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光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新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以共建川渝自贸协同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携手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是川渝两地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要支撑。有助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营造国际化消费环境,更好发挥川渝两地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消费新场景、扩大消费新供给,加快人流、资金流、物流等消费资源集聚,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增强消费国际服务能力,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
一、川渝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重要支撑的迫切需要
川渝两地是我国面向东南亚、中亚、欧洲开放的桥头堡,川渝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有助于发挥川渝连接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需要。这有助于川渝两地提升消费国际化供给水平,发挥川渝两地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释放西部地区巨大的内需潜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二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川渝两地消费规模、能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三是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度调整背景下,有助于保持鏈接和畅通外部循环,为我国积极应对外部风险贡献川渝力量。
(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川渝国际消费目的地,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力。一是吸引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有利于依托成渝两地国际商圈、国际景区等消费平台、场景,提升知名品牌、资金、人才等国际消费资源要素吸引力、国际消费服务能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促进共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有助于强化川渝两地在争取国家重大消费平台、消费政策、改革创新、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合作,携手共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三是有助于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等国际开放通道优势,推进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做大做强内陆开放型经济规模。
(三)深化改革川渝自贸区开放创新的重要探索
自贸区是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推进器,打造川渝国际消费目的地,能够推动两地自贸区协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快突破消费体制机制束缚。有助于川渝自贸区深化免税购物、签证、金融支付、通关等探索创新,营造国际化的消费环境,提升资金流、人流、物流等便利化水平,增强国际消费的吸引力。二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有助于发挥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等机遇,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进一步放宽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信息等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消费多元融合发展,增强消费的国际供给能力。
二、川渝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发展前景分析
(一)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川渝先后获得过境144小时免签证、跨境电商B2B出口、启运港退税等试点政策。重庆成为国家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拥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发综合试点、QDLP试点、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等先行先试优势。四川拥有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先行先试优势。川渝开放改革创新协同推进,为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消费平台打造成效显著。 “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等影响力不断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免税店等一批国际消费平台初具规模。同时,重庆自贸区保税港商圈特色化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四川“中国—欧洲中心”能级不断提升。川渝国际消费平台联动发展,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国际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消费形成了较强的集聚带动作用。
国际高端服务业集聚加快。以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合建国际货运中心等为重点,川渝在金融、物流、数字服务、电子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并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重庆、四川服务业分别保持了较快增长水平,金融业、商贸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表现突出,数字服务业、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集聚发展,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国际性物流枢纽和通道建设取得突破。川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已建成东西南北“四向”联通、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枢纽体系,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川渝合力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拥有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共创了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品牌。上半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近3000列,连通境外超过50个城市、辐射境内超过20个城市。此外,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分别超过105条、130条,对国际人流、物流、消费流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放体制机制束缚依然存在。由于地处我国内陆地区,川渝两地开放水平较低,目前川渝两地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门槛较高,在教育、医疗机构设立等方面对外商独资限制较严,医疗、教育、信息、文娱等国际高端服务业引进难度较大。人员签证、货物监管、商事制度等创新滞后,国际人流、物流便捷度不够,国际消费集聚辐射能力有待增强。
国际化消费环境不优。国际化的消费场景、环境打造仍处于探索阶段,服务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不高,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国际品牌引进不足,高端消费中心、国内外知名品牌便利店、奢侈品牌等引入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领域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滞后,全球消费新模式、新时尚业态发展不足。
川渝自贸区协同发展促消费水平有待提升。受行政经济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川渝自贸区创新、政策等协调水平不高,两地《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存在一定差异,进口设备免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红利难以充分释放。服务业业态、消费模式趋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足,联动发展水平不高。交通物流一体化发展程度低,川渝两地物流口岸及平台协作不够,港口、机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物流节点衔接不足,川渝自贸区内物流政策不统一,制约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和货物贸易增长。
三、加快川渝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川渝自贸区协同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消费目的地建设
一是深化制度创新。借鉴上海、海南等先进地区已试点政策,加快知识产权、创新要素流动、竞争政策、争端解决等制度探索,加强与CPTPP、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的衔接。深化“铁路运单物权凭证属性”“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等改革创新,共同探索构建以铁路提单、多式联运“一单制”为核心的陆上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二是加强通道口岸建设协调。加快推进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开放通道建设合作,建立完善通关便利、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互认机制,深化口岸物流通关协作,提升通关效率。三是强化川渝协同创新发展。持续完善联动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物流、会展等领域合作,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发挥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和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等开发开放平台优势,争取国家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试行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外汇管理政策。四是加强平台和区域联动发展。促进自贸区与其他开放平台功能互补、政策叠加、协同发展,探索推进平台对接、信息共享、制度共建、模式共创,开展川渝自贸区营业执照通办、通用创新试点,增强国际消费集聚带动作用。
(二)发挥自贸区开放引领优势,加快打造国际消费平台
一是提升国际消费平台能级。发挥自贸区、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园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窗口优势,积极引导各平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稳步有序推进具有巴蜀特色的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等消费平台改造升级。二是打造国际知名商圈。不断优化商圈景观、完善消费设施,加快集聚国际一流消费品牌,大力布局融合型、体验型、国际化消费新业态,加快将解放碑、春熙路等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圈。三是构建国际化消费场景。高水平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中国—欧洲中心等,持续扩大智博会、西博会等的影响力,合作承接国际性会议和赛事活动,搭建一流国际交往平台。联动举办时装周、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等文化展演和时尚发布活动,发展国际性品牌首发、首秀、首展,提升川渝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四是以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加大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合力打造智慧商业、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智慧化消费场景,联手打造“网红城市”,激发消费新动能。
(三)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为重点,加大消费品质供给
一是加大服务业开放程度。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放宽数字经济、跨境电商、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新兴消费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研究制定开放的时间表、路线图,在创新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丰富出境游产品、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等方面开展探索。探索打造邮轮母港,促进邮轮经济发展。二是强化品牌培育引进。借助川渝老字号、老品牌,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打造一批美食、文旅、会展、时尚等川渝特色品牌。依托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推动川渝知名品牌“卖全球”,引进总部型企业、零售龙头企业等,支持在川渝设立结算中心、运营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是丰富消费品供给。积极探索自贸区医药品、粮油等进口,携手打造西南最大的冷链药品物流中心、粮油加工基地。加快市内免税店、口岸免税店建设,扩大离境退税街区规模。推动川渝两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港)区等平台建设合作,共建川渝电商联盟。加快引进品牌首店、高端定制店、跨界融合店等特色精品零售项目,以时尚、潮流、品牌、文化为特色发展小店经济。四是加快消费业态创新。运用大数据、智能交互等技术,重构教育、医疗、零售、家居、信息服务等消费新场景。推广“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打造一批新零售示范企业。
(四)发挥特色优势,优化国际消费目的地空间布局
一是发挥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双核国家中心城市作用,深化自贸区改革,发挥自贸区功能,系统集成开放平台,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载体,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圈,成为国内外品牌集聚区,引领区域消费风尚。二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城镇为重要节点,布局自贸联动创新区,发挥特色引领优势,在人文休闲、度假康养、特色美食、传统工艺产品、民俗节庆、历史人文自然遗迹形成集群效应。三是努力建设巴蜀文化走廊,成为共建川渝自贸协同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五)聚焦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国际化便利化水平
一是完善国际化消费促进政策。提升境外人员在境内使用移动支付便利化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市内免税店、口岸免税店、离境提货点,优化离境退税服务。二是建立国际化服务标准。对接国际服务业、行业发展标准、消费制度,规范服务流程,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贸、旅游等服务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消费体验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提高国外游客出行、旅游、餐饮、住宿、医疗等国际化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人员、货物跨境流动便利度。借鉴海南自贸港等经验,向国家争取放宽外国人申请免签入境事由限制、给予免签入境人员30日以上的停留期限、取消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等开放政策,简化人员、货物跨境流动程序。四是完善消费配套政策。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比照海南自贸港,扩大西部大开发企业征收15%企业所得税覆盖面,对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等免征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過15%的部分。探索搭建特色旅游商品无理由退货制度,健全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提高物流配送、快速检测、鉴定、索赔等环节的服务便利度。
作 者: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