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实践与启示

2021-12-28 08:36
南方农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林田湖试点工作重庆市

陈 晓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重庆 401121)

长期以来,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这直接或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2]。针对这些生态退化区域,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继组织开展了生态防护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并取得积极成效。但这些工程往往只解决区域内某个单一生态要素存在的生态问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易造成局部效果好但整体生态功能难以提升的局面,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受到极大的阻碍[3-4]。自2016 年起,国家先后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到目前为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经在全国2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3 批试点[5]。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大山大水大城的自然资源本底,选择在生态价值突出、治理修复急迫的主城“两江四山”区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国家试点。2018 年10 月,重庆市成功获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国家级试点,山清、水秀、林美、田良、湖净和草绿的治理成效初步显现。基于此,总结了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主要做法、工作成效和启示,以期为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提供重庆经验。

1 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主要做法

1.1 以“一张图”统筹试点工程布局

试点工程以国家批准的实施方案为总框架,依据“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地貌格局和生态功能特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共同生命体”理念,按照“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思路,针对试点区山体破坏、植被退化、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水质恶化等系列强关联性生态问题,统筹布局包括山体修复、地灾防治、水环境治理、国土绿化提升、土地整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地下水监测等58 个系统工程的试点工程“一张图”,对试点区内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统筹开展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1.2 以“一盘棋”推动试点工程实施

试点工程从管理、资金、督促考核等全过程实行“一盘棋”推进。建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点工程充分整合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以及林业等部门专项资金,并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了国家资金引领、地方财政资金整合、社会资本参与的资金保障渠道。

1.3 以“一个平台”加强试点工程监测

试点工程涉及多部门,且项目点多、分布广,为实现项目管理的全方位、科学化和精细化,重庆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基于二、三维地图,整合已有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的信息化资源,探索搭建了集数据收集、分析、应用、预警、展示“五位一体”的项目智慧监管平台,对试点工程实行全过程管理。

1.4 以“一套制度”保障试点工程规范有序

试点工程建立“1+6”的制度体系,制定并印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资金和绩效管理暂行办法、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点项目巡查制度、统计月报和档案管理六项配套制度,基本形成了覆盖试点组织决策、项目监管、资金使用、巡查督促和考核评估等全流程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1.5 以“一批政策”释放试点工程改革红利

试点工程坚持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激励政策,激发了参与各方的内生动力。1)探索将废弃矿坑作为城市建设弃土有偿回收地,同时解决了建筑弃土处理难和废弃矿坑覆土难两个难题,还可将所得收入进一步用作矿山恢复治理资金,实现多重效益。2)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推进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复垦成林地后,形成生态地票实现价值,待树木成林达标后还可形成“林票”二次交易,进一步扩大地票功能效益。

2 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成效

2.1 “四山”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重庆市主城区缙云、中梁、铜锣、明月“四山”保护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规划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深度融合,清查拆除主城“四山”各类违法违规建筑约63.3 万平方米,复绿6.6 万平方米。聚焦集中连片历史遗留及关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恢复治理352.3 hm2。

2.2 江河湖库水质稳定达标

深入推进港口河道岸线治理及湖库整治工程,废弃船舶搬迁释放岸线3.7 km,完成生态护岸建设28.4 km;建设改造雨污管网184.62 km,实现城市集中式饮水达标率100%,采取河道整治及生物措施净化水体等措施,有效根除“黑臭水体”。

2.3 森林生态更加稳定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森林抚育,松材线虫、松墨天牛防治等工程,共计植树造林1.86 万公顷,完成病虫害防治6.87 万公顷,提前完成缙云黄芩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探索森林面积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森林生态发展稳定。

2.4 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3 253 hm2,修复污染土地31.2 hm2。渝北区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优化相结合,综合运用“村域小挂钩”、集体土地作价入股等用地政策,吸引社会投入5 000 余万元,实现农村集体及农民增收。

3 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启示

3.1 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是根本

试点区域处于长江、嘉陵江汇入三峡库区的咽喉部位,山地-江河生态系统特征典型,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人口密集,是影响长江母亲河、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闸口,最能诠释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试点工程秉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通盘考虑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统筹布局和实施一系列系统性工程,长江重庆段水生态、水环境有效改善,对保护长江母亲河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示范性。

3.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是保障

试点工程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和林业等多部门,如何做到各部门各行业协调一致,共同推进是试点成败的关键。重庆市始终坚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形成工作推进“一盘棋”,确保试点工程落地见效。

3.3 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是基础

试点工程涉及行业标准多,工程技术标准及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由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专业团队作为日常技术指导,同时邀请、中国环科院、国内高校、市级科研院所权威专家,共同组成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咨询专家库,不定期对试点工程基础性工作进行研讨,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3.4 突出政策创新是关键

试点工程涉及的项目多是高投入、短期内低收益的项目,重庆市在试点工作中创新思维,研究出台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地票拓展生态功能、森林面积横向交易以及“村域小挂钩”、集体土地作价入股等政策,全方位吸引社会各方资本投入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及植树造林,促进生态修复提速增效。

4 结语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立足重庆特色,重庆市通过以“一张图”统筹试点工程布局、以“一盘棋”推动试点工程实施、以“一个平台”加强试点工程监测、以“一套制度”保障试点工程规范有序、以“一批政策”释放试点工程改革红利等主要做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取得了“四山”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一系列积极成效,获得中央调研组高度评价。最后从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突出政策创新四个方面提出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的启示。

猜你喜欢
林田湖试点工作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丽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认真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精神让腐植酸在绿水青山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保驾护航
幼儿队前教育试点工作 扩大少先队组织覆盖面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