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贺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檀山小学)
古诗词以其优美的韵律、凝练的字词、含蓄的情感等特点日益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亮丽的风景线。它们平仄相间、韵律和谐,非常适合朗诵,而诗词丰富的内涵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悟和内化。因此,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不妨以“读”为媒,带来思与悟;以“读”为线,串起情与意。
诗是具有音律的纯语言,它兼具音乐的节奏之美和汉字的韵律之美。初读诗,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出“音韵美”。古诗词的朗读是有技巧的,如节奏、停顿、轻重读等。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不得要领时点拨,并注重范读。
执教部编版教材《三衢道中》时,我发现学生虽能通顺地读,但韵味全无。为此,我让学生仔细听我读一遍,并想想和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听得仔细,很快发现我的朗读注重停顿,有的字读得轻,有的读得重,有的字读得短促,有的读得悠长。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古诗词朗读的秘诀:“古人读诗最讲究停顿,七言绝句一般都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同时,读诗时在一些关键词语中要有意识地重读,如第一句中的‘日日晴’。”学生一边听,一边跟读,学得有模有样。对于难度稍大的“平仄”,我略微做了补充:“一般来说,诗词中二声、三声和四声都叫‘仄’,一声为‘平’。读的时候注意平长仄短,平声读得悠长缓慢,仄声读得短而有力,这样更有味道。”学生掌握了技巧,再读诗就更有韵味了。
中国古诗词格律严谨复杂,技巧的点拨尤为重要。教师要着重以示范的形式给学生指导,抑扬顿挫的范读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帮助学生把握诗词朗读的节奏、停顿,从而读出诗词的“音韵美”。
古诗词微言大义,理解诗意,要不求甚解,不必在意一字一句之义。理解诗意应是带着问题边想边读,让诗中字的音、形、义与大脑中的思维印象建立起积极的对应关系。问题能驱动思维的产生,教师还应设计提出合理的主问题,帮助学生在“思考读”时突破难懂、难理解的词句障碍,让学生的思考既深邃又有效。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时,在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解思考词意后,问:“作者的‘身’在何处?‘心’在何处?”引领学生对词从整体上进行解读。学生深思熟虑后,早已成竹在胸,纷纷答出:“身在山海关外,在崇山峻岭中;心在故乡,在家乡,在故园。”由此学生也就理解了这首词的主旨含义:纳兰性德渴望回归故园、思念家乡的情怀。王老师通过抓住诗词的核心内容,巧妙设问,以关键问题的提出,助学生突破诗意的“枷锁”,帮学生将所思所得巧妙勾连、串合,如此,学生对整首词的含义便了然于胸了。
“思考读”,学生可以借助书本中的多种资源,如注释、插图以及课后习题等,以强化理解,当然教师的妙问也必不可少。但是,问题的设计要指向诗词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指向诗词理解的关键字词。当学生百读不得其解时,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往往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诗词的景与情相互交融、合二为一,就是意境,古诗词的朦胧之美就在于此。体会意境,需要反复“想象读”。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教学少不了对语言文字形象的有效想象与感知。”为此,教师应结合诗词中的有效景物引导学生构图景、想画面,以儿童特有的想象力让诗中之景再现,把词中之物还原。
如执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绝句》时,我让学生边大声朗读,边感受和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再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一位学生说:“我感受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虽是想象,但不具体,我让他再读两遍诗句,然后他说:“我想到春天万物复苏,阳光温暖又温柔,照耀在美丽的山坡上。”这次我让学生听我朗读,再积极动脑想象,还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远处山坡上的草绿油油,一片翠绿!”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燕子在高大的树上忙着盖新房子!”“还看到鸳鸯在沙滩上懒洋洋地睡觉呢!”……边想边读,诗的文字符号在学生心中复活了,那些在诗人心中的千年之前的景、物和情都在学生的读与想中得以重生,变得愈加丰满和形象。
“想象读”是借助想象支架,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诗词里醒悟、领悟。在此过程中,学生紧扣诗中景物积极地涵咏、品味,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从而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的理解也从诗词中字、词、句的表层上升到情感、意味与情趣的更深层次。
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多蕴含着诗人丰富而美妙的思想感情。体味诗情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心和诗人的心有效连接,建立起一条无形的线,将心比心,以情感情。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知诗意、感诗境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让其身临其境,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内核,从而在反复诵读中体味古诗词的“感情美”。
如执教《望天门山》时,教师可出示天门山与江水图,并动情地对学生说:“1200多年前,李白乘船沿着浩荡的江水西行,他站在船上极目远眺,看到群山巍峨,白帆点点。此情此景,李白心潮澎湃,不禁大声吟诵——”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通过饱含深情的诵读表现诗中蕴含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如教学《望洞庭》等写景的诗词时,可以开展“我是小导游”为游客背诗的活动;教学《出塞》等战争类诗词时,可借助有关战争的影视资料,给学生视觉的冲击感与情境的代入感。
“情境读”需要教师结合诗词的特点以及学情、学况等,从学生主体理解出发,进行相关场景的创生与营设,让学生在诗意盎然、诗情蓬勃的课堂里,与诗人相遇,在吟诵中感受诗词的情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