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智慧

2021-12-28 08:34山东省莱州市土山镇中心小学
内蒙古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重难点道德思维

● 山东省莱州市土山镇中心小学 曹 晶

“提问” 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联系师生思维对话的纽带,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特别的教学艺术。教师会不会提问,提问的难度是否恰切,提问的问题是否有内涵,都会影响师生思维对话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所以,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必须要学会有智慧的提问。有智慧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促进学生深度思维、深化感悟,又能触摸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提升学生品质、促进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会有智慧的提问,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把握提问针对性

提问的针对性,是提问最基本的艺术。一般来讲,提问要针对教材的主干知识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模糊点、能力拓展点和情感激发点来进行,才可收到良好的提问效果。

(一)教学的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是否凸显、难点能否突破,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正确定位重难点,而且还要研究设计紧扣重难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学生的认识模糊点

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模糊点,针对这个模糊点来设计或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解决知识或认识上的模糊点,为其后续学习扫清障碍。例如,在《不乱发脾气》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常有的“情绪发泄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这个问题,教师要着重在“个人情绪与他人的关系”上设置提问,使学生明白“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的道理,从而学会更加正确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学生的能力拓展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点。课堂提问的设置,应充分结合学生某种或某几种能力发展的需要,力促道德能力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进行《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教学时,“合理消费”既是主干知识和本课的重难点,又是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拓展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开展案例评析、情境探究、方案设计等事项,促进学生道德评价、道德判断、道德践行等各项能力的发展。

(四)学生的情感激发点

《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课程,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必须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课堂提问要关注那些能够激发学生良好思想情感的教学点,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如在教学课题《家人的爱》时,可以让学生回顾“爸爸妈妈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让学生从中感悟父母无悔的奉献和无私的给予,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激之情,为“孝敬父母”的教学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增强提问深刻性

通过观课发现,当下的课堂提问,依然存在着“‘是不是’‘对不对’以及对照课本就能让学生作答的简单提问”的现状。

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加大提问的思维含量,增强提问内涵的丰富性。从知识、能力与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着手设计。从知识角度看,提问要着重反映对新内容的学习、富有意义的旧知识的回顾与整合、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挖掘和新知识推导与发现;从能力角度看,提问要触及学生的理解、比较、应用、论证、评价或探究等能力,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力进行检查和训练;从思维方法角度看,提问要考虑对学生已有思维状态的检验和对逻辑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的引领。

以 “对班级、学校、社区和社会负责、做有责任感的人”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学为例,如果直接提问“为什么”,学生可能会从课本上直接找到几条来应答,这样的提问就失去了思考性和实际效果。如果改设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在对我负责”“我如果不对他们负责结果会是怎样的”和“我应该怎么办”,则能引导学生在回顾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国家与公民关系和相关法律知识基础上,调动回忆、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以及通过归纳、比较、因果分析和逆向思维等方法,从中感悟个人成长与他人、与社会密不可分,进而认识到自己必须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这样,提问的内涵就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和丰富。

当然,提问内涵的丰富并不等于提问难度的随意增加。提问的难度应该以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为红线,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范围,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效果。

三、注重提问生活性

提问的生活性,即整堂课教学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都应该立足于生活的话题而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个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来设计,或紧密联系国内外大事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或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来设计提问。具体在设计生活性提问时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用生活素材设计提问

社会时事热点和师生生活经历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课堂提问只有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紧扣教师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经历经验,提问才会内涵丰富、内容鲜活,才会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形成学生“悱愤”的心理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心语,道出真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之真谛,感受生活之美好,培养学生亲社会、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为指导生活设计提问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生活化活动型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须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使提问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指导学生掌握生活本领,适应生活、学会生活。例如,在进行《身边的侵害和保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身边可能的侵害有哪些?这些侵害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如果碰到这些侵害时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避免伤害,享受安全健康的生活。

四、抓住生成点提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一堂好课中,精彩的“提问”往往都不是提前预设的,而是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生成性问题而灵机“提问”步步深入的。教师只有适时抓住生成性问题,并及时地向学生“发问”,课堂教学才具真实性和指导意义,学生才会因为教师的“提问”,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上的感触进行回答。

教师能不能通过“提问”创造互动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不能通过“提问”调动学生发现与提出新问题、探讨与解决新问题;能不能及时准确地抓住生成性资源并通过“提问”升华课堂效果。这都是课堂智慧提问应着重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敏锐地去捕捉和开发。

五、留足提问思考时间

提问是一种问题性发问,问题发问后必须要给对方足够思考问题的时间。如果思考问题的时间留得不充分,那必然会影响思考的结果,从而影响提问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学会等待,不要怕课堂沉寂下来,要给学生长一点的思考时间,以便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酝酿,把问题思考得更全面、更有深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把话说完,且待学生回答完后再给予恰当的评价、引导、指正;教师还应注意,向学生发问后不要急于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因为思考时间是学生思维高度集中、高度活跃的时期,也是学生知识结构、大量信息迅速重组的时期。这段时间是宝贵的,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教师欲在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提问的智慧性,必须要在课前认真研究和设计好提问方式,把握好提问的针对性,增强提问的深刻性,注重提问的生活性,抓住提问的生成点,给学生留足提问的思考时间。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提问时机,合理安排好提问密度,适时引导学生应答,及时评析学生的应答结果,仔细分析错答原因,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我们相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要潜心研究教学,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提问作用,一定能在课堂上“问”出思想、“问”出感受、“问”出提升!

猜你喜欢
重难点道德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