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继光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意见》还指出,要突出德育实效,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不仅在课堂之上,也在毕业典礼等校园文化活动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潜移默化式的心智成长。
毕业典礼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既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生活的总结,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一场好的毕业典礼应有“意义感”“仪式感”和“参与感”。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的毕业典礼,既兼具校园文化、体验式学习和隐性课程的教育属性,又发挥了丰富学生生命体验、传承学校核心文化的教育功能,成为学校的文化景观、德育校本课程以及特色品牌。
毕业大课的主题涉及友情与感恩、告别与成长、品格与理想等,彰显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属性和传承学校核心文化的功能。
毕业典礼承载着功能意义、目的意义,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内涵。通过让学生感知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等,来体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价值。
只有能感动教师自己的课程,才有可能是蕴含深刻教育意义的课程。我校毕业典礼筹委会的老师们坚持“把毕业典礼作为最后一节课”“我们还能再给孩子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初心工附学校的毕业大课有了一个永恒的课题——“弦歌一堂、桃李芬芳”。
著名科学家谈家桢曾指出:毕业典礼是结束与开始的节点,具有“继往”和“开来”的双重寓意和象征。通过毕业典礼既要对学生以往的成长给予庆祝,也要为他们未来的成长赋能。毕业典礼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围绕具有深刻意义感的主题来设计和开展各种活动,将学校的核心文化、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我校每年的毕业典礼都有蕴涵不同学校核心文化的年度主题。2014届的年度主题为“我为母校代言”,将学生的优秀品质提炼为“诚信、友善、责任、博学、慎思、笃行、健体、尚艺”八个方面,号召学生带着“工附精神”出发,去开启新的学习生活;2017届毕业典礼的年度主题为“成长”,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和敬惜成长,理解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道理;2020届毕业典礼的年度主题为:“廿廿工附、乘风破浪”,主题取自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同时寓意“好好纪念、好好告别、好好迎接未来”;2021届毕业典礼恰逢建党百年,号召生逢盛世的少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将毕业典礼的主题设定为“绽放吧,青春”。这些都是工附学校“情·知教育”办学理念的落实。每届学生的毕业衫上都写着不变的一句话:“毕业了,还是工附人”,呼唤学生将“情·知教育”打下的底色传递下去。
饱含激励与劝勉、反思与展望的校长寄语是毕业典礼意义感最深刻的体现。毕业典礼上,校长寄语全体毕业生:成为有道德、能自律、肯包容、会合作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既要有工附人的理性思考,更要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抱负——要以“国家兴亡,我的责任”担当精神,为民族和国家的伟大复兴尽职尽责。校长寄语渗透着学校的教育文化理念和意蕴,为毕业生上了精彩的最后一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仪式感是主体的心理契合着仪式的象征意义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仪式参与者内在的感性活动。毕业典礼是一次盛大的、有象征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还要具备有序规范的流程。既要有庄严隆重的仪式感,又要营造一种积极、温情的氛围,使学生用最认真的态度对以往生活进行集体告别,感受到这种改变和成长的分量,成为青少年人生里程中不可或缺的加油站。
我校的毕业典礼仪式感庄重而丰实,精心设计仪式的形式、场合、符号、内核,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毕业生代表在教师的陪伴下,最后一次在母校升起国旗和校旗,留下对母校美好的回忆;初三和初二学生代表交换接力棒和幸运星,象征着母校的教育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对优秀毕业生的表彰奖励、颁发定制版毕业证书充满威严感和神圣感,意在激励学生带着优秀的品质出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学生齐声唱响的校歌“菁菁校园,腾飞的起点,巍巍附校,梦想的摇篮”,齐声喊出誓言“爱校尊师是我的本心……自主自强是我的脊梁,从今天起情知共进,知行合一,做一个不怕困难、昂首直立的‘工附人’。”在重温学校文化的情感共鸣之下,让学生做一次郑重的告别,获得一种心灵的成长。
一场经典的毕业仪式,既是学生对九年学习生活的一次回望,也是少年对人生意义的一次思索,是新起点上的蓄势待发,是知恩图报的情感升华。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教育家冷冉在《谈谈德育实效》一文中说:“育人以德谓之德育,育人者的目的要求在被育者身上得到完满的体现,谓之实效。”“道德的核心是行为的实践。行为不仅是由‘道’到‘德’这一内化过程的催化剂,而且是心理物化过程的载体。”“学校德育的实效到哪里找?从学生身上找,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去找。”由此可见,被育者行为的实践是德育实效的路径。开展体验式的毕业典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入的参与感,这种“教育的影响”,丰富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体验。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德育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注重德育为先,注重面向人人,要突出面向每一名学生的德育的实效。
工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的工附印记里有学生最热血的青春,也有教师最长情的守望。毕业典礼成为家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德育校本课程。朝夕相伴九年的学生、教师、家长,这一群人一起怀有一种深情,共同参与去做一件事情,迸发出一种恒久的力量。当然,典礼最主要的体验者是学生,所以强调的是以学生最本真的生命成长的角色体验。毕业生不仅是毕业典礼的参与者,也是典礼的策划、筹办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师生、家校合力营造体验式的氛围,通过深度参与仪式体验,进行生命叙事,让学生释放情感,产生感动、感恩、感悟,将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唤醒和开启学生的有生命力的意识和智慧。
体验式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它强调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学者王灿明教授对体验性学习的内涵解读为:体验性学习需要学生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促进人格的升华。毕业典礼正是特定的学习场景,是生命个体记忆中的重要场景。
我校的毕业典礼从参与者的体验感出发,注重情景和情绪构建。当悠扬的风笛吹响《送别》的曲调,《成长》短片渐渐铺开同学们九年青春记忆的图像;师生在原创诗歌《我是大工附校人》里诵读出“母校,是镌刻在岁月里的风景,那些最弥足珍贵的记忆啊,是年轻生命里最美的诗行”;由任教老师们组成的毕业生专属合唱团送上《祝福》和《少年》;由班主任老师青春的影像为素材编辑的短片《芳华》展现出教师的青葱岁月和美丽初心,代入感、亲切感油然而生。此外,用情景剧《最好的夏天》演绎的毕业生感言:“大工附校,你芳香了我的青春岁月,灿烂了我的年少时光”;“壮行仪式”上“我信、我行、我拼、我赢”的声声誓言;响彻云霄的口号:“大工附校,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毕业了,我还是大工附校人”等,都让在场的师生及家长心潮涌动、泪流满面。共同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参与者的情绪。
增加互动环节,增进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感恩环节“温情尺素”是用书信这种传统而深情的方式来表达师生情、生生情、亲子情。毕业生为父母送上贴有二维码的感恩明信片,里面有孩子们温情话语的录音。校门口的绿色邮箱里装满了毕业生写给老师的明信片,传递着动人的温情。
具备了“意义感”“仪式感”“参与感”设计三要素的中学毕业课程,使参与这堂成长大课的学生、教师、家长,尤其是主角毕业生们,参与之前有情感,参与之中有劲头,参与之后有力量,毕业之后有怀念。
我校抓住学生的成长契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德育活动,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形式上别开生面,精心策划每一个仪式,细致打磨每一个环节,让留恋与向往之情充盈,让人感动的同时给人成长的力量。把毕业典礼做成最后一堂最深刻、最深情、最深入的德育大课,奉献给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