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连
(浑源县农业农村局,山西浑源 037400)
黄芪作为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十药八芪”的称号,不仅能当作中药,还能作为保健品的原料,我国民间也将黄芪做成药膳进行食补。作为优质正宗黄芪的传统生产地,曾经山西的黄芪产量占据了我国黄芪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在资源模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现在的山西省只是传统黄芪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其中的主要产区是浑源县。
浑源县生产的黄芪的质量在我国属于一流的水平,这与浑源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浑源县地处山区,黄芪的生长地域宽广,且有着适合黄芪生长的环境,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每天的日照时间充足,可以使得黄芪的营养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浑源县周边的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良,土地的pH值非常适合黄芪的生长,且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使得浑源县生产的黄芪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因此浑源县被称为黄芪之乡。
浑源县的土质为花岗、片麻岩母质风化而成的粗骨性沙壤土,这种土壤的土质松软,透气性优于其他土壤,而且具有较强的蓄水性能,这种土壤中包含以钾元素、硒元素为主的丰富的矿物质。此外,浑源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有着适合黄芪生长的环境,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每天的日照时间充足,可以使得黄芪的营养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因此,浑源县所产的黄芪条长且顺,每根的粗细均匀,质地坚实,且重量大具有优秀的粉性。
在我国,浑源县的蒙古黄芪被公认为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产品,是“正北芪”原产地和国家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浑源黄芪也成为我国黄芪产品的代名词,素有“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因此,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目前,在浑源县已经收到国内外数家大型制药厂在浑源县建设生产基地的请求。例如,山西省内的非医药行业的国新能源集团在浑源县成立泽青芪业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将浑源县传统规范种植黄芪的生产基地扩大至0.4万hm2以上;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在浑源县建设传统种植黄芪的生产基地333.33 hm2,并且为了扩大黄芪饮片的生产规模,在浑源县特地新建了口服中药饮片GMP生产线,为黄芪饮片提供了专业的产业基地。浑源黄芪的品牌优势不仅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中草药产业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山西浑源县种植黄芪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从清朝就开始种植黄芪。在长期种植黄芪的过程中,浑源县当地的种植户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例如种植前对黄芪种子进行处理的方法,种植时间的选择,与别的农作物一起种植保证黄芪既能遮阴养墒,又能防止雨水的冲刷又能阻止水土流失。此外,如何对黄芪进行采摘、加工都有其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巨大的财富以及优势,而这些优势也为浑源县黄芪的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黄芪的唯一出口国与生产地,在国际上有着独占性优势。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我国黄芪移栽种植技术得到突破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规模传播,这种移栽黄芪的技术显著减少了黄芪的生长年限,并且可以使用专门的农业机械进行机械化采挖,因此,黄芪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与之对应的则是,种植户利用传统种植方法生产黄芪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些传统种植的优质黄芪的种类,例如黑龙江地区的“宁古塔芪”和“卜奎芪”,内蒙古的“口芪”和“武川芪”,都已经消失了。这使得我国传统黄芪的产量急剧减少,浑源县保留的传统黄芪药材又几乎全部供应国外,因此国内市场上很少见到传统的黄芪。
浑源县虽然有着悠久的种植黄芪的历史,但是在当地并没有形成产业化、集中化种植的生产基地的模式,种植户大多分散种植,加之种植黄芪的地区杂草、灌木丛生,开发难度大且生产成本高,使得浑源县黄芪的产量常年维持在年产1 000 t左右。因此,浑源县黄芪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黄芪的产量过低,总体年产量达不到预期值。
黄芪产区主要以偏远山区为主,位置大多是交通难以到达的崎岖之地。浑源县当地的经济水平落后,居民人均收入较低,而且大多数农户为了子女上学、儿女的婚姻大事也都已经外迁或者正在准备外迁,年轻人也外出务工,使得当地许多村庄的劳动力不足,老年人没有能力种植黄芪,年轻人也只有在秋季黄芪收获的季节回来帮忙采摘黄芪,因此,当地的黄芪产业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另外,包括浑源县在内的其他传统黄芪种植的产区也都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大型的企业想要承包黄芪坡却承包不到,另一方面大多数的黄芪坡荒废但是农户却由于缺乏能力和动力不想去开发种植黄芪,同时也不愿意将自己手里的土地交给政府进行管理。因此,当地的黄芪产业依然处于落后状态。
随着浑源县传统种植的黄芪的产量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逐年减少,使得市场上传统黄芪的货源大量减少,许多商户由于浑源县产量少转而去寻找别的合作伙伴,使得浑源县的黄芪在市场上的占有量减少,导致市场萎缩。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等功效,在中医上属于典型的一药多效的药材,且同时有着补益和祛邪两种相反的功效,与人参相比,黄芪的药效更加的温和,几乎没有上火的问题存在,但是由于黄芪没有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技术报告以及适用人群的研究,因此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的政策法规的限定,黄芪只能用在保健品中。虽然我国民间有着食用黄芪、利用黄芪做药膳、药酒的历史,但是却被禁止用于食品生产中,这也就阻碍了黄芪类食品的生产上市,限制了黄芪的应用范围。
紧抓山西省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具有竞争力优势的黄芪产业,按照“科技支撑、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思路,优化品种结构,坚持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应用现代栽培模式、省力化栽培、机械化作业,扩大基地规模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以新型经营方式推进产后整理与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加强品牌建设和保护,全面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和产业效益。一是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完黄芪质量生产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管体系,严格管控黄芪生产、流通、仓储、销售等环节,实现全程可追溯,提高质量安全“公信力”。二是实施品牌提升建设,支持当地成功企业进行黄芪品牌经营管理,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经营机制,努力提升品牌黄芪规模和效益。三是重视品牌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品牌黄芪使用管理规则,并规范使用程序与其行为,做好黄芪品牌商标、域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商标和标识的违法活动。
强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随着黄芪产业发展的优化发展,对黄芪种植、生产、销售技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出现了现有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与产业发展不相符的矛盾,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当地的乡土人才,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壮大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高学历专业人才,填补当地黄芪产业产学研人才断层,增设职称岗位数量,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和高级人才、优秀人才的进驻,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不断使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青壮年劳力都进城务工,留守的老幼妇孺从事农业生产效益不理想,导致大片土地撂荒,因此,需要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黄芪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大户,探索金融扶持模式,提高黄芪产业生产规模和效益。
黄芪产业要想壮大发展,需要在传统种植方法中,打破固有思维,要敢于创新,积极推广由政府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有实力的企业带动由此来吸引黄芪种植农户积极参与的模式,由此形成浑源县黄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根据对浑源县黄芪产业的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相信随着我国黄芪产业化标准的不断完善,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以及种植的规模化不断扩大,浑源县的黄芪产业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而且可以为我国其他中草药的生产指引生产方向,为我国中草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