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品越
(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具有怎样的内在结构?
首先,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价值观与基本战略目标层次,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与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的唯物史观贯穿其中。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体系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体现着理论创建者所追求的价值目的,以及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的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社会经济制度。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理论,追求的基本价值目的是如何使资本获取最大利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能够使各个资本获得最大利润的制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追求的价值目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正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观出发,习近平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纵览历史风云,把握历史大势,提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两个大局也是21世纪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我国必须迎接世界格局大动荡、大调整和大变革的历史挑战与机遇,牢牢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中国梦。
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时代的“三步走”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十八大召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这个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发展上的体现。在这里,“创新”不仅仅是竞争的手段,还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要求的价值追求;“协调”是建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导向;“绿色”是满足世世代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开放”是建立国际间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共享”则是实现人民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要看清世界历史大趋势,积极参与新型全球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向世界,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伟大理念。
其次,社会经济制度层次,其最突出的理论特征是贯穿着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上述价值观与历史进程总战略目标的要求下,建立满足当代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经济制度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各个层次上的经济制度。一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在这个宏观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下,我国建立了多层次的经济制度。二是中观层次的经济制度,包括各级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责任制,以及各个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制度(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这样的区域经济制度使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上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形成全国一盘棋和各个区域的共同发展。三是微观层次的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它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特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基本经济制度,又充分吸收了西方现代企业治理方式的经验,建立了在党的领导下的现代企业制度。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企业制度的内涵不断深化,如关于国有独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这方面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精彩华章。
最后,经济政策层次,是在上述经济价值理念层次、制度层次的基础上,其最显著的理论特征是贯穿着唯物辩证法。
在上述经济发展理念(特别是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制度框架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重要政策,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周密的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现在已经显示其初步面貌与蓬勃生机,它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的经济政策。
总体的引导全局的宏观经济政策,现在正日趋成熟,并且在实践中将不断创新发展。这就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总体布局,以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宏大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由“富”到“强”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我们提出一系列相应的人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环境政策、市场竞争政策等,为高质量发展创造社会条件。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才能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数百年来一直想要解决,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由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所造成的供给过剩与经济危机的问题。围绕这一资本扩张引起的危机,形成了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学派:一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学派,主张用财政手段生产公共产品和推行福利化措施,由此增加市场的需求流量来消化过剩产品。但由此必然引起民间资本运行成本上升,导致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整个国民经济的滞胀。为了应对滞胀,出现了反对凯恩斯主义的供给学派,其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张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及通过金融自由化等政策手段,降低民间投资成本,由此增加投资来扩大就业,也即通过扩大投资的供给流量来消除危机。然而这种政策只是有利于资本家,最后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导致政府财政危机,而且其放松金融管制必然导致金融危机。无论需求学派与供给学派,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并且以增加流通领域的流量(供给流量或需求流量)作为其政策手段,因而都是治标不治本。习近平原创性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根本出发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和方向。为此通过“三去一降一补”,长长板、补短板,进行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提升城乡产业结构,建立城乡产品流通互补关系,由此使我国的供给侧结构发生从低质量向高质量的历史性变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面临国际经济体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作出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十三届政协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的讲话)这使我国经济能够应对风云激荡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同时在提高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更高水平上的对外开放,其总体目标是与世界人民一起,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观层次的经济政策内容十分丰富,也已形成不断创新发展的体系,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战略性政策、城乡建设政策、开放性特区政策。在全国一盘棋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布局下,我国广泛地推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经济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经济政策。而在城乡发展战略与政策上,则有农村城市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等。在对外开放特区上,我国不仅推出了以深圳和上海浦东为代表的对外开放特区战略,而且新近又推出了以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与政策。这些中观层次的战略与政策,正在迅速刷新我国的经济版图,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微观层次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对于各种行业、各类企业、农村贫困地区的相关政策。例如对金融业、制造业、对外贸易等各种行业政策,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各种特殊政策。而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调动全国力量帮助老少边穷地区脱贫攻坚所实施的各项政策,推行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政策,并落到关键实处,解决了消灭贫困这个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奇迹。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是一个逻辑严谨、气势恢宏、脚踏实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它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开放性的多层次体系。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它不断发展与丰富,形成了内容最为丰富、思想最为深刻、实践最为管用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