起来,牧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过去,定西的农民从没想过地里长的小草也能卖钱。我们也仅仅是简单地把苜蓿加工成颗粒草粉出售。”甘肃省定西市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益民说,是兰州大学的郭旭生教授让他们了解到了苜蓿的真正價值。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旭生2012年调研时发现,定西市种植紫花苜蓿245万亩,其中有大量的是2000年左右就种下的老苜蓿。“苜蓿是高蛋白牧草,被称为牧草之王,撂荒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很心疼啊。”郭旭生当即有了在定西生产加工青贮饲料,进而以产业化提升当地苜蓿经济价值的想法。
2014年,在安定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贮饲料的生产在安定区逐渐形成规模。遍地开花的青贮饲料生产线不仅推动了定西市草产业的发展,更使定西市养畜方式由过去的“秸秆+精料”逐步向“青贮饲料+精料”转变。“青贮饲料+精料”因营养价值高而缩短了牲畜的育肥时间、提高了育肥质量,从事牲畜养殖的企业和农民从中受益,带动了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短短几年间,定西市草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效推动了传统“耕地农业”向“草地农业”转变,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推动了以旱作耕地农业为基础的“淀粉经济”向以草畜产业为基础的“蛋白经济”转变,实现了产业的提质增效。定西市更将草畜产业定位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
我国草原大多位于边疆地区,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1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区;全国268个牧业半牧业县中,牧民90%的收入来自草原。草原“四区叠加”的特点使其肩负着边疆长治久安和乡村振兴的政治使命。
资料显示,我国草原单位面积畜产品产值为每公顷770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4,俄罗斯的1/3,澳大利亚的1/6和新西兰的1/8。在提供其他生态服务产品方面,也远远低于上述国家。这也预示着我国草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美丽草原就是“金山银山”。草原产业必将成为草原区具有重要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基础性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