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现状及防范对策

2021-12-28 12:37郭春春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反诈个人信息诈骗

王 健,郭春春,张 凡

(1.苏州城市学院 保卫部,江苏 苏州 215000;2.苏州大学保卫部,江苏 苏州 215000;3.昆山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江苏 昆山 215300)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移动通信设备、社交软件、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向社会公众发布虚假信息或者设置骗局,主要通过远程控制,非接触性的诱使被害人交付财物的犯罪行为。2016 年8 月19 日,家住山东临沂的高考生徐某某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 900 元,徐某伤心欲绝,导致心脏骤停死亡。数日后,家住广东省揭阳市“准大学生”蔡某某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被骗上大学的费用9 800 元,蔡某某愧疚不已,觉得无颜面对家人跳海自尽。短短数日两条鲜活的生命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20 年以来,公安部与有关部门全力推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全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 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 万名,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 720余亿元,劝阻870 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 870 余亿元,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1]。2021 年6 月22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正式对外公布,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李睿懿介绍,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仍居高位,在一些大中城市,此类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2]。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令人担忧的是,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 年)》显示,2020 年“00 后”群体受骗用户数量占受骗总人数的4.3%,充分说明高校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高校学生由于其身份和认知水平的特殊性,对网络依赖程度高但防范意识较差,容易被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盯上,这不仅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成为危害校园安全稳定的巨大隐患。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现状分析

(一)案件高发不断

从全国范围来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刑事警情在总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不断增大,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支付技术的更新迭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增长迅猛,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从高校范围来看,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校园报警数量中占比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笔者对Z 大学保卫处近3 年接报案件进行了统计,2018 年Z 大学共接报案件135 起,其中电信网络诈骗案16 起,占比11.9%;2019 年接报案件146 起,其中电信网络诈骗案14 起,占比9.6%;2020 年接报案件100 起,其中电信网络诈骗案21起,占比21%。不难发现,Z 大学近3 年接报案件整体数量在下降,校园治安环境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却还在增加,所占比例也在大幅提升,高校校园中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愈发猖獗。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为不完全统计,相当一部分受骗学生因维权意识薄弱或其他原因并未报案,所以实际上在高校范围内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远高于笔者统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屡禁不止,发案率仍在不断上升,严重危害学生的财产安全和校园稳定。

(二)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5G 时代的到来,新的诈骗手法应运而生并不断演变升级。根据国家反诈中心发布的《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手册》,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大致可分为10 类:网络贷款、网络兼职刷单、“杀猪盘”、购物退款、冒充熟人、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注销不良记录、买卖虚拟物品。其中,刷单返利、网络贷款、“杀猪盘”、购物退款这四类高发网络诈骗案件占70%以上。对于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笔者重点分析了公安机关通报的Z 大学2020 年发生的诈骗案件。2020 年Z 大学电信网络诈骗被骗金额高达250 余万元,涉及的诈骗类型种类繁多,按案件数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注销不良记录(案件数量占比17.13%,案件金额占比34.22%)、购物退款(案件数量占比15.47%,案件金额占比12.78%)、买卖虚拟物品(案件数量占比14.92%,案件金额占比5.48%)、网络兼职刷单(案件数量占比12.15%,案件金额占比7.46%)、假冒熟人(案件数量占比11.60%,案件金额占比2.10%)、网络购物(案件数量占比9.94%,案件金额占比1.75%)、裸聊敲诈(案件数量占比6.08%,案件金额占比2.78%)、虚假购物(案件数量占比5.52%,案件金额占比1.28%)、冒充公检法(案件数量占比3.31%,案件金额占比4.20%)、网络贷款(案件数量占比1.66%,案件金额占比3.05%)、虚假投资理财(案件数量占比1.10%,案件金额占比22.97%)、杀猪盘(案件数量占比1.09%,案件金额占比1.94%)。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成因分析

(一)学生辨别能力低,防范意识不强

根据2020 年Z 大学不同诈骗案件类型数量占比,我们可以对学生受骗原因作简单探讨。首先,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是信息时代最活跃的群体,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他们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目标。而且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校大学生生活环境单纯、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其次,大学生心理防线较低,不懂得保护个人信息,在网络交友中容易相信他人,将自己的电话、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泄露给别人。此外,一些大学生有贪小便宜的心态,容易抵挡不住诱惑,常常因为好奇心和一时的贪念而被骗[3]。因此,在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中,不谙世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很容易掉入骗子设计的陷阱中。总之,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都是利用受骗人心理弱点来诈骗,大学生需要做的只有不轻信、不透露、多核实,才能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二)保护机制不健全,反诈工作力度不够

自电信网络诈骗出现以来,这种犯罪方式一直都是社会毒瘤,有智能化、非接触式的特点。社会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不够,只是每年定期对此进行宣传,导致人们对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不强,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识别能力不足。部分电信网络诈骗团伙与非法网络贷款平台联合对部分过度超前消费的高校学生进行诈骗,给这些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当大学生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就必然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因此学校方面就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最重视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术成果等,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近年来频发的电信诈骗,一些高校还没有足够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未能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也有一些高校虽然对电信诈骗进行了一些宣传教育,但宣传力度不够,仅仅是开展一两次讲座,内容枯燥老套,学生参与度不高,宣传的效果也可想而知[4]。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在学生信息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漏洞,导致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软件系统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但有些学校网站系统落后陈旧,很容易造成学生信息的泄露。而且,学校内部传送学生信息资料时也大多采用QQ 或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一旦QQ、微信等账号被盗,学生的个人信息也随之泄露,进而被不法分子掌握利用。

三、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学生反诈能力

高校应该采取“意识为先、预防在前”的策略,实现宣传教育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上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B 站等融媒体平台,利用文字、图片、海报、短视频、直播、沉浸式传播等宣传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比如,由辅导员在班级群中定期推送身边的网络诈骗案例通报,让学生了解目前常见的诈骗手段,提升反诈意识。线下可以通过组建一支宣讲团队、上好一堂反诈课程、创新一种情景反诈、创作一组文创产品,不断强化和巩固学生反诈意识。例如,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反诈宣传日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反诈小游戏,赢取反诈骗文创鼠标垫、钥匙扣等学生日常使用的物品,这些物品使用频率高、时间长,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通过长期、定期的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宣传教育,最终实现“大水漫灌、分区浇灌、精准滴灌”多种宣传方式同步部署、深入推进,切实提高学生的防诈骗意识和能力,筑牢安全防范防火墙。

(二)加强安全管理,保护学生个人信息

目前,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电信诈骗的精准定位,这背后反映的是网络信息时代中个人隐私泄露严重的问题。诈骗犯可能通过黑客手段或者购买手段从网络数据库中获取精确的个人信息,高校电信诈骗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个人信息泄露。因此,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个人信息安全是指公民身份、财产等个人信息的安全状况。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个人信息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与各种恶意程序、钓鱼网站、黑客攻击等网络攻击大幅增长相伴的是大量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目前,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主要有主动泄露和被动泄露两种。其中主动泄露主要包括各类单据泄露个人信息、使用社交工具透露个人隐私、网购平台泄露信息、有奖活动泄露信息、海投简历泄露信息、打印资料泄露信息。而被动泄露主要有数据库泄露、网站漏洞泄露、病毒感染泄露等,其中危害最大的当属数据库泄露。一方面,个人信息窃取者如果是有高级权限的数据库管理员,他们本身就有取得数据的权利,获取个人信息非常容易。另一方面,如果系统本身存在泄露风险,用户信息以明文传输的方式传到服务器上,这些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个人照片等隐私内容就会被泄露[5]。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安全管理,对于学生信息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信息安全不泄露。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学生信息数据库,升级校园网站或开发软件以保管传送学生数据,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严禁信息泄露,有效降低学生个人信息从校园内部流出的风险。此外,政府方面也要加强对通信、金融等相关行业的监管,依法采集并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明确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完善相应的问责机制。有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处罚非法获取、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阻断犯罪分子实施电信诈骗的信息来源。

(三)加强反诈监测和预警,运营商切实履行责任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通信运营商需要切实履行央企责任,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首先,在通信公司内部必须成立反电信网络诈骗部门,与公安部门共同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实行24 小时不间断监测,守好案前、案中、案后三道防线。其次,规范客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内部培训和警示教育,对所有存储客户信息的系统及客户信息产生、传输、存储、处理、消除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技术规范,对所有可能接触客户个人信息的内部工作人员等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并签署保密协议,提升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和红线意识,落实问责制,真正做到客户信息不外泄。最后,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建设互联网反诈平台,封堵诈骗电话及钓鱼网站。利用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分析模型,对用户进行细分归类,对可疑号码自动上报处置。2016 年国家工信部要求各运营商的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在2017 年6 月30 日前要达到100%,电话卡作为诈骗分子的作案工具必须严加管控。根据该政策各大运营商必须积极推进“断卡行动”,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等违法犯罪,斩断手机卡买卖链条,对疑似诈骗的号码要在第一时间加入黑名单。

(四)加强警校联动,筑牢防范诈骗的安全防线

电信诈骗犯罪具有团伙性、高智能性的特点,其花样不断翻新,手段不断升级,校园内的大学生对此往往防不胜防。因此,对于电信诈骗的新手段和新方法,仅仅学校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例如,可以引入“校园驻警”模式,升级原有警务室的职能与高校共建智慧校园警务平台,建设成为融合警务服务、校园安保和宣传阵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公安与高校的无缝对接。公安与高校通过“校园驻警”的紧密联动,依托校园宣传栏、电子屏、社交软件等平台定期发布最新反诈宣传案例和警情提示,由学生工作处和保卫处第一时间推送至学校各级反诈宣传微信群,快速形成宣传热点,使学生充分了解宣传案例中骗局的套路,形成一定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降低学生群体中同类案件发案率,切实增强高校学生对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主动防御能力。同时,对于被监测到的正在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由于有校园驻警模式的存在,公安机关可以立即与校园驻警取得联系,再由校园警官通知学校保卫处及学生所在学院,上门干预阻断诈骗过程,防患于未然。

四、结 语

从2016 年开始,我国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相继出台各项意见、规定,多方配合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更加隐蔽,防范难度加大。从高校,范围来看,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校园报警数量中占比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安全和稳定的重要隐患。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立法端和执法端双管齐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向这一沉疴痼疾发起了空前的新攻势。对于高校反诈工作,我们必须首先在反诈宣传上按照“意识为先、预防在前”的策略分块布局,利用各种高效手段将反诈观念深植学生脑海中,提高学生的防诈骗意识和能力,筑牢安全防范“防火墙”。其次,高校通过建立学生信息保护制度、升级技术手段堵住学生信息从学校泄露的源头,运营商制定员工行为规范、升级客户信息管理技术、制定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管理规定多维度开展客户信息保护,同时发挥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打造反诈监测预警平台,与公安机关携手守好案前、案中、案后三道防线。最后,高校要积极探索校园驻警模式,与警方共建智慧校园警务平台,深入推进警校联动,建设成为融合警务服务、校园安保和宣传阵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公安与高校的无缝对接,筑牢防范诈骗的安全防线,打造“无诈校园”。

猜你喜欢
反诈个人信息诈骗
特别提醒:收到这条诈骗短信,千万不要点!!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反诈”鸡蛋 为何上热搜
电信诈骗套路多 谨慎反诈防骗局
“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元”更具警示性
“反诈宣讲员被骗”更具警示性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