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锋
(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福建福州 350003)
作为自然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林地是支撑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林业生产所需的重要生产资料[1]。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开展林地分等定级工作并实现林地科学化管理成为必然,林地分等定级成果将成为建立完善林地管理体系、征用林地补偿及林地流转等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2]。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原国家林业部资源司组织开展中国森林立地类型研究,并于1991 年建立统一的各级类型单位,使立地类型具备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当前,林地分等定级工作即以《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我国森林立地评价相关成果为基础,确定评价区经营模式、基准树种、分等立地条件及权重;编制评分规则表,针对不同立地类型开展林地质量分析工作与适应性评价工作,评估林地自然质量;参照社会经济水平调查结果及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评定林地综合指数,助力我国林地分等工作和县级行政区林地定级工作顺利开展。
2003-2008 年,国家先后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林地按其性质划分为生态公益性林地和商品经营性林地2 类,并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对不同性质的林地采用不同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及政策措施。对于商品经营性林地,林农在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可自主决定林地的经营方向与模式,自主销售林地所生产木材;对于生态公益性林地,则需以不破坏林地生态功能为前提,依照法律规定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利用森林景观发展相关旅游业及开发林下种养业等。作为林地流转重点,商品经营性林地在流转之后不可改变用途。2003 年,原国家林业局发布《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对商品经营性林地作出进一步分类,指出其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及经济林。由于用材林占比较大,故仅以其分等定级技术体系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2.1.1 林地分等原则
结合用材林生产特点,综合、定量评定用材林质量,并对其质量划分等别,具体需遵循3 条原则。1)综合分析。对用材林进行分等,应建立在综合分析造成其等别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基础上。2)分层控制。对用材林进行分等,目的在于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具体分等工作需从国家、省、县3 个层面展开,其中:县级分等成果要在各县域范围内可比;由省级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汇总,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3)主导因素。进行用材林分等,还需突出主导因素影响力。重点考虑对土地质量及生产力水平具有重大影响的各类主导因素。
2.1.2 林地分等方法
衡量用材林质量优劣,需以林木材积作为主要指标。经验表明,林地立地质量好,则生于其上的树木高且材积生长快。如此看来,材积生长潜力与树木高度呈正相关。此外,树高受林分密度及人为因子的影响小,便于测定[3]。因而划分林地等通常以林分平均高作为重要指标,具体的分等技术工作步骤如下。1)划分群落类型。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故参照《长江中上游低质低效次生林的分类与评价研究》中提供的林分划分标准确定群落类型。2)选择标准地。将地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表土层厚度、坡向、坡位、坡度及海拔等作为固定因子,为每一群落类型选择相应林地作为其标准地[4]。标准地需满足成熟、林木较高、郁闭度达0.7 以上且覆盖全县级区域内因子分量分级组合类型等条件。3)聚类分析并划分等别。选择各个标准地内标准年龄林木平均高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其划分等别。等别个数需达3~6 个。4)整合数据,获取主导影响因子与判别函数。将聚类分析结果中的标准地数据与固定因子分量分级数据整合到一起,再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获取影响群落类型林分生长的主导因子与相应判别函数。5)编制林分生长过程表。各等别独立作为一个制表单元,编制林分生长过程表,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2.1.3 林地分等单元确定方法
1)划分群落类型区域。结合《长江中上游低质低效次生林的分类与评价研究》所提供的林分划分标准与县级区域内林分现实情况,划分群落类型区域。2)确定初步分等单元等别。先按县级区域内主导因子组合类型确定初步分等单元,继而利用等别判别函数确定每一初步分等单元等别。3)形成最终分等单元。将同一群落类型初步分等单元中级别一致且集中连片的各个单元各并成块,作为最终的分等单元。
2.2.1 林地定级原则
与林地分等一致,林地定级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遵循3 点原则。1)综合分析。对用材林进行定级,应建立在综合分析造成林地分等单元土地质量差异的各类因素的基础之上。2)主导因素。进行用材林定级,同样需要突出主导因素影响力,重点考虑对土地质量及生产力水平具有重大影响的各类主导因素。3)土地收益差异。在用材林定级过程中,必须注重反映社会经济水平差异、林地自然质量差异及土地利用水平差异等对林地生产力水平和土地收益水平所构成的影响[5]。
2.2.2 林地定级方法
林学质量和经济质量是决定林地级别的2 大关键因素。其中,前者是指林地立地质量和林地其他自然条件;而后者则主要是指林地地利条件和林地经营管理水平。具体林地定级步骤如下。1)构造林地定级指标体系。林地定级指标体系主要由林地自然条件指标、林地地利条件指标及林地社会经济指标3 部分构成。其中,林地自然条件指标主要包括群落结构、地表覆盖度及物种多样性;林地地利条件指标主要包括集材条件与运输距离;而林地经营管理水平则主要表现为林地经营水平、林地的人为干扰度及林地供应潜力。2)确定林地定级评价指标权重。整体来看,可使用层次分析法,另需采用Delphi法判断各矩阵元素取值[6]。3)划分等级并赋予分值。按照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范标准对定级评价指标量化标准中的6 个因子,即群落结构、地表覆盖度、物种多样性、集材条件、经营水平及人为干扰度等进行等级划分并赋予其相应分值;或按照末级标准将运输距离与供应潜力划分为3 个等级,确定其各自范围并对其赋予分值。
2.2.3 林地定级单元确定方法
1)形成林地新图块。参照林地自然条件指标确定初步定级单元;继而在道路及城镇中心形成缓冲区,并将其与自然条件指标因素分值图重叠;借助ArcGIS 叠置分析法形成林地新图块。2)确定级别及其分数界限。根据各图块大小为其选取代表性样点,计算定级评价分值并按照总分数轴确定级别、得出级别分数界限。3)形成最终定级单元。通过反馈比对,如发现图块内样点级别不一致,需检查初步定级单元内社会经济指标影响因子并修订图块单元,最终将级别一致且集中连片的单元合并成块,此即最终定级单元。
林地分等体系根据立地类型对林地进行质量分析与适应性评价,最终确定林地自然质量,并能反映出不同树种在不同立地上的生产潜力的不同。因此,应进行适地植树造林;林地定级体系则以社会经济水平调查结果及区域土地利用情况为参照来确定林地综合指数,若自然条件指标在整体体系中占据最大权重,则表示地表覆被植被对林分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具备经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