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记者杨宇航 本刊记者杨阳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左一)在井冈山市茶博园调研科技扶贫工作
自1986年,原国家科委作为国务院第一批实施定点扶贫的部门,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先后定点帮扶江西省井冈山市、永新县,陕西省安塞县、佳县、柞水县,河南省信阳县、光山县,湖北省英山县,安徽省金寨县,湖南省平江县,河北省魏县,四川省屏山县等12个县(市)。“十三五”期间,科技部江西省井冈山市、永新县,陕西省佳县、柞水县,四川省屏山县5个定点扶贫县(市)全部提前高质量脱贫。科技部科技扶贫办公室(农村科技司)获评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井冈山深处、黄洋界脚下,坐落着一个叫做“神山村”的小村庄。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曾是井冈山一带典型的贫困村。2015年,全村54户23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50人,贫困发生率22%。
2016年2月2日,农历小年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迎风踏雪来到这里,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共商脱贫攻坚之策,给大家拜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深刻在乡亲们的心里。
红色是井冈山的魂。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辈在这里以坚如磐石的信念点燃了全国革命胜利之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神山村红军后代正以坚定的决心意志,在脱贫致富的征途上勇闯新路,奋力开创美好生活。
左香云是烈士的后代,是神山村的名人。20世纪90年代,不到20岁的左香云外出打工没多久就选择返乡,誓言“要做出自己的产品”。为了摆脱贫困,他尝试了很多办法,修摩托车、卖手工艺品、做竹品加工……他辛勤劳作,坚持不懈,终于选准了利用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加工竹制品的创业之路。如今,他与人合伙开办的竹艺品加工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16年他还注册了“神山竹”商标,打造用竹筒装米酒的神山竹酒。他说:“一根竹子做笔筒一般卖60元,现在做神山竹酒可以翻倍。还是要走特色创新之路,提高附加值。”左香云的厂子一年需要上万根毛竹,户户有竹林的村民都有了增收机会。
近几年,在外务工的村民们发现,神山村驶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家乡变化太大了,于是纷纷返乡寻找希望,至今已有上百人,彭展阳就是其中一个。他原本在山外一家企业的技术部工作,2016年总书记来神山村考察后,他毅然决定回乡发展。彭展阳几经辗转瞄准了乡村旅游,感到这是神山村值得深挖的一个富矿,可以开拓思路、深耕细作。在乡、村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年初,他和几个村民发起成立神山村旅游协会,围绕统一标准、对接资源、做好统筹的目标,多次组织旅游接待服务培训,大力推进美丽庭院建设,统一农家乐配套设施,统一饭菜种类、质量和价格。2018年,彭展阳带领村民成立神山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好客神山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还创办“神山糍粑”体验旅游项目,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同步增收。现在,神山村有16户村民发展农家乐,50%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中,旅游成为村民增收的主渠道。
2017年2月26日,科技部定点扶贫县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自1990年以来,科技部先后向井冈山地区选派了25届科技扶贫团,累计派驻干部92人,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把“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井冈山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在科技部的帮助和推动下,建立了部、省、市、县四级科技管理部门共抓科技扶贫的联动机制,在项目、资金、人才、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在科技部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累计为井冈山安排科技扶贫项目100余个、资金3.2亿余元,帮助建设了2个院士工作站,推动9家高校与井冈山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了10多名博士以及九丰农业等全国知名农业企业,有力推动了井冈山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这年头,没科技,干不成大事儿。”这是江西省永新县龙田乡荣天村山木子基地负责人贺晓忠运用科技实现农业“智慧化”升级的深切感受。“用无人机打药施肥,3小时能完成200亩莲塘,这是人工无法比拟的效率。”几年来,贺晓忠陆续完成了多项农用机具的发明创造,申请了10项专利,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发明大王”,带着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科技脱贫致富路。
近年来,永新县着力提高种桑养蚕、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传统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在强化培训指导、搭建科技平台和引用先进技术上下功夫,综合集成优质高产新品种(组合)、稻油轮作、智能灌溉、统防统治等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农业产业向“智慧化”升级发展。2018年4月,永新联合西南大学、浙江农科院、省蚕茶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成立了永新县蚕桑富民产业院士工作站,为蚕桑产业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全自动取茧机、微耕机、伐条机等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养殖批次从5批次提高到12批次,亩桑产值提高3000余元。
“永新永新,永远创新”,永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脱贫“摘帽”后,永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驱动力,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事业。
屏山县地处金沙江和岷江流域,是库区搬迁移民县,也是科技部对口扶贫的国家级贫困县。
2019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会同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了流动科技馆进屏山活动,把首都北京的科普资源送到屏山县,开展了科普惠民、科技扶贫的实践行动,并向屏山县捐建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把大城市的科普资源送到老少边穷地区,为科技扶贫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成功探索。
2019年6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茶叶木耳扶贫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屏山县召开。项目围绕屏山县茶叶、木耳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开展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旨在激发产业创新动能,推动茶叶、木耳产业提质增效,壮大茶叶产业以及木耳产业,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梳理屏山县发展脉络,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底子薄。为应对改变,屏山县党委、政府提出了“一纺二硒三旅游”的产业发展战略。2019年2月底,屏山县成功引进“年产9000万支纺织专用纸纱管项目”和“年产1000吨针织大圆机面料项目”两个纺织项目。这是近三年来落地屏山的第19个和第20个纺织项目,也将纺织领域招引总投资推高到102.8亿元,实现用工2800人,吸纳贫困人口385人。近年来,屏山县加速聚集、逐步形成除印染织布以外的纺织全产业链条良好态势,百亿纺织产业园初见雏形。
2019年9月17日,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利斌受阿里巴巴集团邀请化身主播,参加在北京举办的2019丰收节公益直播盛典,销售柞水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在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销售柞水木耳1.5万单,总计3.2万袋55.2万元。
近年来,柞水县紧抓科技部定点帮扶机遇,充分借力科技部联系全国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优势,围绕木耳菌种选育、标准化生产、产品研发示范、废弃菌包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攻关,木耳产业实现由小到大、由有到优、由弱到强的转变。现已建成年产1亿袋的菌包生产线,带动3000多户群众以土地入股、6000多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实施大田栽培2000万袋,产业覆盖51个贫困村,通过“企业+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利益链接机制,将60%以上的贫困户都镶嵌到木耳产业链中。
同时,柞水县以创建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为抓手,深入推进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持续加大科技扶贫投入,强力推进科技项目建设,为脱贫攻坚注入科技动力。
首先,创新“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新模式,制订《“十三五”科技扶贫规划》等系列文件,建立科技扶贫“四级联动”体系,将科技产业扶贫工作作为帮扶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全程跟踪帮扶效果。
其次,以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型县“三个创建”为主线,启动建设以柞水县为核心区的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科技示范镇5个、示范村30个、示范户500多家;建成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柞水分中心、中医药博览馆等科技创新平台,年创产值2.8亿元;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依托西川木耳小镇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培育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建设五味子标准化千亩大田栽植等6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同时,围绕木耳产业“1153”计划实施和木耳小镇建设,争取陕西省科学院在柞水建成木耳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破解木耳产业发展科技瓶颈。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柞水县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一曲《东方红》在唱响神州大地的同时,也让许多人知道了佳县。
“陕西佳县,人美枣甜。”今年59岁的武子生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的陕西省佳县武家峁村,18岁起他就担任村干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大栽枣树,使全村1600多亩耕地变成了枣林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枣专业村。正常年景红枣人均收入4000余元,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小康目标。他还率先成立了千年枣业合作社和红枣加工厂,注册了品牌,运用自己独特的加工技术生产出的红枣产品远销省内外。武子生不但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而且帮助周边群众解决了红枣销售难题,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2019年5月16日,国内知名互联网电商“有田生活”佳县消费扶贫种养殖基地签约仪式在佳县刘家山乡便民服务中心小广场举行。刘家山乡拓家硷村是陕西省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有田生活”将拓家硷村作为佳县开展订单农业的第一个试点村,签约土地面积达400亩,覆盖128户农民。该企业将深耕农村,为农服务,助力区域实现精准扶贫、可持续脱贫。
2019年9月30日上午,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机器声隆隆,万亩渗水地膜高粱正在收割。当地种植的高粱是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引进了最新的渗水地膜高粱机械化穴播技术,高粱每亩可增收500斤,为贫困户带来了直观的收益。根据目前测产,全县高粱平均亩产超过1500斤,总产量达8000万斤以上,总产值约1亿元。
佳县把种植优质高粱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种植户按照统一规程种植,公司、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可实现机械化耕种、收割,并与陕西西凤公司签订高粱购销协议,确保高粱有销路,能增收。这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这些实用技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扶贫攻坚、农民增收对接起来,开辟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新途径,为佳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精准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