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张振广
命题能力是历史教师的基本能力,亦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而读书是提高教师命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历史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下面笔者以自己阅读文学艺术类名著的经验为例,说明如何选取材料、命制试题。
读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夜叉国》后,笔者感触极深。文学艺术作品对历史教师素养的提升有较大帮助,教师在感受文化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更多的思考,这些思考往往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及命题能力。下面以笔者阅读的《聊斋志异之夜叉国》与《鲁滨逊漂流记》的思考为例加以说明。
《聊斋志异之夜叉国》讲述了交州一位姓徐的商人去海外做生意,在海上遭遇风暴被吹到了一座岛上。在岛上,这位商人遇到了夜叉,为了生存,徐某被迫与一个母夜叉生活。四年多的时间里,母夜叉生下两男一女。后来徐某领着其中一个儿子来到海岸边,登上船回到了交州。这个儿子在十八岁时就提升成了副将。之后徐某又想办法将其母亲和兄弟、妹妹带回了交州。最后,徐氏夫人为国参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诰命夫人。
《鲁宾逊漂流记》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商人在海上沉船后,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鲁滨逊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力,与各种困难作斗争。鲁滨逊在与食人族的斗争中,解救出一个野人,并取名叫“星期五”。28年之后,鲁滨逊才成功搭乘一艘商船,返回了自己的故土。最终,鲁滨逊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商人。
首先,根据这两部小说的内容,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应厘清这两部小说的共性:两位作者生活的时代基本相同,小说中的背景时代也大致相同;主人公都是商人出海后遇险;结局类似,即两者都经过努力成功脱逃。
然后,根据材料中的故事内容寻找二者的差异:中国商人遇险后委曲求全,娶了一个母夜叉,故事结局是封妻荫子的圆满结局;《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则是在荒岛上经过与自然界、与野人的斗争,最后获得胜利,回到伦敦并成为了成功的商人。两部小说的差异背后是两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众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有一个商人,常年漂洋过海做生意。有一次,他的船在海中行驶时,忽然被一阵狂风吹至深山密林中的夜叉国,不但遇到了母夜叉,还和母夜叉结婚生了几个孩子。夜叉国人居住山洞,牙齿像刀戟,眼睛好像灯笼,说话像鸟兽叫,还不会将肉弄熟了吃,而是吃狼、獐、鹿等动物的生肉。姓徐的商人没被他们杀或吃掉,是因为这个人被风吹来的时候带了一些熟食,让夜叉国人觉得很美味,而他因为有做熟食的手艺,因而也受到了夜叉国人的欢迎。商人最后把妻子和孩子带回故土,其妻子和孩子为国立下战功。
——摘编自蒲松龄(1640—1715年)《聊斋志异之夜叉国》
材料二一个英国的水手因沉船而流落到了无人的荒岛,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他开始想办法自救——做木筏、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竭力投入到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去。他靠自己的双手,凭着自己的智慧,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这个荒岛变成了“世外桃源”,还勇敢地救了一个土著人“星期五”,和他共同生活,最终离开了荒岛。
——摘编自[英]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鲁宾逊漂流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部小说内容的异同之处,简要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部小说史学价值的认识。(10 分)
【参考答案】(1)共同点:故事时代背景;主人公遭遇。不同点:中国商人遇险后委曲求全,自我牺牲,最终脱险;英国商人遇险后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最终成功离开荒岛。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主导;人们根深蒂固的中庸思想,中国故事的结局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圆满,封妻荫子的传统思维。英国资产阶级在新航路开辟之际崛起,并在人文主义的鼓舞下,为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奋力进取。(15 分)
(2)史料价值:《聊斋志异之夜叉国》反映了清朝早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继续发展下的海外贸易活动;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鲁宾逊漂流记》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之际,西方资产阶级为加强原始资本的积累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人物独立个性的展现。小说是艺术化的史料,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但不可以作为单独史料来研究历史。(10 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些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东西方小说艺术的魅力与差异,感受艺术作品展现的东西方社会缩影:东方小说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人传统的中庸思想;西方小说突出了人文主义复兴背景下,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拼搏进取精神。
关于东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可比较的内容很多,如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著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读书与做题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以笔者阅读的著作并结合相关试题来举例说明。
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早期主要创作喜剧和历史剧,自1608年以后,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创作的爱情悲剧作品。主要内容是出生在两个对立家族中的男、女主角,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性的相识相恋,诸多的打击和考验都没能动摇他们的感情,但最后却因为误会双双殉情。最终双方家族摒弃仇恨,讴歌了人类伟大的爱情,表现了世俗的残酷。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汤显祖(1550—1616年),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主要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被合称为“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描绘了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之后杜丽娘一病不起,病逝在花园的梅树下。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路过此处,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位剧作家,都创作了伟大的戏曲作品。作品共性之处在于两者都蕴含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都受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经济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都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思想。同时,两者的也存在差异,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悲剧为主,蕴含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近代化。汤显祖的作品是明朝商品经济下人们思想活跃的反映,但作品主要是供社会上层欣赏的雅剧,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思想观念的反映,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有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伊丽莎白女王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当时莎士比亚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材料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二,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1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9 分)
【参考答案】(1)条件: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宽松的社会环境。(3 分)
同: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2 分);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2 分)
不同:基本思想不同: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受人文精神的影响;(3 分)
题材范围不同:汤显祖的作品是士大夫文化,影响有限,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影响各阶层;(3 分)
受众群体: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目的是取悦统治阶级;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使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3 分)
(2)原因:莎士比亚作品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用语通俗等特点,便于传播;作品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17世纪以后因殖民扩张,使英语覆盖的地域剧增,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力随之扩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逐渐增多。(答出一点得2 分,答全得9 分)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反映,文明具有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与英国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有关,与英国的政治制度发展有关;汤显祖的作品是明朝后期中国君主专制僵化的产物,其内核仍然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的传统中国人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