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意蕴、困境与推进路径

2021-12-28 13:37陈丛刊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意蕴困境

摘要:提升乡村体育治理能力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回顾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再思考,阐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以及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了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面临党建工作存在不足,治理制度有待健全、治理路径尚待明晰和治理方式亟待优化等困境。提出了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体育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制治为本,健全现代乡村体育治理制度体系;融治为基,促进城乡体育融合治理相得益彰;协治为要,实现乡村体育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乡村体育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蕴;困境;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1)06-0010-07

Abstract:Improving rural sports governance cap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so on,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rethought the connotation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elaborated the tempo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role which rural sports play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t analyzed the dilemmas of rural sports governance including lac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PC,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need to be improved, governance paths are not clear and governance patterns are need to be optimized. It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including taking CPC construction as the guide, to make CPC organizations play core roles in rural sports governance; taking institution governance as the root, to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 system of modern rural sports governance; taking integration governance as the basis,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level of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taking synergistic governance as the key, to realize synergistic governance of multi-subjects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Sports Governanc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Connotations; Dilemmas; Promoting Paths

加快農业农村现代化是“十四五”和新发展阶段的一项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下达了任务书、绘制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为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实图景描绘出美好蓝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1]。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出台后,各类接地气、惠民生、显民意的乡村体育活动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农村群众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带动了乡村社会发展,成为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乡村体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体育治理和乡村治理的交融点,基层政府、乡村体育社会组织、农民等多元主体通过对乡村体育实施合作管理,不断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加强乡村体育治理,是推动乡村体育良好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保障,对于进一步发挥体育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1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审读

1.1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回眸

早在18世纪末,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重重危机,现代国家转型初见端倪[2]。19世纪40年代,中国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艰难开启现代化进程,鸦片战争用火与剑的形式,向全体中国人宣告:中国必须现代化[3]。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雏形至少可追溯至清末明初,当时的一些教育家尝试将现代教育引入农村,希冀借此改变农村在面对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无力局面[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5],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促进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拉开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序幕,中国急速驶入现代化建设快车道,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和农村建设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宏大体系中一个深刻的微观缩影,改革开放事业发轫于农村改革就是最好的明证。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不管现代化发展到哪一步,农村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和农情决定了“三农”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6]。从1952年全国拥有3亿无地少地农民,到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再到2021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7]。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延续,也体现了面向未来抓住“乡村振兴”契机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定决心。

1.2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的再思考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并提,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谋划、一体规划,实现了“三农”工作的全方位整体性突破,擘画了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这是“鞭催快马”的落实,是“重锤响鼓”的升华,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内涵。从重要性认识上,“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对“三农”由基础性地位向优先发展的时代性跃迁,是观念上、部署上、行动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从推进方式上,改变马克思曾将农民描绘为“一袋马铃薯由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8]的相对隔离的传统样态,是从“工农分裂、城乡分割”的局部性发展向“工农互动、城乡融合”的全局性发展的创新性跃升[9]。让农业成为大有奔头、前景美好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农民聚居的美丽家园和城市人“记得住乡愁”的心靈归处,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幸福感强的职业,既是顺应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之问的有力回答[10]。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起点、定位、内涵和目标在重农强农的时代氛围中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理论源泉和更加高阶的内在意蕴。

2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与乡村体育治理的作用2.1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

“农,天下之大业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点亮乡村群众的幸福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现实出发,第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肩负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历史使命。在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要矛盾突出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之中,城乡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较为明显,通过优先发展农村,实现以城带乡,有利于确保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第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作为农业大国,“三农”工作始终在我国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坚持推动“三农”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一起转型,有助于促进农业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从长远着眼,首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其本质也是现代乡村的自我回归和发展。现代乡村离不开有效治理,更离不开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善治。其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全面建成从“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转变的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潜力空间在“三农”,根基保障也在“三农”。面对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挑战,需要通过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扩大农业需求,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2.2乡村体育治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作用

进入新时代,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的指引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乡村体育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快速发展、方兴未艾,体育作为乡村基层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领域,不断焕发出勃勃发展生机,点亮乡村幸福美好生活。近年来,各类乡村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服务、体育指导等火热开展,将特色产业、观光农业、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乡村元素有机融合,不断满足着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乡村体育的快速兴起需要良好的“治理”作为支撑和提供保障。乡村体育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在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上彰显出独特的意义负载。乡村体育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体育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这个总目标来推进”[11]。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乡村体育治理的总体行动。其中,乡村体育坚持走高质量发展、市场化运行、产业化运作的创新驱动之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加强乡村体育资源配置、补齐乡村体育机构性短板,实现城乡体育协调治理是重要方式;体育发展中注重对“绿色生态”的保护,统筹美丽乡村、绿水青山等资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理方式是必要途径;推广“体育+”“+体育”理念,实现乡村体育与旅游、观光、健身、休闲、康养等元素开放融合,促进乡村体育整体性多元化发展是有效手段;建立乡村体育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乡村体育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基本体育权利,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化、高质量发展是关键举措。

3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面临的“堵点”3.1基于价值导向:乡村体育治理党建工作不足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体育治理的重要力量,能够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加强乡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固本之举。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在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中的作用”。坚强的乡村基层党组织有助于为创造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和提升乡村体育治理能力提供强劲动力。作为国家体育治理向基层的延伸,乡村体育治理面临着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自发性活动站点党建工作未能实现全覆盖等现实困境。一些村党组织书记“人难选、无人选”,一些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存在“空白点”、一些跨村跨乡跨县的体育文化联合体党组织隶属关系不明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乡村体育治理缺少有效的思想引领力、政治保障力和社会号召力。例如,我国有70%的体育社会组织活跃在乡村基层,成为促进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在丰富农村体育活动、提升农村人群身体素质、激活农村体育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由于人员、经费、场地和活动内容等具有不确定性,加上乡村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交织,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普遍存在党建弱化的问题,部分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党员人数有限,自身没有建立党组织,更谈不上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和带动作用[13]。

3.2基于先决条件:乡村体育治理制度有待健全

近代以前,礼俗、乡约、社学等在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作用显著,过于强调人治和过分重视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常态,而较少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较为完善的治理制度。仅凭这些旧式的治理手段在传统社会中虽言而有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快速进步,尤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治理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多元、挑战日益严峻。特别是农村群众的生活状态发生改善后,乡村体育活动日渐丰富,参与基层体育活动的人群不断扩大,乡村体育治理亟需得到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不同治理主体行为规范的标尺和底线,能够为乡村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根本性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但现阶段除《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少数法规政策,围绕推动乡村体育发展和“三治融合”的相關制度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导致一些乡村地区自治不足、法治缺失、德治不举,未能念好乡村体育治理的“三治经”。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导致治理中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委会、村民等角色的“治理主体性”容易被乡镇政府“替代”。有学者调查显示,成渝和西北一些地区的上级行政部门,在未经调研的情况下,直接决定了94.1%的农村体育场地布局[14]。乡村体育发展从根本上需要依靠制度保障,乡村体育治理的有效性也亟需通过建章立制得以完善。离开良好的制度建设,乡村体育再美好的发展前景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3.3基于城乡格局:乡村体育治理路径尚待明晰

在从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治理路径是一个渐行渐明、不断清晰的概念,中国在“城乡二元经济”基础上增生了“城乡二元社会”,这也是“非匀质性社会”的重要体现[15]。有学者认为,治理现代化需要革除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带来的弊端,何其之难[16]。同理,乡村体育发展中出现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不足、农民体育意识不够和体育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等问题不能简单、片面和割裂地仅从乡村“端口”去看待,“单向发力”的治理路径难以从根源上解决好乡村体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乡村体育治理需要正视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压力,传统的城乡体育分治模式遭遇了现实瓶颈[17]。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新增农村转移人口突破8 000万人[18]。城镇化改变了我国体育发展的环境,其扩张进程中所引发的青壮年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乡村体育基础设施落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质量不高、与城镇体育发展相比差距较大等问题悬而未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影响了农村体育的整体发展质量。概言之,乡村体育治理的问题若仅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对方式,不从城乡协同治理的视角去破题,乡村体育的发展前景将仍不容乐观。

3.4基于实施举措:乡村体育治理方式亟待优化

治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治理效能的提升水平和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我国乡村体育治理主要呈现家长式治理、运动式治理、粗放式治理、碎片化治理和趋同性治理等基本方式[19],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体育治理能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进程。家长式治理是国家层面主导乡村体育治理的重要体现,从上而下的单向决策形式导致农民的治理主体性地位彰显不够,诸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限制。运动式治理在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窥见一斑,缺乏较为连续的、稳定的治理行为。例如,在“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农民体育工程建设达到了空前热度,但其效果的持续性并不乐观,注重短期绩效而非长远效益是运动式治理的主要弊端。粗放式治理主要采取较为笼统、简单粗犷的治理方式,乡村体育治理中的精准性和精细化程度不足,对农村群众的实际体育需求了解不够,致使体育供需出现错位等现象。碎片化治理具体体现在乡村体育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发挥不到位,政府间、组织间、人群间的协作性和融合性不强,乡村体育社会组织、乡村体育场地设施、乡村体育赛事等多领域治理内容有待进一步统筹和协调。趋同性治理则表现为对乡村体育发展的生成背景、特定场域和运作逻辑缺少分析,在宣传乡村体育治理典型案例时脱嵌于本地实际,片面追求“形似”导致治理方式“水土不服”。

4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推进路径4.1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体育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党的坚强领导是贯穿乡村体育治理的红线,是乡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20]。第一,增强党的组织力,突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体育治理中的政治功能。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社会中的聚合作用,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的乡村体育治理体系,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体育治理活动。第二,强化党的引领力,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体育治理的体制机制。将提升农村居民身体素质,满足农村人群体育需求,健全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目标。第三,发挥党的先锋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体育治理创新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群众实现乡村体育发展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路径创新,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体育治理智能化、智慧化。第四,夯实党的经济工作能力,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结合当地优势和资源,因地制宜探索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新方式,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全产业链,构建“体育+健康”“体育+旅游”“体育+休闲”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带领村民走体育产业致富之路。第五,提升党的体育文化培育能力,夯实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体育治理的价值基础。组织引导群众将乡村体育文化与道德共识相结合,把体育精神、体育文化融入乡村公约、民风家风。建设乡村体育文化基地,积极开展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等交流活动,推动乡村体育文化振兴。

4.2制治為本:健全现代乡村体育治理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21]。有制可循、有制可依对于乡村体育治理至关重要。现代乡村体育治理制度建设是促进乡村体育创新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第一,强化乡村体育治理的政策支撑。加大各级政府对乡村体育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台各类体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强化乡村体育治理基础,提升国家层面对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例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乡村公共服务,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22]。确保地方层面在促进乡村体育发展中的实施效果,因村制宜打造乡村体育治理的特色样板,建立自上而下的制度管理路径,实现以制度促发展,以政策显制度,以有效链接机制确保相关体育政策的落实,推动“制度—政策—机制”有效衔接[23]。第二,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体育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24]。乡村体育治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增进农民身心健康,实现农村、农业、农民全面发展。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为契机,通过加强乡村体育发展的法治建设,促进农民在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服务中有序自治,突出道德教化在乡村体育治理中的作用,以“三治融合”带动乡村体育治理主体多元化、行动协调化、内容丰富化,激活乡村体育治理的整体效能和叠加效应。

4.3融治为基:促进城乡体育融合治理相得益彰

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是将乡土社会“连根拔起”的伟大变革,需要在城乡一体中获得历史的均衡[25]。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就农业谈农业,关键在于重塑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实施城乡融合治理,提升乡村体育治理的综合能力。第一,破除城乡体育分治的现实困境。面对现阶段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体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局面,要改变二元社会结构的思维定势,充分认识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城乡分割壁垒已被打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已联为一体,并呈现鲜明的动态性、联动性等特征。乡村体育治理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过程,而更多依赖于基层城乡体育治理的均衡化和一体化水平。将城乡体育治理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改革乡村体育资源单向流出的格局,挖掘乡村体育发展活力,是做好乡村体育治理的重要基础。第二,打造城乡体育融合治理的可行路径。解决好农村体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建立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体育治理关系,打通城乡体育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体育资源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同时,投入更多的体育资源优先发展农村,加快乡村系列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据统计,国家体育总局2018年在贫困地区投入3 000万举办60余项全民健身赛事,2016—2019年共投入9 900万试点建设33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有力促进了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26]。要持续搭建“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康养”“体育+生态”等多领域交融平台,促进乡村体育治理手段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转变,以良好的乡村体育治理风貌反哺城镇体育治理的短板,确保体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体育治理举措到位、保障到位,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同步推进。

4.4协治为要:实现乡村体育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乡村体育治理的参与主体多元而复杂,不同治理主体在治理行为中扮演着和而不同的角色,治理主体多元互动是实现乡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唯有厘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边界和职责定位,才能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最大化地将乡村体育治理效能推向新高度。第一,加强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协同治理合作。按照行政发包制的运行原理,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职能需进行更加明晰和准确地分工。高层政府做好乡村体育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工作,中间政府负责将上级的政策方针进行吸收处理,制定更为细化的乡村体育治理实施方案和措施,基层政府结合当地体育发展实际,具体负责落实政策和执行任务[27]。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密切配合,做好乡村体育治理的协调工作。有学者从个体性逻辑和系统性逻辑、一般性逻辑和情境性逻辑两组对立的逻辑着眼,分析了乡村治理中政府的行动逻辑[28],值得在乡村体育治理中参考和吸纳。第二,协调乡村各治理主体间的治理行为。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村支书、乡村体育社会组织以及乡贤能人、乡村精英、村民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乡村体育治理网络[29]。扩大乡村体育治理参与者、享有者和受益者的范围,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保障农民主体性地位。加大新媒体技术在乡村体育治理中的应用,推动乡村体育协同治理科技创新,实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分类供给、复合供给,聚力乡村体育振兴,为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贡献体育智慧和体育力量。

5结语

深刻审视我国的国情和农情,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时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付出努力。通过良好的乡村体育治理,促进乡村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体育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终究抵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政府网.习近平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0-12-29)[2021-01-03]. 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

[2]【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陈兼,陈之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2.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29.

[4]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0.

[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2020:109.

[6]王春光.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0,298(10):26-47.

[7]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157,232.

[8]【德】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9-110.

[9]王兆华.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再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19,476(8):76-82.

[10]中国农业新闻网.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EB/OL]. (2018-01-15)[2021-04-10]. http://www.farmer.com.cn/zt2018/1hao/pl/201802/t20180206_1355401.htm.

[11]人民网.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EB/OL]. (2019-06-01) [2021-01-1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601/c40531-31115484.html.

[12]裴立新.新时代中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3):17-22.

[13]陈丛刊.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价值诉求、多元主体与路径建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1):12-17.

[14]张玲燕,孔庆波,熊禄全,等.农村体育场地低效供给及其成因[J].体育学刊,2017,24(2):64-67.

[15]唐贤兴.大国治理与公共政策变迁-中国的问题与经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6.

[16]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

[17]吴剑明,石真玉,王薇,等.体育强国构建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3):23-27.

[18]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发布[EB/OL]. (2020-08-19) [2021-01-31].http://www.cssn.cn/xnc/202008/t20200819_5171677.shtml.

[19]胡庆山,吕钶,曹际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体育治理的价值导向、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4):5-12.

[20]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23)[2021-02-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23/content_5402625.htm.

[21]新华网.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8-12-18) [2021-02-01].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

[22]新华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EB/OL]. (2020-02-21)[2021-02-2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2/21/c_1127122071.htm?baike.

[23]许源源.如何实现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J].国家治理,2020(39):36-39.

[24]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2018-09-26)[2021-02-0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1958.htm.

[25]徐勇.乡村治理的中国根基与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19:133.

[26]王晓芳,刘江宏.农村“体育+”精准扶贫协同机制实现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1):72-78.

[27]田静,辛榕榕.我国体育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0,38(4):10-15.

[28]李齐,李松玉.治理主体行动逻辑的“四维分析框架”—兼论乡村治理中乡镇政府行动逻辑演变及趋向[J].政治学研究,2020(4):82-94.

[29]陈丛刊,纪彦伶.控权与放权: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中的政府角色重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6):1-7.

[30]汪波,李慧萌.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体育组织研究述评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10):21-29,2.

[31]吴玉华,赖敏春,肖锋.国家在场的民俗体育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瑞金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4):75-80.

收稿日期:2021-02-26;修回日期:2021-05-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质量党建引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现代化研究”(编号:21CTY010);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研究”(编号:20NTKT002)。

作者简介:陈丛刊(1987-),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治理、体育社会组织。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体育与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第6期陈丛刊: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意蕴、困境与推进路径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意蕴困境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跟踪导练(一)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名师读意林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