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商学院 臧 花
学分制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为深化教学改革,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武汉工商学院开展以学生为本的学分制改革,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四年的运行,在选课制、学业导师制以及学生主动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选课问题、教学资源缺乏导致教学跟不上改革进度、平均绩点制的实施不够深入等问题,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以上问题,推动教学改革。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将教育改革的关键确定为本科教育的基本方针。学分制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将学分制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更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对武汉工商学院实施情况进行研究,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如存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教学上未能跟上学分制改革的步伐,尚且停留在以前的模式,多数学生对选课并不熟悉,存在困惑,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来完善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量学生毕业前需取得的最低学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学分制起源于国外的选课制,学生通过选课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并通过课后成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自身的学习负责。因此,学分制的运行将带来选课制、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本文所论述的是指学年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核心,在学业导师制辅助下,通过学生四年的学分和绩点,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中被广泛运用,众多民办高校纷纷实施学分制改革,从2017级本科生开始,武汉工商学院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经过一轮的完整实践,在学分制实施方面有了初步探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选课、学业导师制等为实施的重心,在实施与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1)实施弹性学制。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习年限实施弹性学制,学制改为3~6年。在相比以前的学制,更加灵活,也为学生入伍等提供便捷。
(2)实施选课制。实施选修课选课制,设置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学分课打通,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别需在毕业前修满4学分和18学分,该两类选修学分打通,学生科根据自身学习兴趣,结合专业实际,选择课程,即毕业前选修学分达22分即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趣以及实际情况,跨专业进行选课,在一些公共课的选修上,如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课程,均安排有2名以上教师授课,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根据任课教师、课程开课时间、教学效果等选择课程,此外,对于类似课程,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并设置平台课程,有多位教师共同教授同一门课程的,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实施教考分离。
(3)引入学业导师制。学分制实施的同时,引入了学业导师制[2],以小班为单位,建立学业导师制,每一名导师指导约20人左右。学校为所有学业导师组织相关培训,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选课,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考证、创新创业、考研等学习方面的交流与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
(1)修订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分制改革,2017年武汉工商学院教务部组织各专业对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规模修订。比如,制定平台课程,增设专业方向,增开方向选修课,增加实验课以及实践学分等。另一方面,课堂教学逐渐由重“教”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比如增加了案例教学,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或是推行翻转课堂等,对于人才培养实现了多样与灵活。
(2)两轮选课制逐步完善。从2017级学生开始实行,已经逐步完善了学生两轮选课制,第一轮是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第二轮是对错选、漏选、冲突等问题的学生进行改选或调配。每学期选课后均能做到学生满意。
(3)完善了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引入了学业导师制,在与辅导员配合管理学生的模式下,进一步对学生从选课、学习计划制定、专业方向选择、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
(4)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因为学业导师更加频繁的介入学生日常学习,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也增多,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应付式学习逐渐过渡到主动参与式学习,在经常的沟通交流中,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专业体系以及振业的整体感。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在各类竞赛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
(5)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增强。学业导师在尽职的进行学生选课指导、竞赛指导等过程中,加强了自身学习,并将对知识水平的提升与渴求延伸到课堂中,促进了教师对专业理论以及实践前言知识的学习,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1)学分制收费问题。学分制实施后,对于学生学费逐步开始实行按学分收费的制度,因此,在刚开始实施的一轮中,出现学生对收费产生疑惑的地方,经过学校官方的沟通,学生逐渐了解按学分收费的情况,尤其是重修的学生,以前的重修免费到学分制下重修按学分收费,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2)选课冲突的问题。选课制实施以来,学校鼓励学生跨专业、跨方向进行选课,但是学生欧变反应,很多课程就是秒光,选课需要靠抢,一些感情去的课程,又因为时间冲突无法选择等等,根据这些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拓展选修课上课时段的安排与管理。对于热门课程,应该考虑增设课堂,或者采取课程平台的形式,满足学生需求。
(3)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后,实践教学学时增多,实践、实验课均需用到实验室,而实验教学资源处于紧张状态,因此,需加大实验室建设,增加平台建设与平台课程设置,促进学生选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4)平均绩点制有待深化。平均绩点是将学习的质量和数量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模式。实施学分制以来,平均绩点制在武汉工商学院引入评价体系。但是学生对于平均绩点的计算尚存在模糊之处,并且平均绩点也只用在约束专业核心课,对于公共课、实践类课程城没有进行绩点的计算,部分学生因此将注意力集中到核心课程的学习,导致忽视其他课程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完善平均绩点制的适用范围,督促学生对所有课程的学习态度。
通过对武汉工商学院实施学分制改革四年以来的成效与问题探讨,认为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促进课程的良性竞争,对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带动有良好效果,更是推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学分制的实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各学院、各专业因教学条件不同,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总的来说,学分制改革是应用型民办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是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培养方式,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