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仪表工业学校 王戈静 官 伦
本文以校名中的“仪表”二字提取学校的文化建设主体,通过打造“仪”文化的校园环境,营造“仪”文化的育人理念,建立“仪”文化社团育人平台,使学生在“仪”环境中熏陶,在“仪”文化育人中锻炼,在“仪”活动中发挥潜能,探索与研究“隐性课程”对中职学生“潜能”发展的积极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和载体,优美而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充分利用校名中的“仪”字打造校园“仪”文化,利用地处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良好环境,打造具有特色的“仪”文化校园环境,着力培养学生“仪表”意识,塑造“仪表”形象,臻以“表里俱实”境界,以社团建设为主线,搭建“仪校最强音”“社团风尚节”等丰富多彩的“仪文化”系列活动展示平台,使学生在“仪”环境中熏陶,在“仪”教育中锻炼,在“仪”活动中发挥潜能。
(1)“隐性课程”的含义。“隐性课程”是相对于 “显性课程”而言,是指“在常规课程方案和常规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常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通常是依托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实施的,他使学生在隐性中获得一些非学术性知识、经验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
(2)在中职学校开设“隐性课程”的原因探析。知名教育学家杜威在《经验与教育》这本书中提出“连带学习”的概念,这个“连带学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隐性课程”,他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学生情、意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因此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隐性课程”的开设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3)开设“隐性课程”的政策或理论依据。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课堂以外的“隐性课程”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优秀的劳动者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打造“仪”文化校园育人环境。四川仪表工业学校位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资源。学校校址亦毗邻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故居—三花石将军楼,梁漱溟在此完成《中国文化要义》这一经典名著。书中谈到,传统礼仪文化“或则引发崇高之情,或则绵永笃旧之情,使人自尽其心而涵厚其德,务郑重其事而妥安其志。”精辟地概括了礼仪对于安顿人心、社会的意义。
打造“仪”文化校园育人环境,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专业文化五个方面入手,结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仪表行业的专业精神,构建了独特的川仪校 “仪文化”理念文化系统。景观文化布置、专业文化打造、校园道路文化建设等使“仪”文化的历史底蕴得到了良好的诠释、展现和传承。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团结奋进的班级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营造“仪”文化课程育人环境。以“四川仪表工业学校”的“仪”作为文化课程育人的主线,营造“仪”文化课程育人环境。其内容首先包含丰富和拓展了“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仪以立校、臻以树人、表里俱实、德技双馨”的办学育人理念,代表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的“仪图远、仪止端、为仪型、仪至善”的校训,诚实做人做事的“自信、自立、自主、自强”校风和“弘毅、勤学、慎思、笃行”学风等,让学生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熏陶教育的同时,对学校有归属感,对专业有认同感,对职业有敬畏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并通过学校开设的校史教育、专业发展史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劳动教育实践周、法制教育等具体课程将“仪”文化课程育人落地生根。
(3)建立“仪”文化社团育人平台。搭建“仪”文化社团育人平台,围绕“文艺风尚、创作风尚、运动风尚、公益风尚、技能风尚”开展社团文化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等融入社团育人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参加“仪”文化宣讲团、礼仪队、茶艺协会、书法协会、舞蹈协会、跆拳道协会、“追心社”心理协会、仪器仪表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发现和培养特长。通过参加“仪校最强音”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文明风采竞赛、青年志愿者、敬老爱老、扶残助残等系列活动,使“仪”文化深入内心,并外化为具体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1)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得到提升。学校进一步修订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周日集会、班会课等途径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使学生熟知行为规范并加以自觉遵守。同时,学校通过入学军训、德育实践周专题教育活动、行为规范检查月活动,每日定时对学生宿舍 “五查”(查起床、查就寝、查纪律、查卫生、查安全隐患)、每日班级卫生公区清扫活动、每个班级配置手机收纳袋等手段,进行强化训练和督促引导,达到逐步规范学生言行,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学校还通过规范制度,使各项学生评优活动有序开展,以树立正气、培育正能量,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学生工匠潜能得到更好激活。培养人才重在德育,先做人,后做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原则。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两个市级大师工作室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某一个学习项目或某一项专业技能方面持续不断的深入学习、钻研下去,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近几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二十多项全国一、二、三等奖,学生的工匠精神得到很好的展示,工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通过对“隐性课程”的发掘、开发及实施,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在学校知名度提升方面,体现在学校技能大赛获奖层次和数量上提升方面。近几年,学校对口高职升学率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6%,学生就业稳定率96.6%,就业对口率85%。刘乔同学获2016年度全国“最美中职生”,李海涛同学获重庆2017大国工匠职教之星”称号,粟道梅获2017年“巴渝工匠”。2014级仪表专业赵琦鑫等3名同学在海德世拉索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攻克了技术难关,得到公司高度赞扬和奖励。
在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通过开发和挖掘学校的“隐形课程”,结合学校“仪”文化的打造,建设了一个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营造了一个“仪以立校、臻以树人、表里俱实、德技双馨”文化环境,建立了丰富多彩“仪”文化社团,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身心得到更好的舒展,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提升,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挥,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