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小利,李 艳,王翠翠
(连云港市赣榆人民医院 江苏连云港222100)
脑外伤是临床常见创伤,多由外力冲击颅脑导致,患者病情危急,预后不佳[1-3]。目前,脑外伤患者多行手术治疗,术后有不同程度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研究表明,对脑外伤围术期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改善其术后恢复情况。精准化护理管理理论起源于“精准医学”,目前已应用于临床。流程化护理指护理管理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系统的工作程序,具有动态性及决策、反馈功能,能有效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满意度[4-6]。本研究旨在探讨精准流程化护理在脑外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1日~2021年3月31日本院收治的106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MRI或CT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②患者脑外伤时间≤6 h;③患者行手术治疗;④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术前存在感染者;②器官功能衰竭者;③合并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救治期间死亡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20~77(48.32±4.51)岁;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15例,脑挫裂伤18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9例,弥散性脑肿胀3例;致伤原因:坠落伤8例,打击伤6例,车祸伤36例,其他原因3例。对照组男36例、女17例,年龄22~78(48.95±4.63)岁;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13例,脑挫裂伤17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12例,弥散性脑肿胀1例;致伤原因:坠落伤14例,打击伤5例,车祸伤30例,其他原因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致伤原因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行止血、抗感染、降颅压治疗及神经营养支持,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变化、肢体运动情况及感觉功能变化,行术前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精准流程化护理管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术前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与患者及家属保持沟通以缓解其不良情绪。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抽搐、昏迷症状,护士应冷静对待,保证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术前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防止患者发生躁动和损伤,指导患者采用半侧位卧床休息,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清洁患者口腔、鼻腔、耳孔等,禁止以水冲洗或填塞,禁止插胃管或采用经鼻吸痰法,防止脑脊液逆流,以预防颅内感染。在2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250 ml 20%甘露醇,以快速降低重度昏迷患者颅内压。对患者提出的麻醉方法相关意见予以尊重,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促进其顺利完成麻醉。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备好需要使用的手术器械,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代血浆、急救药等。②术中护理: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注意术中止血,锯骨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钻孔部位降温,以大片脑棉片保护骨窗边缘,术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控制输液速度,观察患者呼吸情况,手术结束后患者监护室留观24 h,若未发现异常则转入普通病房。③术后护理:术后注意评估患者状态,针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护理,监护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指导患者生活,做好切口引流护理、躁动护理、并发症管理、康复训练、饮食管理等。a.病情监护:颅脑损伤患者行颅脑手术后病情易发生变化,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发现异常立即进行相应干预。b.切口护理:避免切口受压并保持干燥,保证引流管引流通畅,及时更换敷料,使用碘伏和酒精对切口进行消毒,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术后12~24 h,若引流量明显减少,可遵医嘱拔除引流管,避免发生感染。c.并发症护理:留置导尿管并对导尿管近端及会阴区消毒,消毒频率为2次/d,导尿管需按时更换,防止发生逆行感染,操作过程中需轻轻转动导尿管,防止黏连,患者清醒后需夹闭导尿管,待有尿意后再恢复;为预防消化道并发症,需按照步骤配置营养液,现配现用;患者所用容器均需高温消毒,鼻饲输液器需更换,做好口腔护理。d.肢体训练:肢体康复训练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损伤48 h内为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进行肢体被动训练,活动上肢、屈曲关节及做好下肢屈曲,锻炼频率为5~10遍/次,3次/d;稳定期患者要进行上下肢运动训练、起坐协调运动训练,患者取平卧位,屈曲双膝,做臀部抬起运动及伸髋运动,护士在旁指导;恢复期患者做穿衣、洗脸、漱口等日常训练,并做床旁站立、上下楼梯训练,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由易到难进行运动。e.饮食指导:制定饮食计划,早期患者仍需行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病情稳定,恢复胃肠功能后再行肠内营养支持,饮食需选择清淡、易消化、高蛋白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抢救进行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预后恢复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7]、Barthel指数[8]及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9]评估两组预后恢复情况。③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10]对两组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4个因子,共16个因子(64个条目),每个因子的最高分为20分,各维度总分最高分为8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脑膜炎、脑脊液漏。⑤比较两组满意度情况:采用自制的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48个条目,分别为医疗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技术、信息告知及护理情感,按照不满意(0分)、基本满意(2分)及满意(4分)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MA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M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3.1 改善患者手术指标 脑损伤的病情进展迅速,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围术期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较多,患者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故在围术期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1-13]。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表明精准流程化护理管理能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精准流程化护理按术前、术中、术后流程分割护理内容,明确各阶段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故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
3.2 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精准流程化护理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肢体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术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稳定患者病情,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术中护理人员高质量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及时进行止血、消毒,辅助医生尽快完成手术,减少了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术后加强对患者的监护,预防并发症发生,指导患者训练,故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
3.3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精准流程化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精准流程化护理从环境、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干预,加深了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联系与信任,提高了治疗信心。在围术期通过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精准流程化护理,促使患者积极回复,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监测,有利于尽早解决问题,避免发生不利情况。术后的并发症干预也起到了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实行精准流程化护理后,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有所缩短,术后恢复情况得到改善,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3.4 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可导致脑损伤患者术后出现致命性脑疝,甚至死亡,术后需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14]。本研究采用精准流程化护理,将并发症分类并按照泌尿、消化系统等进行预防,定期更换导尿管并进行消毒,帮助患者排尿,定期更换鼻胃管,进行营养护理,减少交叉感染。故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精准流程化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
3.5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精准流程化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研究观察组应用精准化流程护理,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机体损伤和经济支出,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神经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且护士参与整个护理过程,对患者进行耐心指导,故观察组满意度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将精准流程化护理应用于脑外伤围术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