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年淮河流域农作物产区与新品种引育推广

2021-12-28 01:52:56朱正业杨立红
关键词:徐州品种

朱正业,杨立红

□淮河文化论坛 主持人:吴海涛教授

1949-1978年淮河流域农作物产区与新品种引育推广

朱正业1,杨立红2

(1.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2. 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农作物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淮河流域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农作物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淮河流域的种子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虽然也经历曲折,但总体上,淮域新品种不断引进选育创新,推动了品种更新换代。同时,新品种不断推广应用,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淮河流域;农作物产区;新品种;引育推广

淮河流域农作物分布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田作物为主,淮河以北地区以旱作物为主。河流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农作物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质量水平不仅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还对整个农业生产效果产生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河流域各级政府根据农业部“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认真贯彻实施“以国营农场为基地,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核心,带动互助组及农民普遍开展选换良种,有计划地收购推广良种,培育新品种与发动群众选种留种”的方针,推动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由于“大跃进”的错误影响,种子工作秩序紊乱,种子混杂现象严重,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三年整顿”期间,河流各地逐步恢复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种子管理机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河流域种子管理机构撤销,种子工作再次陷入混乱局面。“文革”后期,种子管理经营机构逐步恢复,继续选育新品种,有计划引进优良品种,新品种的供应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推动了新品种推广工作的开展。本文拟对1949-1978年淮河流域农作物产区与新品种引育推广作一系统探讨。

一、农作物产区分布

淮河流域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农作物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小麦与稻谷是淮河流域粮食作物的主要支柱,产量约占河流粮食产量的2/3[1]223。淮域农作物的分布以淮河为分界线,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淮河流域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甘薯、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茶叶等。

(一)粮食作物的产区分布

1.小麦的产区分布

小麦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地区,是淮河流域粮食作物的重要支柱,种植面积最大。1949年,淮河流域小麦种植面积11674万亩,此后淮域小麦面积基本维持在10000万亩左右,1978年略有下降,小麦种植面积9533万亩[1]223。在安徽,小麦产区分布于淮北平原、江淮丘陵与大别山区,其中淮北平原种植面积占全省比重的70%左右[2]59-60。在江苏,淮北小麦区在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包括徐州、连云港两市全部及淮阴市的淮北各县和盐城市响水县全部,滨海、阜宁两县渠北各乡[3]150-152。在河南,小麦分布于豫东地区,包括平原地区的开封、商丘、许昌、漯河、周口等,以及黄河两侧的新郑、中牟、通许、杞县、兰考、民权等地;豫南地区驻马店和信阳也有分布[4]70-72。在山东,种植集中的地区包括临沂地区南部和东部各县、南四湖周围和菏泽地区东南部各县[5]384。

2.水稻的产区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早期主要种植单季稻,后稳步发展双季稻。1949年,淮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1718万亩,1978年后,淮域水稻面积迅速扩大,达3181万亩[1]223。在安徽,淮北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和机电井灌区,皖西地区水稻面积占该区耕地面积85.5%左右,江淮地区也种植水稻[2]36。在江苏,里下河稻区包括灌溉总渠以南,通扬运河以北,京杭运河以东,通榆河以西的地区,平均水稻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淮北稻区包括淮河以北(即灌溉总渠以北)的地区。[3]115-117在河南,稻区主要集中于南部,包括淮河以南的信阳市、信阳县、罗山、光山、潢川、固始、商城、新县、桐柏等,是全省最大的稻区;淮河以北的息县、淮滨、正阳、确山、汝南等地也种植水稻[4]82。在山东,水稻主要分布在南四湖和东平湖的滨湖洼地、沂沭河中下游平原[5]321-322。

3.玉米的产区分布

在安徽,1956年,阜阳、宿县两专区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45.6%;20世纪70年代,阜阳、宿县两专区年均玉米种植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60%以上[2]81-82。在江苏,徐淮玉米区是主产区,包括徐州、连云港两市全部,淮阴市的宿迁、沭阳、泗阳、灌南、涟水、淮阴、淮安的全部,泗洪、盱眙和金湖的一部分,盐城市的响水、滨海的全部和阜宁的大部分;沿海玉米区居于其次,包括盐城市的射阳、大丰、东台的大部及盐城县的一部分,以及南通市的如东;丘陵山区玉米区,包括淮阴市的盱眙、泗洪两县的西部丘陵山区[3]219-220。在河南,玉米主要分布于豫东平原区,包括周口全部,商丘、开封的大部,郑州、许昌、平顶山、驻马店的东部平原;豫南区,包括信阳的全部,以及新蔡、正阳、西平、遂平、确山、桐柏的大部、舞钢和舞阳的南部、叶县的南部等[4]77。在山东,鲁南地区种植玉米,但面积较小[5]299-300。

4.高粱的产区分布

在安徽,高粱主产区在淮北平原,包括阜阳、宿县、蚌埠、淮北等地市,年播种面积占全省高粱播种面积的85%左右;江淮区,包括六安地区也是高粱的重要产地[2]89。在河南,高粱主产区多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淮河以北的平原易涝区[6]141。在江苏,苏北地区以淮阴市高粱播种面积最大[3]237。在山东,主要分布在鲁西黄泛平原、黄河三角洲以及鲁中、鲁南的涝洼和丘陵[5]365。

5.甘薯的产区分布

在安徽,甘薯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包括阜阳、阜南、颍上、凤台、利辛、太和、临泉、界首、涡阳、蒙城、亳县、砀山、萧县、濉溪、宿县、灵璧、泗县、怀远、五河、固镇等县市;其次在江淮地区,包括凤阳、定远、嘉山、天长、长丰、寿县、六安、金寨、霍邱、霍山等县市[2]71。在江苏,淮北薯区包括徐州市的铜山、丰县、沛县、睢宁、邳县、新沂等县市,连云港市的赣榆、东海、灌云等县,淮阴市的淮阴、泗阳、宿迁、沭阳、涟水、灌南等县市的全部,泗洪、洪泽、淮安等县的灌溉总渠以北部分,以及盐城市的响水县全部和滨海、阜宁的渠北部分;通扬高沙土薯区包括扬州市的江都、泰县,南通市的如东县全部;宁镇扬丘陵薯区包括盱眙县全部和金湖、高邮、邗江等县部分或大部[3]226-227。在河南,以驻马店、周口、商丘、许昌、开封等地种植居多[6]109-110。在山东,以鲁中南较贫瘠干旱的丘陵、低山种植最多[5]340。

6.大豆的产区分布

在安徽,大豆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种植面积占全省的80%-90%,包括北部的萧县、砀山、亳县等,中部的淮北、宿县、濉溪、泗县、灵璧、固镇、蒙城、涡阳、利辛、太和、阜阳、界首等,南部的五河、怀远、颍上、阜南、凤台、嘉山、定远、凤阳、寿县、霍邱、淮南、蚌埠等;其次分布于江淮丘陵区,包括长丰、六安、天长、金寨、霍山等。[2]75在江苏,淮北区为全省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省80%左右,包括整个徐州市、连云港市,盐城市的响水、滨海两县,淮阴市的大部;江淮区包括扬州市、盐城市的大部、淮阴市的一部分也种植大豆[3]233。在河南,主要分布于豫中东平原区,包括商丘、周口、许昌、开封、平顶山5个地市和中牟、新郑2个县;淮北平原区,包括驻马店地区和息县、淮滨、信阳3个县[6]119。在山东,分布较集中的产区为菏泽地区,其次为临沂地区南部、南四湖外围[5]355。

(二)经济作物的产区分布

1.棉花的产区分布

在安徽,淮北棉区,1949年植棉面积占全省棉田面积的47.3%[2]104-105。在江苏,淮北棉区,包括丰县、沛县、邳县、铜山、睢宁、连云港、灌云、灌南、沭阳、泗阳、涟水、响水的全部,东海、宿迁、淮安、泗洪、滨海、阜宁的部分,棉花面积占全省棉田面积的27.54%;里下河棉区,包括兴化、宝应全部,高邮、江都、泰县、阜宁、建湖、盐城大部分,大丰、东台、金湖少部分,棉花面积占全省棉田面积的16.48%[3]164-165。在山东,鲁西南、鲁南棉区为重点分布区域。鲁西南棉区,包括济宁市、菏泽地区;鲁南棉区,包括临沂地区南部及枣庄市[5]391-392。在河南,豫东平原棉区是种植的重要区域,包括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京广线以东的平原地区,棉田面积占全省的38%[6]150。

2.油菜的产区分布

在安徽,淮北平原区油菜种植集中在阜南、阜阳、临泉、颍上等少数县份,占全省油菜面积2%-3%[2]120。在江苏,淮北油菜区包括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整个淮北农业区,全区油菜种植面积占全省油菜面积的10%左右[3]195、197。在河南,北方小油菜分布于商丘、柘城、夏邑、永城、虞城、宁陵、荥阳、宝丰等地,南方油白菜分布于新县、固始、信阳、潢川、光山、罗山等地[6]167。在山东,油菜种植集中于菏泽地区,种植面积占全省的95%左右[5]446。

3.花生的产区分布

在安徽,淮北地区的灵璧、泗县、宿县、固镇、五河、怀远、利辛、涡阳、濉溪等地种植面积较大;江淮丘陵地区的定远、凤阳、嘉山、长丰等地种植面积较大[2]129-130。在江苏,徐淮丘陵花生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有东海、赣榆、泗洪、新沂、盱眙等地;淮废黄河两岸平原花生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有涟水、宿迁、睢宁、铜山等地[3]206-207。在河南,黄河冲积平原花生区,包括京广铁路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平原;豫南浅山、丘陵花生区,包括淮南地区;淮北平原花生区,位于淮河以北、沙颍河以南,西接伏牛山区[6]163-164。在山东,花生主要产区分布在鲁中南丘陵地区[5]422。

4.茶叶的产区分布

在安徽,大别山茶区主要集中于六安地区,包括六安、金寨、霍山等县,长丰、天长、定远、凤阳、嘉山、寿县等地也种植茶叶[2]142。在山东,东南沿海茶区包括日照、莒南、莒县、临沭等地,鲁中南茶区包括沂水、沂南、蒙阴、费县、苍山、郯城、枣庄等地[5]533。在河南,茶叶生产适宜区为新县、光山、罗山、商城、信阳、固始、桐柏等地;次适宜区为确山、息县、叶县、鲁山、西平、遂平等地[6]187。

二、新品种引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流域引进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来自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淮河流域各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本地实际,开始引进国内育成的新品种。淮河流域新品种的引进,既有从域外的引进,也有域内的相互引进。如粮食作物品种,有的从日本等国外引进,有的从流域外北京、天津、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市引进,有的从流域内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引进。经济作物品种,既有从美国引进的棉花品种,也有从流域外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四川、湖北等省市引进的品种,还有流域内各省之间相互引进的品种。

(一)粮食作物品种引进

1.水稻品种的引进

在河南,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引进国内早、中籼稻高杆抗稻瘟病品种,主要有胜利籼、中农4号等;60年代至70年代,自广东、广西引入珍珠矮、南京11号、广选3号等矮杆品种[6]94-95。在山东,1958-1966年,从天津、江西、江苏引进10多个品种;60年代末,从北京、天津、辽宁、陕西、福建及日本引进30多个品种;1976年后,引进南方籼型的组合南优2号、汕优63和东北粳型的组合黎优57等[5]326。在江苏,20世纪50年代,引进银坊、亲森5号、元子2号、国光、卫国、北京粳、银粳等一批早粳品种,引进桂花球、南特号等粳籼稻良种;60年代至70年代,引进广陆矮4号、农虎6号、二九青、原丰早、京引15、矮脚南特、二九南系统;70年代后期,引进中籼桂朝2号、闽桂2号、中粳苏协粳、晚粳秀水04、南优3号、汕优2号、汕优3号等组合[3]333-334。

2.小麦品种的引进

在江苏,1950年,引进碧蚂1号、碧蚂3号、碧蚂4号、石家庄407、内乡5号、阿夫、吉利、阿勃、早洋麦、济南2号等,其中,阿夫与吉利麦都比南大2419、矮粒多增产10%;1966年后,从山东引进济南8号、济南13、泰山1号,从河南引入博爱7023、豫春2号,其中济南8号、博爱7023产量比阿夫增产5%-14.4%[3]334。

3.甘薯品种的引进

在河南,20世纪60年代,引进华北166、华北553等;70年代,引进宁薯1号、宁薯2号、南京92、丰收白、丰薯1号、徐薯18等[6]111-112。在安徽,1951年,引入胜利百号;50 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先后引进华北117、华东51-93、华东51-16、华北52-45 、徐州新大紫、栗子香、丰薯1 号、丰收黄、烟薯1 号、宁薯1 号、丰收白等,但胜利百号一直占主导地位;1976 年,引进徐薯18表现高抗根腐病,同胜利百号相比,增产50%左右[2]72。在山东,20世纪50年代,引进华北117、北京169、北京553、华北52-45等;60年代后,引进一窝红、南京92和徐薯18等,其中南京92于1970年前后引入,高产、优质、抗病[5]343-344。

4.大豆品种的引进

在河南,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引进徐州302、徐州421、徐州424等,比当地农家品种增产20%左右;70年代中后期,引进跃进5号、鄂豆2号等[6]120-121。在安徽,20世纪60 年代,从南京大学引进133-3、493-1,从山东农科所引进齐黄1 号、莒选23、济南1 号等;70 年代,从江苏引进北海花、徐豆1 号、徐豆2 号、徐州424,从山东引进特选1 号、齐黄5 号、跃进4 号,从中国农林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引进鄂豆2 号、科系4 号、16 号、30 号等[2]79。

(二)经济作物品种引进

1.花生品种的引进

在河南,1956年,由山东引进伏花生;1962年,引进四川德阳县农家品种罗江鸡窝,在旱薄地种植产量较高;70年代,引进徐州68-4、天府3号[6]165。在山东,1967年,由江苏引进油果花生;1968年,从广东引进白沙1016,从江苏引进徐州68-4,其中徐州68-4比伏花生和晚熟大花生增产20%左右[5]1044。

2.棉花品种的引进

在安徽,20世纪50年代,引进美国岱字棉15 号;60 年代,引进洞庭1 号、鄂光棉等;70 年代,引进美国的岱字棉16 号、江苏的徐州142,以及上海的沪棉204、沪棉479等,其中岱字棉16 号主要在江淮棉区种植,徐州142 主要在淮北棉区种植[2]110。

3.茶叶品种的引进

在河南,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信阳地区雷山茶叶试验场从湖南引进湘波绿,从安徽引进祁门楮叶种,从陕西引进紫阳种,从福建引进福鼎大白,从浙江引进鸠坑种、龙井43等,这些品种比普通种产量提高20%-30%[6]188。

三、新品种选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当时种子方面普遍存在的混杂退化现象,淮河流域各级政府从抓选种工作入手,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选种工作由田间片选发展到田间穗选,或穗选田里再穗选;由临时选定种子田发展到建立固定的种子田,使选种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同时,建立良、原种场及在国营农场、有条件的生产队建立良种繁殖基地,依靠相关科研部门的技术力量,积极培育新的品种。

(一)粮食作物品种选育

1.小麦品种的选育

在河南,1950年,根据当地评选出的农家良种确定地块单收留种,就地组织群众串换调剂;1952年,各地在评选农家良种的基础上,组织农民再次进行评选鉴定,确定当家品种,如豫东的葫芦头、靠山红,中南部的红芒白、蚰子头、望水白及徐州438、开封124、金大2905等;1954年,省内科研部门杂交育成郑州24、郑州14等品种;1962-1972年,杂交育种由单交方式发展到复交方式,先后育成郑州808、郑州17、郑州683、郑州722、郑州741、郑州3号、郑州6号等品种;1973年,育成7023、郑州761、百泉41等品种[6]79、81。在江苏,20世纪50年代,选育出望麦15、徐州6号和徐州8号等品种;60年代,育成徐州15、淮麦11、徐州14、扬麦4号、泗阳117、宁麦6号、宁丰、徐州17等。其中,1967年,扬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阿夫小麦中育成扬麦1号;1978年,从扬麦1号中育成扬麦2号、扬麦3号[3]336-337。在安徽,1950-1978年,选育的小麦品种有19种。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1950-1978年淮域安徽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情况表

资料来源: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农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250页

2.水稻品种的选育

在河南,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育成青胜籼、马尾籼等品种;60-70年代,育成信矮1号、信矮2号、光矮6号等矮杆品种[6]94-95。在江苏,20世纪50年代,选育出桂花黄和苏稻1号,杂交育成通粳671和南京1号;60年代和70年代,选育出竹系26、苏粳2号、武农早、泗稻5号、盐粳2号、农桂早3-7、南京11号,以及杂交选育的通粳7号等品种[3]336-337。在山东,20世纪70年代,鱼台县良种场选育的鱼农1号,山东农学院杂交育成的山农13,临沂水稻站杂交选育的临稻3号,以及糯系6号、红胜糯、莒258、莒1613等品种[5]326。

3.玉米品种的选育

在河南,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出金皇后、白马牙、黄马牙、鹅翎白、七吡糙、干白顶、二黄糙等农家良种,同时开始杂交种的选育。如,1951年,选育的混选1号;1962年,选育的新双l号,比原来的品种增产10.8%-30.4%;1965年,选育的新单1号,比新双1号增产2.8%-29.7%;1973-1975年,选育出郑单2号、豫农704、博单1号等单交种[6]102-103。在江苏,新中国成立初,从农家种中选出金黄后、白马牙、林素山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育成淮杂1号、徐杂1号、徐杂4号等杂交种,与地方品种相比,一般增产10%-15%;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杂交种育种逐渐转变为双交种、三交种育种,育成宿双1号、宿双2号、淮双1号等,一般增产10%-15%[3]221。在山东,20世纪50年代,选出金皇后、红骨头、白马牙、安东黄马牙、华东2号、小粒红、大粒红等农家品种。莒南、泰安等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农场、农业合作社选育出杂交品种泰杂2号、齐玉24、齐玉25、齐玉26等,杂交品种比当地品种增产显著。同时,开展自交系的选育,如双跃3号、双跃4号、双跃35号、双跃80号、双跃150号等双交种。1968年后,开始选育三交种和单交种,如烟三6号、烟三10号、华威单交、华傲单交等[5]1039-1040。

分筋错骨手以巧著称,利用撬杠原理,以小力扼制大力;或者利用转轴原理,以旋臂扼制轴心,一般需是双手并用,也可以双手与双脚并用,目的是让敌方关节脱臼,或者断筋伤骨,失去抵抗能力,只要肯下工夫,女子也可练成。龙爪手就不同了,这项功夫仅有身高、臂长、手大、力大的男人才有资格练。为什么?龙爪手,全凭一双手甚至一只手擒拿对方,身材不高、臂展不长者,在对手挥舞兵器的情况下,无法抢得先机,根本没有机会触碰对方关节,更不用说将对手擒获。手掌小、手指短,则无法抓握对方脖颈、肩膀、肘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龙爪手的基础功夫也很难练就,意志不坚韧的,筋腱不强健的,无法坚持下去。其基础功夫有两项:上缶功和擒缶功。

4.大豆品种的选育

在河南,20世纪50年代,选出的农家品种包括:豫中、豫东平原的早、中熟品种紫花糙、牛毛黄、铁角黄、小茧壳、小青豆、牛毛青、糙黑豆、大籽黑豆,晚熟品种天鹅蛋、大籽黄、里外绿;淮北平原的早、中熟品种二糙平顶式、黄毛豆、七月半,晚熟品种平顶式、九月青。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牛毛黄、铁角黄、平顶式;70年代中后期,省农林科学院选育出早丰l号、郑州135、郑州126,商丘地区农科所选育出商7608等[6]120-121。在江苏,1954-1958年,选出的品种有节节王、软条枝、小油豆、豌豆团、豌豆沙等;60年代,徐州、淮阴等地从地方品种中选出徐州301、徐州302等[3]234。在山东,1957年,选出牛毛黄、铁角黄、耀角黄等地方良种。同时,系统选育一批新品种,如,1952年育成定名的新黄豆,1956年育成的莒选23,1962年育成定名的齐黄1号,1966年育成的丰收黄,1969年育成的跃进5号,1970年育成的向阳1号,1971年育成的文丰5号、文丰7号,1973年育成定名的兖黄1号,1977年育成的鲁豆1号,1978年育成的齐黄21号等[5]358-360。在安徽,1956 年,淮北农区试验站育成宿县647,蒙城县麦豆原种场先后育成蒙庆1 号、2 号、6 号、13 号、312 号等,阜阳地区农科所先后育成阜豆2号、阜阳244、335 等。[2]791964-1978年,选育的大豆品种有16种。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1964-1978年淮域安徽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简况表

(续)

品种育成时间选育单位和个人选育方法 五河大豆1972五河县龙泽湖麦豆原种场从五河大白壳中系统选育而成 阜豆4号1973阜阳地区农科所徐豆1号×56-161 皖豆1号1974安徽农科院作物所徐豆1号×六合青豆 阜阳3351976阜阳地区农科所58-161×徐州424后代选育 亳县大豆1978亳县王楼公社刘仰从商品粮大豆中系统选育而成 陈寨大豆1972蒙城县三义公社陈寨大队从天鹅蛋中系统选育而成 蒙庆1号1972蒙城县麦豆原种场单株选育而成 蒙庆2号1972蒙县麦豆原种场蒙庆15×蒙庆313 蒙庆6号1972蒙城县麦豆原种场蒙庆15×蒙庆312 蒙庆3121972蒙城县麦豆原种场杂交育成 蒙庆131972蒙城县麦豆原种场杂交育成 曙光1号1972利辛县高皇公社刘殿勋单株明绿单株选育选育

资料来源: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农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254页

5.高粱品种的选育

在河南,20世纪50年代后期,选出睢县大青秸、鹿邑歪头、太康高粱、民权大青节和独角虎等农家优良品种;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选育出郑杂3号、开杂1号、开杂2号等杂交品种;70年代后期,商丘地区农科所选育出豫粱l号(商粱3号)、商粱2号,比原有品种增产15%以上[6]142。在安徽,1970年,萧县种子站从原新1号A×忻粮52中杂交;1974年,利辛、凤台等县农民从胜利百号育成群选1号;1977年,蒙城楚村朱集农科队从3197A×北部高粱后代中育成朱集477;1977年,阜阳地区农科所从74-5×丰薯1号中育成阜201[2]253-254。

6.甘薯品种的选育

在江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和淮阴等地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华东51-93、华东51-16等,这些品种品质较好,但丰产性、适应性不理想;70年代,育成徐薯18、粟子香、丰薯1号、新大紫、南京92、宁薯1号、宁薯3号、宿迁1号、丰收白、淮85、淮薯3号等[3]228。

(二)经济作物品种选育

1.棉花品种的选育

在江苏,20世纪50年代,系统选育出徐州209、长绒3号、华东2号等,杂交选育出南通11、新棉4号等;60年代,从岱字15中选育出泗棉1号,以及选育出徐州142号、徐州287、徐州68-58、徐州1818等[3]336-337。在安徽,1965年,萧县棉花原种场从岱字15号单株中选育萧县107;1966年,萧县棉花原种场从岱字15号单株中选育萧县171。[2]251

2.油菜品种的选育

在江苏,1954年之前,以白菜型油菜品种为主,辅以少量的芥菜型品种。白菜型品种主要有涟水大菜籽、兴化油菜,芥菜型品种有涟水小油菜等;1955-1975年,白菜型品种与甘兰型品种并存,以白菜型品种为主,如,兴化县以胜利油菜为母本、兴化油菜为父本,杂交育成垛田1号,这是选育的第一个甘兰型油菜新品种;1976年之后,甘兰型品种与白菜型品种并存,以甘兰型早中熟品种为主,如,淮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淮油6号,扬州地区农业科学所育成扬油1号,沛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沛选170,睢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睢油1号品种,这些品种多为早中熟种[3]198-199。

四、新品种推广

在引进、选育新品种的同时,淮河流域各级政府还加强新品种的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县有良种场,社有种子队,生产大队、生产队有种子田的三级良种推广体系。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河流新品种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作物推广的品种既有本地选育的新品种,也有引进的品种。品种的推广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或更替变化之中。

(一)粮食作物品种推广

1.小麦品种的推广

在河南,20世纪50年代,推广农家良种,但产量低;60年代,推广的杂交品种有郑州808、郑州17、郑州683、郑州722、郑州741、郑州3号、郑州6号、驻麦1号、信阳12等;70年代,推广郑州761、百泉41等,陕西省育成的矮丰3号、小偃4号等也陆续大面积推广,与已经推广的阿夫、丰产3号等品种相互配合使用[6]80-81。在安徽,1950 年开始推广南大2419,1956 年推广碧蚂1 号,1957 年南大2419 和碧蚂1 号成为当家品种;1959-1961 年,南大2419、碧玛1 号 、矮立多等品种种植面积下降,阿夫、阿勃、吉利麦等新品种逐步推广,到60 年代后期阿夫麦成为当家品种[2]260。在江苏,新中国成立初,推广碧蚂1号、碧蚂4号、徐州438、中农28等,至1956年,淮北地区秆锈病流行,碧蚂1号因高感秆锈病而被淘汰。1957年后,推广抗锈品种石家庄407、早洋麦、吉利、阿夫、华东6号等;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重点推广徐州6号、8号、14号,济南2号、5号、8号、9号;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泰山1号、泰山4号、徐州17、武麦1号、郑州761、泗阳117、扬麦1、2、3号等,至70年代后期,淮北地区基本上以泰山1号为当家品种[3]155-156。在山东,新中国成立初,主要推广的品种有徐州438、碧蚂1号、碧蚂4号等;1962年,开始重点推广钱交麦、早洋麦;1964年,普遍推广抗锈高产的济南2号等;1973年,大面积推广具有抗病、抗倒伏、抗干热风、高产且品质好的泰山1号,以及泰山4号、泰山5号、济宁3号、郓农29等[5]1037-1038。

2.水稻品种的推广

在安徽,1953 年,推广双季稻种,其中双季早稻有六十子、五十子、南特号,双季晚稻有小红稻、小冬稻、红须粳等;20世纪60 年代,早稻推广良种为莲塘早、矮脚南特、矮南早1号,晚稻推广良种为浙场9 号、老来青、农垦58,中稻推广珍珠矮、广场矮;1970年后,早稻推广品种主要有矮南早1号、二九南1号、二九青、圭陆矮8号、先锋1号、广陆矮4号,晚稻推广武农早、沪选19、当选晚2号、早熟农垦等[2]260。在江苏,至1954年,水稻良种基本取代农家地方土种;1955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良种。常规中籼稻推广以南京11号为主,桂朝2号、淮稻1号、盐籼156占有一定的面积;粳稻推广主要有泗稻8号、农垦57、黄金优、苏协粳、徐稻2号等[3]119。

3.玉米品种的推广

在河南,1951年,推广混选1号、南杂5号;1953年,混选1号、金皇后、白马牙、鹅翎白、黄马牙五大品种占玉米良种种植面积1/3;1962年,推广新双l号、洛阳85、维尔42、维尔156等双杂交种,更换杂交种百杂6号、南杂5号和农家种干白顶等;1965年,推广新单1号,逐步取代新双l号等;1973-1975年,推广郑单2号、豫农704、博单1号等单交种,弥补新单l号重感矮花叶病的缺点[6]102-103。在安徽,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广玉米地方良种黄火燥、外来品种金皇后,1957 年,黄火燥、金皇后种植面积都达30 万亩以上;1965 年前后,推广的国产杂交种双跃3 号,取代从罗马尼亚引进的杂交种[2]261。在江苏,新中国成立初,推广金黄后、白马牙、林素山等地方品种;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推广淮杂1号、徐杂1号、徐杂4号等,与地方品种相比,一般增产10%-15%;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推广的综合杂交种、品种间杂交种逐步转变为宿双1号、宿双2号、淮双1号等双交种、三交种,与综合杂交种、品种间杂交种相比,双交种和三交种一般增产10%-15%[3]221。

4.高粱品种的推广

在安徽,20世纪50年代,淮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黄罗伞、骡子尾、披头伞、西河柳、白眼猴、黑柳子、黑壳秫秫,淮南地区有红高粱、白高粱和大红袍等;60 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杂交高粱。在山东,1950年,开始推广打锣锤、竹竿青等地方良种;20世纪60年代,推广良种有打锣锤、竹竿青、牛心、香高粱等,临沂、菏泽专区农科所还推广遗杂5号、遗杂2号、遗杂7号等[5]1044-1045。

5.甘薯品种的推广

在河南,1950年,推广胜利百号,至60年代后已普遍种植;70年代,先后推广宁薯1号、宁薯2号、丰薯1号、南京92,以及郑红4号、郑红5号、郑红9号、郑红20、许薯1号等,用以代替退化的胜利百号[6]110-111。在安徽,1954 年,开始推广胜利百号,1955年,胜利百号种植面积占甘薯面积的90%,到70 年代中期,逐渐退化,产量下降;1977 年,开始推广高产高抗根腐病的新品种徐薯18[2]262。在江苏,新中国成立初,推广以大红袍、小白藤等品种为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推广胜利百号及华东51-93、华东51-16等;70年代,推广的品种有粟子香、丰薯1号、新大紫、南京92、宁薯1号、宁薯3号、宿迁1号、丰收白、淮85、淮薯3号等,这些品种丰产性一般优于胜利百号,尤其是徐薯18,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抗根腐病等优点,70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推广。[3]228

6.大豆品种的推广

在河南,20世纪50年代,推广农家良种有牛毛黄、铁角黄、平顶式等;60年代中后期,推广徐州地区农科所培育的徐州302、徐州421、徐州424等品种,1969年,驻马店地区推广的紫大豆面积达200多万亩,占大豆面积70%以上;70年代中后期,推广早丰l号、郑州135、郑州126、商7608、跃进5号、鄂豆2号、徐豆4号、徐豆2号等,这批品种比原有品种增产10%以上[6]120-121。在安徽,1956 年,宿县、灵璧、固镇、泗县、阜阳、蒙城、嘉山等地推广淮北农区试验站育成的宿县647,蒙城、凤台、长丰、太和等地推广蒙城县麦豆原种场育成的蒙庆1 号、2 号、6 号、13 号、312 号等,其中蒙庆6 号推广面积达10 万亩以上;1974 年,推广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皖100-1品种[2]79。

(二)经济作物品种推广

1.油菜品种的推广

在安徽,1952年,开始推广甘兰型品种;60年代,推广胜利52、胜利青粳等中晚熟甘兰型油菜品种和油冬儿、稀水白等白菜型品种;70 年代,推广甘兰型品种7034、7055、106、202-23、滁油1 号、上海24、军农1 号等与白菜型品种武油1号[2]263。

2.花生品种的推广

在河南,1956年,在郑州、开封、许昌、信阳等地推广由山东引进的伏花生;1962年,在豫东等地推广四川德阳农家品种罗江鸡窝,山东伏花生和罗江鸡窝在不同地区分别成为60年代的当家品种;70年代,推广开农27、开农8号、濮阳837、濮阳263、杨庄133、杨庄206等品种,以及徐州68-4、天府3号[6]165。在安徽,1957年,推广站花生、大花生、二洋花生;1959年,推广较早熟的山东伏花生,很快发展成为当家品种;70年代,推广白沙1016、徐州68-4等[2]263。

3.棉花品种的推广

在河南,1953年,推广大斯棉、斯字棉,基本淘汰亚洲棉;1956年,推广岱字棉15号,到1963年基本普及,代替大斯棉和斯字棉;1964年以后,在豫南推广湖南的洞庭1号;1974年,在豫东推广河南79、河南70、河南69等新品种[6]152-153。在安徽,20世纪50 年代初,推广的陆地棉德字531,其产量不及斯字棉,1958 年,斯字棉2B 因产量不如岱字棉15 号而淘汰,岱字棉15 号逐步普及;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原种1-5 代种子因退化严重,产量下降,逐步被徐州142 、光叶岱字棉等取代[2]261。在江苏,1956年,开始推广岱字棉15号,比斯字棉增产皮棉11.83%;1970年,开始推广国内自育品种逐步更换岱字棉15号[3]181。

总之,淮河流域农作物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生长需要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同时,地形、土壤、水源与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可以说,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自然分布。当然,自然条件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农作物的程度差异,也会使一些农作物出现分布集中或零散的现象。新中国建立以来,淮河流域的种子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种子繁育推广机构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淮域新品种不断引进选育创新,推动了品种更新换代,涌现出一批优良品种,同时,优良品种也不断推广应用,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淮河综述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农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3]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河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种植专业组.河南省种植业区划[Z].1986.

[5]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农业志(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6]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农业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Distribution of Crop-Producing Areas and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New Varieties in Huaihe River Basin from 1949 to 1978

ZHU Zheng-ye1, YANG Li-hong2

(1.School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2.College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Anhui)

The distribution of crops is greatly affect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Crop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clude food crops and cash crops. Affected by climate, topography, soil and other factors, the distribution of crop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seed industry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developed greatly. Although it has also experienced twists and turns, on the whole, new varietie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ve been introduced, bred and innovated continuously, which has promoted the renewal of varieties. At the same time, new varieties continue to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and the planting area is expanding day by day. All these will help to increase crop yie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mprove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Huaihe River Basin; crop producing areas; new varieties;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6.01

K27

A

2096-9333(2021)06-0001-10

2021-10-1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淮河流域经济开发与变迁研究(1949-2009)”(11AZS007)。

朱正业(1970— ),男,安徽肥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社会经济史;

杨立红(1974— ),女,辽宁彰武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徐州品种
品种选育彩版
中国蔬菜(2023年2期)2023-03-01 12:02:04
疫散待春回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42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趣味(数学)(2021年3期)2021-07-16 06:45:30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落叶果树(2021年6期)2021-02-12 01:29:18
品种选育彩版
中国蔬菜(2019年5期)2019-06-04 10:59:06
刘备与徐州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伙伴(2018年2期)2018-05-14 10:49:15
种什么品种好?
长江蔬菜(2017年5期)2017-05-10 09:26:56
种什么品种好?
长江蔬菜(2016年24期)2016-03-15 0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