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习题讲评课的问题驱动同伴学习策略

2021-12-28 20:21江苏沈琦雯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3期
关键词:本题史料同伴

江苏 沈琦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2020 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为新高考指明了方向,成为了高中教育的热点,也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如何在高三课堂上贯彻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呢?笔者认为,要上好高三习题讲评课,可以参考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精心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做合一”

高三课堂主要包括三种课型:复习课、练习课和习题讲评课。传统习题讲评课,教师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答案,学生缺少思考错题的过程,实际上浪费了高三课堂教学时间。

笔者认为高三习题讲评课要改变这种效率低下的局面,就应该做到“教学做合一”。一堂习题讲评课要通过习题的练习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针对问题师生配合一起“以做为教,从做中学”,真正做到使每一位学生共同参与,把课堂切实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高三习题讲评课的主角。只有一堂成功的习题讲评课,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迎接未来高考的挑战。

二、怎样做才是“教学做合一”

《课程标准》提倡“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习题讲评课同样也需要精心设计,才能体现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发展。笔者结合高三教学的经验,总结三条习题讲评课的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同伴学习,共同成长

高三习题主要有选择题和材料题两大题型。在选择题讲解环节,笔者在讲评之前应基于数据统计学生选择题的正答率。在大数据的筛选之下,讲解选择题时教师只需针对学生错题比较集中的题目和备选项重点突破。例如在三轮复习的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用表格的形式投影选择题答案,并用“斜体加粗”重点标注出正答率较低的试题,表格另一栏列举出学生答错比较集中的备选项。通过这张表格,使课堂讨论做到有的放矢,围绕错误率高的错题及错选项,给予学生充分的同伴互助学习时间。这种同伴学习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中课堂重点讨论的试题如下:

例1.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本题讨论时间结束后,围绕展示的错题和错误选项A 和C,以同伴互助讨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黄宗羲的观点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与A 选项“自然经济的产物”不符;黄宗羲主张抨击君主专制与C 选项“推动君主专制”不符。本题暴露了学生对于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相关知识点掌握不足的问题,笔者设计变式训练题如下:

例1.(变式)黄宗羲主张“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该主张反映 ()

A.提倡工商皆本

B.改革科举制度

C.限制君主专制

D.提倡君臣共治

本题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考查学生知识点的迁移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皇位世袭制下由于君主能力水平不同,需要贤能的宰相辅佐,主张选拔宰相从而限制君权,故选C 项;材料与经济主张无关,故排除A 项;材料强调限制君权,没有涉及科举制改革,故排除B 项;君主共治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排除D 项。

(二)问题驱动,创设情境

在高三习题讲评课材料题讲解环节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基于教师补充的史料,以同伴互助学习小组为单位,命制高考材料分析题并共同完成作答。尽管在起步阶段,学生在命题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重难点知识得到了强化,思考的角度更为全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设计的问题和答案,及时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傅斯年说:“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由此可知,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史料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学生命题的方向。如何选取史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笔者总结了三条选择史料的原则。

例如,在讲评必修3 思想文化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材料题时,笔者另外提供给学生以下三段史料:

材料一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全集·奏稿》

原则一:史料选择,有的放矢。依据史料中的出处,学生的问题一般会围绕洋务运动展开;依据材料的内容会围绕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主张和目的设计问题。

材料二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今数年诸臣所言变法者,率皆略变其一端,而未尝筹其全体。所谓变法者,须自制度、法律先为改定。

——《康南海自编年谱》

原则二:史料选择,要有效度。依据史料中多次提及的“变法”,学生不难联系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生不难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和维新思想进行比较,从而设计出相关的问题。

材料三纵观晚清历史,每当还有一线希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总是拒不变革……“改革”是当事各方都以理性的态度妥协的结果,只要有一方坚持不妥协,就无法“改革”,社会矛盾必然不是以“坚决镇压”就是以“激烈革命”一类的暴力方式解决。

——雷颐《历史的进退》

原则三:史料选择,要有高度。前两段材料针对清政府两次不同的具体改革,材料三则是从宏观上总结清政府对于改革的态度和做法,从而得出晚清革命爆发的必然趋势。材料三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更高,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史料,学生以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命自答,真正做到了问题驱动同伴学习。学生在讨论、命题和作答过程中加深了对高考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

(三)教师演示,做中真学

近年来江苏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道材料题涉及小论文。笔者以2017 年江苏高考卷中的小论文真题为例来进行深度分析讲解,试题如下:

例2.(2017·江苏卷·22)(12 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本题对比了近代亚洲日本、印度和中国在同样遭受西方侵略下的不同反映。本题笔者的课堂讲解思路如下:

1.准确审题,读透材料,明确论点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立论型小论文类试题,学生需要依据材料归纳论点。论点是学生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要开门见山。那么如何找到观点呢?首先,学生要准确审题,22 题(2)设问的论据范围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 世纪后期中国史”,主题是“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其次,要读透材料,做到引言、正文和出处一网打尽。本题的引言指明了时间为“民国年间”、主体是“知识分子”、事件是“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正文中可以找到关键句“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通过出处的时间“1924 年”,可以判断作者的时代背景。基于以上信息,可以提取论点:“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自立自强的道路,但没有找到新路”。

2.联系知识,寻找论据,史论结合

观点明确后就需要找到论据来进行论证。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论据一定要依据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来找。结合19 世纪晚清社会的阶段特征以及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学生很快可以联系到必修3 第五单元的知识点,如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论证要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并联系材料,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做到“史中有论,论从史出”。

3.讲究格式,限时训练,同伴互评

小论文答题的规范与一般材料题不同,需要表述成文。小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总—分—总的形式。开篇点明观点,中间论证做到史论结合,结尾突出重点、首尾呼应。在讲清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笔者安排15 分钟课堂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本题。同时通过点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学习小组同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现学生的亮点与问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不足。最后笔者展示了自己做的小论文供学生们参考,但同时也提醒学生历史小论文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激励学生根据论据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习题讲评课也需要进行合理化的教学设计,教师不能满足于将答案公布给学生这种传统做法。教师只有用心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问题驱动和同伴学习的作用,才能有的放矢,达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本题史料同伴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