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淇,范亚硕,潘 静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市中心医院 河南南阳473000)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约为20亿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广泛流行的感染疾病之一[1]。由于HBV是一种嗜肝病毒,故乙肝患者肝脏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消化内镜多内腔狭窄且结构复杂,其诊疗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与患者血液、体液接触,继而发生污染造成院内感染,HBV作为肠外传播性肝炎,很可能通过消化道内镜传播[3]。因此,对消化内镜及其附件的清洗和消毒成为该仪器使用后的关键环节,也是各类病原体在院内发生交叉感染的有效预防途径[4]。但目前,关于消毒剂和消毒方法的选择标准尚未统一,寻找一种快速简单、效果良好的消毒液并加以推广迫在眉睫[5]。基于此,本研究选择700条被HBV感染患者污染的胃镜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酸性氧化电位水、戊二醛、邻苯二甲醛三种消毒剂进行消毒,旨在比较三种消毒剂对HBV病毒的灭活率。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700例感染HBV且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检查血清HBV表面抗原阳性;②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③患者或家属知晓本研究目的及内容,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重度肺炎、艾滋病、丙型病毒肝炎者;②不愿配合本研究者。收集700条胃镜,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33条、B组233条、C组234条。三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试剂及仪器 ①清洗剂:进口全效多酶清洗剂。②消毒剂:A组-含500 mg/L氯化钠软化水点解后生成的酸性氧化电位水(pH值2.4~2.7,氯有效含量40~50 mg/L);B组-邻苯二甲醛消毒液(浓度5500 mg/L);C组-戊二醛消毒液(浓度20 g/L)。③中和剂:甘氨酸溶液,浓度10 g/L;硫代硫酸钠磷酸盐缓冲液,浓度5000 mg/L。④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试剂盒、PCR扩增仪及其配套的ABI7500荧光定量扩增仪;乙型肝炎病毒核酸阳性血清由该医院临床提供,含量106~107 IU/ml。
1.2.2 清洗及消毒方法 ①初洗:将活送气送水按钮、吸引器按钮及检入口阀门取下,使内镜置于清洗槽,并以流动水冲洗后采用纱布擦拭镜身,纱布为医用一次性纱布;用胃镜清洗刷对吸引器管道及活检孔道进行一次刷洗,两端均可看到刷头,保证刷头污物洗净,清洗刷使用一次消毒一次;将全管道灌流器与其连接,采用压水枪冲洗活检管道与送气送水管道,保持清洗时间2.5 min。②酶洗:采用多酶清洗液(35~40 ℃)浸泡内镜,通过注射器使多酶冲洗液对活检管道与送气送水管道进行冲洗;浸泡2 min后采用高压水枪对各管道进行有效冲洗,以流动水中采用纱布对内镜表面冲洗,并冲气至各管道,使管道水分排出,酶洗时间3 min。③消毒:取消毒液浸没胃镜,采用注射器将消毒液灌满,戊二醛、邻苯二甲醛、酸性氧化电位水分别为10 min、5 min、5 min。④漂洗:将内镜放入冲洗槽,采用注射器将空气注入各管腔,将内腔消毒液去除,操作中应戴无菌手套;采用碱水纱布将外表擦拭干净,通过注射器抽吸碱水冲净残留消毒液;内镜置于其他消毒液浸泡,通过纱布清洗内镜外表,保持高压水枪多次冲洗各孔道,保护时间2 min。⑤干燥:准备干燥台,将内镜置于其中,用无菌纱布擦拭表面,并通过高压气枪吹干各孔道水分,保持时间1 min,共3组消毒液。
1.3 观察指标 ①标本采集:分别在清洗前、清洗后、消毒后对表面与内腔标本进行收集。外表面标本采集时用无菌棉签蘸湿生理盐水多次涂刷镜身前端,将棉签放进生理盐水试管中,充分混匀后取洗脱液进行无菌检查。内腔标本采集时将活检孔道中注入生理盐水或中和剂5 ml,将冲洗液收集放进无菌试管中检查。清洗前后通过无菌生理盐水取样,消毒后则为中和剂。②病毒检测:在全部标本采集后有效时间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检测步骤严格按照PCR扩增仪、HBV-DNA试剂盒执行。比较三组清洗前后HBV-DNA平均含量、清洗后胃镜病毒清除率、消毒前后胃镜表面病毒灭活率及胃镜内腔病毒灭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双人双次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清洗前后HBV-DNA平均含量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清洗前后HBV-DNA平均含量比较(IU/ml)
2.2 三组清洗后胃镜病毒清除率比较 A组胃镜表面病毒清除率99.64%,胃镜内腔病毒清除率99.99%;B组胃镜表面病毒清除率99.31%,胃镜内腔病毒清除率99.99%;C组胃镜表面病毒清除率99.58%,胃镜内腔病毒清除率99.99%。三组清洗前后HBV-DNA清除率均高于99.00%,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三组消毒前后胃镜表面病毒灭活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消毒前后胃镜表面病毒灭活率比较
2.4 三组消毒前后胃镜内腔病毒灭活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三组消毒前后胃镜内腔病毒灭活率比较
胃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发挥较大作用,具有高准确性、高成效等优势,但胃镜属于侵入性诊疗手段,会造成病原微生物以内镜为传播路径影响患者健康[6]。目前,国内构建标准化机制监测内镜检测检查,但由于病原体潜伏期较长,关于内镜检查造成交叉感染的研究较少。杨阳等[7]研究指出,国内医院消化道内镜检查后消毒合格利率较低,为70%左右,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等。国内消化道内镜清洗消毒情况有待提高,应规划科学的清洗消毒方案,并使用有效的消毒制剂[8]。肝脏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葡萄糖的分解、贮存与血糖调节的作用[9]。采用HBV-DNA检测判断HBV的复制水平,评估病毒处于活动或复制期。HBV属于嗜肝病毒,在活动期状态下,增强机体病毒感染时的炎症反应应答,促进IN-2、IL-10等炎性因子分泌,造成炎性反应,引发炎性细胞过度浸润及肝细胞坏死,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10]。同时,HBV复制活跃状态下会消减糖原合成酶的合成,阻碍摄取、利用葡萄糖。HBV感染可能造成胰腺细胞受损,因HBV感染导致胰腺分泌细胞损害,引发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及抵抗增强,最终血糖值变高[11]。
本研究采用标准手工清洗流程处理污染后的消化内镜,可有效减少外表与内腔残留病毒,其中内腔与表面病毒清除率分别超过99.99%与99.00%。胃镜管腔为细长狭小状,长期使用可能由于消毒剂腐蚀及细菌生物膜覆盖,造成内腔凹凸不平,导致乙肝病毒附着,若未完善清洗消毒,在胃镜诊疗中会造成其他患者感染,形成交叉感染。影响胃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员因素、清洗消毒剂与清洗用具的选择等[12]。临床工作需要根据规章标准操作,在清洗内腔时需选择适宜用具,如在手工清洗软镜时需反复刷洗,并采用高压水枪持续冲洗[13]。本研究清洗后胃镜外表病毒残留较内腔多,因此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应加强清洗外表面,可使用一次性医用无菌纱布或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海绵刷等。
目前,多数医疗机构采用全效多酶清洗剂,对于大多医疗器械均达到较好的清洗效果,但内镜与人体消化系统接触,选用消化酶清洗剂能否达到有效清洗的目的,仍有待证实。选择酶液清洗时需遵循一镜一换的原则,采用浸泡式进行清洗[14]。清洗乙肝患者的胃镜时应使用单独的用具与清洗槽,在清洗前、消毒后均单独放置,并对清洗用具有效清洗消毒。本研究三组采取不同消毒剂处理的胃镜消毒后,胃镜内腔病毒灭活率均达到100.00%(P>0.05),酸性氧化电位水、邻苯二甲醛对胃镜表面病毒灭活率分别为92.08%、93.15%,均高于戊二醛(P<0.05),但酸性氧化电位水、邻苯二甲醛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胃镜内腔消毒时上述三种消毒液均可选择,但选择酸性氧化电位水和邻苯二甲醛消毒胃镜表面效果更佳。此外,戊二醛、邻苯二甲醛同属于以醛基聚合形式存在的醛类化合物,二者同浓度条件下邻苯二甲醛自由基数量更多,故其效果优于戊二醛,临床正逐渐替代戊二醛。
综上所述,邻苯二甲醛灭活乙肝病毒污染胃镜表面病毒效果最佳,其次为酸性氧化电位水,戊二醛效果最差,三种消毒对胃镜内腔病毒均有显著灭活效果,在乙肝病毒污染的胃镜清洗及消毒过程中,表面和内腔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