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福建鼠疫与应对措施研究

2021-12-28 07:09:53王忠科
兰台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龙岩鼠疫福建

王忠科 张 玲

一、福建鼠疫的蔓延

1.福建鼠疫传播起始。鼠疫的历史已经有了2000多年,在公元前512年鼠疫由埃及传到全罗马帝国,当时死亡的居民占到全数的1/4,我国在清朝嘉庆年间才发现这种疫病[1],《国内外医药界消息:福建:闽防止鼠疫计划:防疫专员杨永年拟定》[2]中写道:“鼠祸由来,查闽南沿海一带,自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爆发,不久即输进厦门。”由此可见,鼠疫入侵福建地区时间应为1894年。《防治福建鼠疫的感想》[3]一文印证了这一说法。该文记述,鼠疫在1883年的时候自云南传至北海埠,1894年传入广州,继而传入香港,后转而传入厦门、汕头、福州,然后进入泉州、漳州,从而进入福建省各县和闽江流域闽北、闽西、闽南内地邑郡,几乎传遍全省,于1934年6月20日至7月9日距龙岩城十里之铁石杨村发现鼠疫,后于1935年杨永年、兰雅度二人来到福建进行防疫工作。

2.福建鼠疫波及范围和死亡人数。由《福建省鼠疫流行史》中的统计数据可知,在近代福建鼠疫流行的68年中,共有57个县市、268个区镇、12118个街村发现感染病例,发病人数为825512人,死亡人数为712216人,这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据,1935年防疫机构建立时,闽东、闽南、闽北均有鼠疫发现,但以龙岩最为严重[4],同时福建省首个官方防疫机构也设立在龙岩,所以本文的应对措施主要以龙岩为主,同时在防疫机构成立后一年至1936年时,据资料显示“发生县份达十余县之多,据报告人数约有三四千人”[5]。

3.防疫机构的成立。对于防疫机构的成立,同样有所记载:“福建防疫机构以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央派杨永年、兰雅度二氏至闽防疫,成立龙岩防疫实验区防疫所,是为的矢,二十六年(1937)七月,中央成立福建全省防疫总所于泉州,二十八年(1939)改为全省防疫总处,均以杨永年氏为主管,二十九年(1940)五月合并为卫生处,改组为防疫专员处,三十年(1941)八月一日扩充为防疫大队。”[3]从中可看出,在1935年后,福建才真正拥有一个防疫机构。本文将以1935年中央开始真正重视疫情,设立防疫机构,并开展一系列防疫举措向读者介绍福建鼠疫与防止应对措施。

二、福建的卫生环境

1.房屋建设。在1936年由中央派往福建的杨永年所写的《鼠疫防治——龙岩鼠疫防治经过》[6]中提到,“各屋建筑方式,均系旧式,一家独居或数家合居……光线极不易射入”,“经济较裕者有玻璃天窗之设,但面积尚不及一尺,换气探光均感不便”,“加之家具纵横罗列,不加移动,食物无相当贮藏地位,凡此种种,不但使鼠疫易于在鼠类间流行不息,即跳蚤亦得活动机会”,“多数家庭均于庭院内饲养猪鸡鸭类,剩余食料,即杂陈户下,鼠类时时可以乘间窃食”。从光照、换气、食物贮藏、饲养家畜四个方面说明了当时福建的生活环境给鼠疫的蔓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后文中将介绍1937年福建全省防疫总所成立以后对住宅提出的规范意见。

2.群众卫生意识。除外部因素外,居民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同样重要,在《防救闽南鼠疫刍议》[7]一文中,“病者不设痰盂,随便唾之地上,毒菌与尘埃飞扬”“于鼠疫流行时,反于未暮,闭窗幽卧,人民世世居于此,亲族戚友,比比皆是,探病往来,不忌传染”等等,病者的痰液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随意唾之于地上,无异于使周围的人暴露在病菌之中。再者,因为当时民众对疫病的不认识再加上我国传统在亲友生病时上门探访,更加促使了疫病的传播,当时福建民众的卫生防疫意识浅薄,岂不是为病菌提供温床?而在1935年福建龙岩防疫实验区防疫所后,官方举办了一系列的防疫宣传活动将在后文中叙述。

三、福建鼠疫应对措施

1.预防措施。

(1)交通方面。交通一直以来都是疫病传播的重要途经,即使是在交通不算发达的民国时期,交通运输仍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据《中华医学杂志》[8]中“闽南惠安鼠疫猖獗”一文中写道:“厦门水上则由厦门海港检疫所负责检疫,该所已通告各轮船公司,定自五日起,凡惠安泉州东石海来厦之轮气船进口时,须先升挂检疫旗帜,停泊检,由该所派医师下轮检验。验毕时准靠岸上陆,如发现有染疫之人,即令原轮驶赴厦港登陆,然疫者送该所传染病院救治。”福建乃是沿海省份,水路运输尤为发达,对于陆上交通,同样有严密的检查措施,以预防疫病的传播,如《防治福建鼠疫的感想》[3]一文中写道:“路上检疫,除对公营客车开往他处时,由防疫人员与汽车船站和其他车厂会同有关各方。于警察检查旅客有无疫病患者混入。”又比如在杨永年所写《鼠疫防治——龙岩鼠疫防治经过》[6]一文中“由防疫组陈准绥靖主任公署,强迫检查龙汀、龙漳两路公路汽车之乘客,旋因检查人员不敷分配,乃由驻军第十师挑选士兵数名,予以相当训练,协同工作”,当中写到对于路口的检查防疫,挑选数名士兵进行协助,由此可以看出对交通防疫的重视程度。

(2)宣传方面。上文中说到民众对于卫生及防疫知识的了解甚少,以至于当时还有不少人信奉巫术,于是,在卫生防疫的宣传方面,也必须有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高生平的《科学生活:关于鼠疫》[9]一文中写道:“鼠疫之预防以扑减家鼠白鼠为主题,以上这一点关于鼠疫的平常知识,仅以供给一般无暇翻书,而欲知一点鼠疫常识的朋友们参考。”可见两点:一是当时民众的防疫经验确实浅薄;二是当时确实有一定宣传手段,辅助民众对于鼠疫的了解,又如同“置办防疫宣传品,与通衢广场树立特制之鼠类放大模型,并制各种卫生教育之幻灯活动影片,放映于公共娱乐场所,以示警惕,此外,如张贴标语图画、公共演讲,亦将次第举”[6]。可以看出,当时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小,但这也忽视了一个问题,在民国时期,福建大部分地区,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下,而大多数非书籍宣传活动又在县城中繁华、热闹的街道开展,这无异于使大多数的民众无法参与到这一宣传活动中。

(3)疫苗方面。众所周知,注射疫苗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鼠疫也同样受用。民国时期,我国医疗条件尚不完善,于是我国从国外购买鼠疫疫苗,以供注射防治,在《江西善救》第三期的一篇报道[10]中写道:“据美国新闻处伦敦电,英国当局于五日派专机一架,载运鼠疫苗25000单位,自伦敦飞华,以便预防鼠疫,该批鼠疫苗计70箱。”可以看出我国对疫苗的重视,以及国际社会对福建鼠疫的关注。早在1937年,就已经可以在报刊中看见福建当地的各县中发给疫苗,并且由当地的教会和防疫所给予注射[4],当时地方政府向省政府请求拨款的消息“并呈请省府拨发经费三万元,以供调派人员之旅费,及购买疫苗血清及其他防疫药械费之用”[11]均可得到证明,1947年《卫生月报》[12]中写道:“本市及厦门经上海海港检疫所宣布,为有疫口岸,凡来往旅客,均需与其行使接种防鼠疫疫苗。”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对海运的检疫,另一方面说明福建已经较为广泛应用疫苗以防治鼠疫。在1935年成立龙岩防疫实验区防疫所后,注射疫苗得到认可并实施,但民众对此好像并不认同,“多报怀疑与观望态度,不甚踊跃从事”[13]。

2.发现病患处置办法。

(1)对病患的处置办法。对一个传染病而言,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在这三个因素中,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鼠疫,顾名思义,传染源主要为鼠,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患者也是一种传染源,也需加以控制,在《防救闽南鼠疫刍议》[7]一文中写道“凡染疫者移入于乡中之庙宇,或有光线之空屋以为临时收容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隔绝传染源。对于海关而言,同样也有处置办法,隔离并注射疫苗是当时的一个办法,当染疫者死后,也需要一定的处置办法。鼠疫,在欧洲又被称为黑死病,大爆发的时间为1946年到1950年[14],在当时,人们在威尼斯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用于监察城内的防疫措施,其中就包括运送尸体的特殊方式、确保坟墓的挖掘程度,以及禁止曝尸街头,在我国福建,“染疫死者,需速葬深埋,禁止送葬仪式。仅用棺夫舁于葬”,同样也是相类似的处理办法,而且对死亡的病患也必须上报,“严厉通告当地医师及各区保甲长,一遇有患病者和死亡者立即报告,此外由龙岩公安局及城防指挥部注意各处死亡者之生前病状”。

(2)对病患附近处置办法。其实早在1914年,政府当局已经有了对病患周围环境进行处理的想法,191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责成警署遇有疫气发生即行飞报本厅立即前往将患疫房屋及附近邻居施以消毒方法。”[15]可见,在1935年成立省级防疫机构前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对病患周围进行消毒处理。由《鼠疫防治——龙岩鼠疫防治经过》[6]中写道:“病人住屋消毒,染疫病人之住屋,立即派员前往封闭其房屋,凡门户墙壁之空隙,均以纸填塞,然后计算房屋体积,用适量硫磺熏蒸之。”消毒手段中,填补空隙是为了防止鼠类的通行。又《防救闽南鼠疫刍议》[7]中写道,整个乡村都需要消毒,“发生鼠疫之乡村,整个举行大清洁,大消毒”,防疫机构除了对“接触者及患者之被服房屋等均加以严密除蚤外,对疫户并施行封闭与熏蒸消毒”,还在户外张贴警示牌。由此可知,福建在1935年的鼠疫患者生活居住环境的处理方面有所作为,对患者发现所在县区也会实施一定的交通管制,“现县府为防疫传染起见,特于县后街,竖一木牌,上书,断绝交通,四大字下注:此地鼠流行。禁止行人来”[16]。

3.环境处理。

(1)消毒与减鼠。消毒与减鼠,是当时官方为了改善民众的居住环境,破坏病菌的传播者——老鼠,所作出的应对措施,这里提到的官方,指的是1935年后,龙岩鼠疫爆发,省政府决定成立的永久防疫机关[6],1935年12月1日,龙岩鼠疫防治实验所正式成立,后在1937年扩大并改为福建全省防疫总所,负责全省鼠疫的防治,福建全省防疫总所下辖闽南、闽西、闽北防疫所,这些官方负责了疫区的隔离、消毒等等的预防工作[17]。对于环境消杀,当时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避免传染消毒的办法一太阳光之暴晒二热度值增加三燃烧四消毒水之喷洒。”当时主要用来消毒的是石灰粉,“屋脚及空隙之处应撒以石灰(每家至少十斤),费用由大会津贴半数”[6],这是一种很常见且便宜的消毒产品,但还有一种专门用来消杀虫蚤的DDT:“各级卫生机构已组织防治霍乱流行委员会,及防疫队分头出动注射,又免费为市民喷洒DDT,以杀减虫蚤。”[18]除了DDT,还有一种药物,从美国进口,也可杀鼠:“向美国订购杀毒药青酸钙,为防止闽省鼠疫蔓延之用。”[19]其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官方组织面向社会免费服务的消杀措施,但在《杨永年谈福建龙岩一带鼠疫严重》[5]一文中写道:“又当地向来每鼠疫流行,辄捕捉鼠类,聚而焚杀,此举实最危险,因鼠身所带之有菌跳蚤,如鼠不死,尚不致遽能作祟,而每在捕捉之时,此项跳蚤乃得传达于人体。”由此可见,鼓励市民捕鼠虽可对鼠类的数量实行控制,但也间接为鼠疫传播创造条件。

(2)规范住宅。上文说到,闽省的住宅并不符合防鼠的规范,所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住宅的措施,首先是对于新修房屋的墙壁材料进行试验[1],并提出规范:“经试验结果,以含石灰三份,黄土一份半,细沙三分,合制者为最佳(龙岩当地有两种三合土,一为石灰二分之一分,黄土一份,粗砂三份合制者,供修墙壁之用,坚度最弱,二为石灰三份,黄土一份半,细沙一份合制者,坚度最强)。”[6]对于疫区的房屋住宅建造则有更细致的规范:“需禁用天花板、夹层楼板、空心板、空心假墙,不能清除之地板下间隙最好拆除,如认为必须时,地板需离地一公尺,且地板下层可以随时清除,其筑脚需高,架于砖石墩基上,或下填厚八公分之柏油与石块。”[7]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1935年福建鼠疫与应对措施中,可以看出,中央于1935派遣杨永年前往福建龙岩建立第一个真正的防疫机构,对于全省的防疫确实有益处:对于当时不佳的卫生环境进行改善;对当时恶劣的防疫工作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对当时最重要的传染源——鼠类,进行消杀;对当时的民众进行注射疫苗的预防办法;对防疫知识十分匮乏的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这无疑为后来福建鼠疫的防治打下了基础,由1937年刊发的《福建之鼠疫》[5]中可见:“对各项防疫工作,进行甚力,此次郑和方面,未曾发生,龙岩方面,城内亦未发生,足证防疫工作之有效。”

猜你喜欢
龙岩鼠疫福建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那个梦
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 13:17:04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重新认识鼠疫
新民周刊(2019年47期)2019-12-26 21:28:00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0
福建医改新在哪?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4
童迷黑白秀
童话世界(2016年25期)2016-08-24 03:29:06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51
龙岩全面推进“九措到户”打赢脱贫攻坚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