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吴仕宇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是广东省恢复地方自主命题以来的第一套试卷,试卷总体上彰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通过丰富的学术情境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与空间演变的规律,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将“四层四翼”融会贯通,对广东省新高考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通过梳理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浅谈对今后广东省高考备考,尤其是在一轮复习备考的启示和建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备受关注的高考试题肩负着厚植家国情怀的崇高使命,凸显建党一百周年的主题。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重点讲述中国故事,再现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真实情境。
选择题3,4题以“本土著名科技公司的无人机产品享誉全球”为切入,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工业区位因素。2020年,百年未遇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各行各业受到严重冲击,国际物流、商贸曾一度中断。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并未停滞,国家以极强的韧性和活力展现了大国担当。试题以“我国无人机品牌2020年产品畅销全球”为情境,将我国企业拓展海外的蓝图置入微观的设问角度中。在高考备考试题、模拟试题命制中,前几年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绝大多数试卷都有“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的试题,考点从工、农业区位、地域联系到产业分工合作等。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大多数海外实体建设项目的进程受到影响,模拟题命题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也有所减少。今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试题以“2020年我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为情境,引导教师在模拟题命题及一线教学备考中仍然要坚持反映国家发展基调,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国给出的答案。
在一轮复习的环节中,尤其是在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情境的素材来源,呈现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积极“走出去”承接海外工程的案例,引导学生整合产业区位理论、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产业转移与区际合作等知识结构,增强迁移运用能力。
选择题5~7题以我国三大棉花产区贡献率的变化为情境,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棉花产业的空间格局变化,突出“新疆棉”区的关键地位,不仅是对农业区位的考查更是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关注。今年3月,“新疆棉”事件持续发酵,激发社会舆论的爱国之情。地理试题的命制不追捧热点,但也不回避热点,试题虽然不直接将“新疆棉”事件写入材料,但会以此为背景,通过相关的具有地理性的素材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在一线教学备考中,应多关注社会热点,通过课例、试题等形式及时响应社会热点,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地理事象时的思维品质。例如,在一轮复习期间,教师通过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地理新闻课,整合时事热点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解读新闻现象,并配套相关试题进行练习。再如,不定期举办时事新闻热点讨论会,讨论近期国内外大事,并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试题互相分享练习。通过不定期的地理新闻类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也能提高学生在临场时应对新闻情境试题的熟悉感,从而提升正确率。
选择题10,11题以“我国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5号B火箭发射”为切口,将我国科技工作的成果跃然纸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科学发展前沿,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的轨迹将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重大进步。深空探测、深海潜水、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环境问题。
在一线教学备考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成就,还能够发挥新高考选科走班的优势,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思维解读科技发展成就。例如,火箭发射可以将地理学科和物理学科的知识结合,人工智能可以联系数学、物理学、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与生物学科紧密相连。在一轮复习期间,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可能恰好也在近似的时间段复习相关知识,因此,通过跨学科分析,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前沿科技的理解,还能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互惠共通。
学术情境又称为科学探索情境,有两个不同层面的设计方向:其一是以地理学科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其二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呈现的真实情境。与生活实践情境不同,学术情境更加遵循地理学科基本规律与原理、科学的思维范式与方法,通过符合学科内在逻辑的情境——设问,引导学生调动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完成综合性、开放性任务,更能甄别高阶思维品质。
选择题1,2题以“我国高铁—民航竞争网络空间的演变”为情境,通过交通要素关联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属人文地理学的经典研究范畴,本题组通过时空耦合增强了选材的地理性。交通运输是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交通地理学的试题多为生活情境或者生产情境,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区位条件、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本题以学术情境的形式呈现我国高铁—民航竞争空间网络,命题素材来自学术期刊《地理科学》中的文献《中国高铁—民航竞争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及影响因素》,与传统的交通地理题相比,对获取解读学术模型图的要求更高,要求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今后的一线复习备考中,教师可参阅主流学术期刊的文献,整理与高中地理教学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一方面通过专题课的形式集中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另一方面有机融入平时的一轮复习当中,在一轮常规复习中增加学术情境阅读、学术情境试题对比等环节,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学术图表信息的能力。教师在筛选学术期刊文献用于教学和模拟题命题要求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素材应和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有较强的联系,即具备一定的“地理性”,如素材具备时空、过程、关联等元素。其次,要能转化为高中阶段通俗易懂的表达,不能有太多的新名词、新概念影响材料的使用。再者,素材应反映时代主流发展方向,反映学科本质的思想。
综合题第17题关注罗斯海的海冰运动及演化,考查洋流、水循环、气候变化等核心知识。高考以及模拟考试对两极地区的考查较少,尤其是很少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两极地区。极地冰冻圈研究是地理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罗斯海因环境敏感、生物丰富而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因此本题给一线教学备考提供一个导向,即要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也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选材。本题命题素材来自《第四纪研究》的期刊文献《南极罗斯海扇区晚更新世以来冰筏碎屑记录反映的冰川动力学史》。
在复习备考中,全程通过学术文献增强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可以采取播放纪录片、征订主流地理科普杂志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具体各科领域的专家开展讲座交流,或者组织参观所在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教师在这些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前沿热点与所学地理知识相结合,切忌割裂两者的关系。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是不同地理要素在特定时空尺度下耦合的结果。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反演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构成传统地理与现代地理的分界。本套试题突出地理过程的考查,以地理过程为载体融会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下面详述选择题8,9题的地理过程,简述选择题15,16题、综合题第18题的地理过程,并浅析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备考启示。
选择题8,9题以“我国某内陆咸水湖岸线发育系数”为素材创设学术情境,用湖泊几何形态的变化映射人地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内过度放牧、筑坝截水,湖泊水位下降,部分水下地貌体出露,加上裸露的滩涂提供沙源促进复杂的沙坝发育,导致岸线发展指数上升。近年来,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变及人民对绿水青山的守护,岸线发育指数实现了在水位回升的前提基础上的近一步上升,丰富了湖岸生存环境,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本题并未交代该湖泊的具体名称及位置,仅粗略交代“我国某内陆咸水湖”,弱化对区域定位的考查,同时避免考生已有碎片化区域知识对解题的干扰。虽然并未告知湖泊名称,但本题聚焦区域表现考查地理过程,展现出该内陆湖湖岸形态分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材料“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生动形象描绘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某内流湖水位及岸线形态的变迁。试题命制中,无效的区域信息为冗余材料。在能够客观反映出区域背景的基础上,适度弱化区域信息,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6~8题“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虽然未交代流域名称,但全面刻画出全流域及盐湖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又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36题“某52°N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虽然未交代葡萄园具体位置,但通过顺坡垄及纬度信息已经能够反演区域的光照及降水特征。
岸线发育系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与岸线长度正相关,与湖泊面积负相关,能将湖泊的外源营养物的输入和湖泊岸线的长度联系起来。此题中,该内陆咸水湖水位和岸线发育系数(SDI)变化大致可以分为1973—2004年以及2004—2017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位波动下降,岸线发育系数(SDI)波动上升。水位下降必然导致湖泊面积减小,如果湖岸线是均匀后退,岸线总的长度也会减小。因此,岸线发育系数(SDI)上升说明岸线形态变得更加曲折、复杂,其影响超出了岸线后退导致的长度减小。结合文字材料分析,湖泊面积的缩小为湖岸沙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源和场地,可以推测湖岸出现沙坝、沙堤等地貌,深入湖中的沙质堆积体使得湖岸线变得支离破碎。此外,被淹没的水下地貌体由于水位下降出露地表,也可增加岸线的长度。第二阶段,水位持续上升,岸线发育系数(SDI)波动变化,尤其是后半期(2010年之后)呈明显上升趋势。水位上升会导致湖泊面积变大,岸线发育系数(SDI)上升意味着湖岸线长度的增加带来的影响超过了湖泊面积增大带来的影响。岸线更长、更加复杂,会带来更加多样化的生存环境,支持更高的生产力。两个阶段岸线发育系数(SDI)都呈上升趋势,一个是在水位下降的背景下,一个是在水位回升的背景下,因此其内在机理不同,带来的影响各异。本题综合了地貌、水循环、人类活动等多维度要素,立足湖泊岸线空间变化,考查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题15,16题通过“长江中游边滩的萎缩”展现了水库建设改变下游河段冲淤平衡,引发对人类活动趋利避害的思考。材料给出长江中游边滩河段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当流量降低时,边滩的流速下降较快,深槽的流速下降较慢,且边滩的流速低于河床泥沙启动流速,搬运物质开始卸载,而深槽的流速仍然高于河床泥沙启动流速,继续保持侵蚀状态。三峡水库建成之后,由于大量泥沙沉积在库区,该河段泥沙供应减少,蚀淤平衡打破,因此边滩发生萎缩。本题组主要通过图表信息展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命题思路清晰,逻辑环环相扣,侧重考查在获取解读地理信息基础上的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在今后一线教学备考中,应多关注如何利用静态的图表信息分析动态的地理过程,从运动与平衡的视角看待地理变化。
综合题第18题以“‘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协同”为素材,创设了区域生产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下的区域协同发展过程。试题给出“嘉-昆-太”地区的区域图,通过不同年份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的对比反映出产业转移与扩散、区域协同分工的发展过程。“嘉-昆-太”地区地处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期,嘉定由于属于上海,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随着上海辐射带动作用的增强,在三地政府通力合作下,汽车产业整体向西偏移、扩散,在三地交界地带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度增加,集聚特征初显。传统地理过程类试题多考查自然地理过程,如山脉隆升、河流袭夺、生物迁徙等,本题关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引导人文地理的教学也应关注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区位条件是建立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区际联系的方向与强度也随之改变,在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教学备考中,建议围绕区域差异关注地理特征,立足空间关系原理关注地理联系,聚焦区域表现关注地理过程,运用动态观点和地理思想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演变。
在一轮复习备考中,对地理过程的教学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复习的深度与高阶思维培养的力度。在每个章节单元知识结构复习之后,尝试给出多元、动态、劣构的情境,如地貌演变过程、天气系统变化过程等,引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观察、思考变化中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并同步配套专注于地理过程的练习题。在一轮进入尾声,各章节复习任务完成后,应通过真实的地理过程着力培养跨单元整合方法,如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等,以此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在非选择题上取得较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