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路径思考——以湖北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例

2021-12-28 13:57赵仁君刘翠君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湖北省

赵仁君 刘翠君 罗 倩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 恩施445000)

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如何做好“有效衔接”这篇文章,湖北省抓住中药材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在贫困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高效模式,并对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凝练出可复制的路径供决策部门参考。

1 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资源丰富,优势明显

据全国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湖北省有中药资源种类3970种,居全国第5位,产量居全国第6位,其中国家珍稀、保护的中药材有42种,大宗道地药材40多种,享有“植物王国”和“华中药库”的美誉。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19年全省中药材产业面积在475万亩以上,形成了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区、幕阜山、神龙架和江汉平原等6大中药材产区。经营的中药材品种多达680种,约为全国的57%;平均年收购量约2.1万t,成为我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道地药材优质品种较多,有35个中药材品种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厚朴、黄连、大黄、玄参、独活、木瓜、荆半夏、苍术、菊花、续断、蕲艾等。

1.2 研发基础雄厚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开展中药材学科研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多,科研平台及药企在全国排位靠前,研发能力较强。拥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华农大药用植物研究所,恩施、十堰、黄冈等地市农科院在内的多家科研单位从事中药材全产业链技术研究。拥有药用植物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武陵山)、国家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国家级中药材研发服务平台、湖北省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华中药用植物园等省级中药材科研平台。根据《2020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 50》,3家湖北药企入围,其中湖北济川药业股分有限公司排名第10位,湖北惠海希康制药有限公司排名第31位,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排名第43位。

1.3 发展思路明晰可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将中药材产业列为产业扶贫类别之一进行推动。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等单位对该规划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完善,联合印发《湖北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年)》,其中针对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四大特困山区提出了重点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随后又相继出台了《湖北省中医药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设立了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开展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围绕全产业链协调联动发展,争取用3~5年时间,建成具有湖北特色、全国一流的“1+10”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和道地药材和品牌。各市、州、县也成立了中药局、药材办、生物医药办等机构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

1.4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5年,湖北省坚持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特困山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2000年以来,湖北开展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全省单品种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中药材品种有9个(厚朴、杜仲、黄柏、黄连、木瓜、五倍子、银杏、黄姜、麦冬),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种有12个(黄连、板党、紫油厚朴、白术、山药、独活、窑归、茯苓、福白菊、麦冬、蕲艾、山药),通过国家GAP认证的有5个(玄参、福白菊、黄连、苍术、茯苓),恩施、黄冈、十堰、武汉庙山等地建立了7大中药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覆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饮片炮制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商品流通、中药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形成结构相对完善的中药产业链,成为继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 科技助推特困山区乡村振兴的模式

2.1 科技创新助推贫困山区中药材产业培育

2.1.1 品种创新型模式带动产业规模发展 2003年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培育的“双河紫油厚朴”通过品种审定,研发了配套标准化种植与产地加工技术,还开发出厚朴林下套种草本药材、蔬菜、笋叶等多种林下经济种植模式,自2014年起连续多年被作为湖北省主推技术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进行推广,共建成厚朴苗木繁育基地0.3万亩,年提供优质种苗2500多万株;建成示范基地80多个,其中万亩示范片5个、10万亩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累计应用面积130多万亩;就地转移农民就业25.5万人,助力2.41万人顺利脱贫;累计增加产值51亿元,厚朴药材产量占川朴市场总量的70%以上。

2.1.2 质量创新型模式推动产业优质发展 为推动湖北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围绕湖北优势中药材和中成药品种开展中药质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了基于湖北中药优势品种的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中药制剂大品种及药材饮片的质量标准制订提升及生产标准化、智能化等,率先针对中药大品种黄芪、当归、党参、山药、天麻、茯苓、菊花等药材开展生态规模化种植及饮片产地一体化生产加工新模式,并应用自主研发的生产ERP系统和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结合现有的产销对接营销网络和一站式仓储物流配送体系,构建了覆盖中药饮片全产业链条的多层次、全方位质量控制体系,降低了药企的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1.3 技术创新型模式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为解决特困山区苍术、玄参、厚朴、茯苓、菊花、苍术等药材的育种、种植加工、储存、养护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多项关键共性难题,2018年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所完成的“苍术等6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构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技术创新,药材单产得到大幅度提高,药材质量稳中有升;建成茯苓、厚朴、半夏、玄参、苍术和菊花试验基地,半夏人工种茎繁育和玄参组培快繁2条中试线,促进了6种药材规范化技术的系统整体提升。开展了益智温胆颗粒、玄参利咽片和夏苓安神颗粒等5种新产品研发,成功推出了茯苓御面、甘菊清茶等新产品。

2.2 成果转化助推贫困山区中药材产业壮大

2.2.1 企业带动型 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所与建始县今大马铃薯种薯繁殖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以独活种植技术为主的使用协议,与恩施九州通中药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巴东独活套作的种植方法”专利转让协议,与五峰天翊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签订成果“独活种子种苗标准化繁育技术研究”、发明专利“一种独活种子的催芽方法”实施协议,通过成果转化,这3家公司(合作社)带动农户累计发展独活10900亩,总产值7252万元,节本增效800万元,间接带动125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2.2 技术服务型 竹节参是我国武陵山高山片区重要的名贵珍稀中药材品种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高山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恩施州将竹节参作为16种重点道地药材纳入《恩施州生物医药产业规划(2018-2030)》。近2年,恩施州扶贫办先后投入竹节参产业扶贫资金1341万元,重点扶持竹节参基地。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运用自主选育的新品种鄂竹节参1号,在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建始县、鹤峰县等地建立竹节参育苗基地,通过为贫困户发放种苗并长期开展竹节参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施肥增效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与指导,采取以短养长、以菜养药、林药套作、长短结合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有计划地发展竹节参。目前恩施州发展竹节参总面积3000多亩,丰产年间可实现每亩销售收入在2万元以上。

2.2.3 政府引导型 五峰县为带领全县脱贫摘帽,县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整合行政、企业、行业、科研等力量,举全县之力创建“全国区域性现代中药农业示范基地”。现已组建了“全国五倍子高效培育与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并形成了5种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和“林药蜂”生态循环发展模式。2019年全县中药材总面积已达34.8万亩,全县中药材农业产值达6.3亿元,占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27%,全县中药材综合产值达9亿元,占全县GDP的9.35%。2020年全县6395个贫困户发展中药材1.9万亩,同比增长21.85%。

2.3 示范推广助推贫困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

2.3.1 校企合作,为中药材产业增动力 湖北省37个贫困县(市、区)均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当地精准脱贫的中药产业之一,因此中药材示范推广是全省中药材产业扶贫的重要保障。2020年,湖北医药学院与湖北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企业节约研发、生产等各类成本近20%,销售额累计17177万元,最大利润增幅173.91%,同时,张勇洪博士团队与该公司签订2项校企技术开发合同,合计金额150万元,辐射带动房县53个村、6000余农户从事虎杖种植,人均年增收3000~5000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2 科农联合,为中药材产业添活力 在海拔近2000 m的恩施市太山庙村,鸡爪黄连是这里的主导品种,其黄连以小檗碱含量达13.7%而位居全国榜首,在2011年前,这里的种植主要靠天收和药农的传统经验,产量低且商品性状不优,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所专家团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当地推广黄连精细育苗、优质高效栽培、产地加工、绿色防控、生态种植等技术,解决了黄连生产问题。2019年太山庙居委会黄连面积达到7000亩,且每年新发展300多亩,生产黄连近300 t,销售产值3500万元,成为恩施市新塘乡最早整村脱贫出列的村庄。

2.3.3 多方融合,为中药材产业挖潜力 蕲艾是湖北的名优产品,2015年,蕲春县立足资源禀赋,提出把发展艾草产业作为全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三位一体”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种植蕲艾,推动蕲艾产业发展,村农户种艾由村专业合作社包收购,大大调动了农户种艾的积极性,蕲艾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精品超市、养生体验馆等琳琅满目,已开发产品20个系列、800多个品种,拥有“准”“械”“消”“妆”字号27个。2019年全县已发展蕲艾种植面积18万亩,有相关企业2000多家,带动全产业链10万人就业,产值达50亿元,已实现49971户、164294人脱贫,13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8.80%下降到如今的0.11%;英山县政府将茯苓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骨干项目,围绕茯苓产业做强做大,计划3年时间区域内农户平均种植2亩以上,总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值达到5亿元。茯苓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包括菌种生产厂家6家、产地加工企业8家、龙头企业2家,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近万农户从事茯苓相关产业。

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 缺规划,无序发展

一是盲目引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价值高的珍稀濒危药材被盲目引种,不遵从药材道地性规律,导致药材虽然产量高,但品质低,甚至出现变异。如引种三七、玛卡、人参、甘草等。二是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如茯苓每年需求量是3万t左右,而种植主产区每年的产量就超过4万t,加上非主产区产量超过5万t,其供给侧结构失衡问题特别突出。因信息不对称,药农盲目跟风,形成了供不应求价格高、供过于求价格低的恶性循环。

3.2 缺技术,影响品质

一是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技术、道地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资源评估与保护、新药研制和产业创新、医药产业新业态发展等都是产业创新发展的软肋,没形成高效的全产业链。二是企业或药农对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生产、加工等全过程都比较随意。三是部分牵头企业履行技术跟踪服务难以到位,不符合规划种植要求,缺合理种植、规范加工和质量评估及控制体系。

3.3 缺品牌,产业不强

湖北省拥有一批以黄连、艾草、厚朴、菊花、半夏、北柴胡、党参等为主的荆楚道地药材,但现阶段对其传统文化和历史品牌的培育与发掘不够,缺乏响当当的大品牌,没有在全国形成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荆楚中药品牌,中药材产业链是短板,在“有中生优”上没思路更没出路,自家品质好的中药材充其量就只是全产业链的初始原料供应者,无法从中获取高利润、高回报;同时中医药与旅游、文化、体育、食品、电商、硒资源等没有融合或融合度不高,使本来颇具特色的可融合发展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3.4 缺人才,服务不到位

现阶段服务于基层的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许多种植户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等管理技术要点,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不高、效益差。同时加工环节中人才、技术均缺乏,加工环节不规范,小作坊式加工和分布于重要种植地的小加工坊较多,监管难度较大,导致药材质量不好,影响市场。

3.5 行业主管职责不明晰

中药材原材料是农副产品,加工成饮片是药材,制成中成药是药品。基地建设由农业农村局监管,加工生产、仓储物流上由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管,药品经营和使用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科技创新由科学技术局监管。但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难实施,特别是产地加工的监管属于模糊地带与监管盲区。

4 路径建议

坚持科学谋划、系统思维,打好有效衔接“组合拳”,既要“守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要“上层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科技在兴产业、助脱贫、育主体、促振兴的全方位、全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下足“锈花功夫”做好传统产业“有中生优”和新兴产业“无中生有”两篇文章。

4.1 高起点规划,强化区域布局

一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各级政府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初衷,高起点制订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品种区划,做好宏观顶层设计;行业部门按照《规划》《区划》引导中药材生产向道地药材主产区聚集;湖北省重点品种突出,主管部门应组织产经和规划团队进行中药材产地环境和质量评价,并以道地药材的主要产区为点,划分并明确道地产区,打造道地产区品牌。二是结合湖北省道地药材区划,建成优势大宗中药材品种产业带。湖北省中药材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和江汉平原、神龙架林区等六大产区。地方政府要整合有关管理部门、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力量,联合开展区域内大宗优势品种合理发展探讨,打造六大产区优势品种产业带。三是依托优势品种产业带,进行中药材基地有序、适度、标准化建设。结合传统产区的打造和振兴,采用院(所)县共建、校企共建、企企共建等模式指导地方有序、适度的发展中药材产业。

4.2 高质量发展,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汇集全省研发机构的创新力量,支持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对蕲艾、黄连、菊花、厚朴、独活、苍术、木瓜等湖北省贫困山区道地药材的生产体系、质量体系、加工体系等全产业链进行优化和提升。二是组织研发团队选定优势中药材品种,持续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为中药材优质、安全、稳定、可控发展打好坚实基础。针对良种繁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产地初加工等关键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攻关,破解关键共性难题。三是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科技创新的业务知识,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有关政策措施,做到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对接一盘棋、一体化推进,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4.3 高标准建设,强化示范推广

一是各产区围绕当地的道地药材,逐步筛选出更为优质、安全、稳定、可控的道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保障源头质量,实现高产、优质。二是做好规范化种植、病虫草害防控、产地加工技术的试验示范,实现技术创新与试验示范相结合,保证成果转移转化落实落地。三是重点支持湖北省特困山区道地药材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建立中药材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绿色化的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真正让更多参与其中的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4.4 提升人才素质,强化技术服务能力

一是培养中药材基层农技专家。由中医药、农业管理部门联合中医药、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农技推广部门中药材基层专家的培养,打通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培养中药材专业村村两委技术明白人和技术经纪人。结合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活动,开设中药材专业课程,为全省中药材专业村培养带头人。三是培养中药材合作社、大户技术骨干。结合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传授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经营等系统知识,提高中药材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4.5 整合统筹机构,强化协调组织能力

一是地方政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农业、科技、卫健、质监、林业等部门的力量,明确牵头单位,统一管理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减少部门间推诿塞责。二是抽调懂中医、懂中药的技术、管理领导、专家组成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代表政府部门协调管理整个产业链,通过管理职责的整合,有效推动科技服务力量的整合。三是支持相关管理部门、经营主体、科研院所、大中院校、金融组建政、产、企、研、学、金等联盟,合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湖北省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