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涵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其核心理念“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呼吁人们要愈加重视青少年的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学校、教师乃至家长尽快地适应高考改革对学生职业选择和终身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中生涯教育急需推进和改善。
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即从传统的文理二分法转变为20种(6选3)或35种(7选3)自由组合的课程选择和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从高考结束后短暂的院校填报和专业选择转变为整个高中阶段对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深层思考。在学生的选择权大大提升的同时,其未来的院校和专业选择必须与所学的课程科目要相匹配,这给学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选择困难和职业迷茫。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中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自我了解不深、专业定向模糊、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些都与高中生生涯意识不强、生涯规划能力不足高度相关。
新高考改革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人才选拔模式,除了学业考试成绩外,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高校择优录取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在高中三年的行为表现、学业成就、品德素质、活动实践、艺术审美都会以各种形式记录在其档案之中,高校在招生时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重视对学生多元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生涯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知自我和周围环境,不断探索自身的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为其一生的幸福追求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职业的兴起、升级乃至消亡速度加快。职业界限发展的模糊化趋势以及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大,迫使学校重视学生“元胜任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变迁的核心竞争力。生涯教育重视的是生涯选择、生涯自主、生涯适应、生涯自信等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高考采取了“双轨制”的录取模式,即对于学术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选拔采用不同的考试试卷、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这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能力偏向以及兴趣爱好去进行专业规划和方向选择,体现了教育特殊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使得国家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互补化趋势,以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或专业的人才的需求。
生涯教育的核心是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和完满发展做好准备,其主体是学生个人。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乃至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强化其个人认知、职业认知、理想认知并提升其生活技能,来完善个人生涯体验。因此,生涯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配合生涯测试和心理测量,对自身情况进行客观分析,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同时,学生在逐渐丰富的生涯体验中也能更清晰地理解自身发展、外界环境与职业理想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认知。
高中生涯教育是一个全方面辅导、循序渐进实施的过程。高一的主要任务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清楚“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问题,深刻认识到生涯规划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升学的新环境中尽快地适应和调整。高二的主要任务是学业规划和职业认知,建立升学、职业和理想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要对各个大学的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梳理,在其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进行调整。高三的主要任务是志愿填报和生涯管理。生涯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持续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在高考结束后仍能不断地丰富、提升自我。
由于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要聚焦到学生个人。生涯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和家长应加大沟通合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和辅导。同时,学校也可考虑与社会的生涯辅导机构和相关企业部门进行合作开发,扩大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范围。总得来说,生涯教育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终身性和生成性的教育,教师须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成长需求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总结教学经验,使生涯教育真正实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材施教。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在关注高中学生各个阶段纵向发展的同时,在横向上还重视学生学业规划、心理健康以及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发展,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适应能力、选择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的培养。从生涯教育资源来看,随着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扩大以及走班制教学模式的确立,班集体的概念有所弱化,需要打破学校教育的界限,综合利用社会和家长资源,追踪和总结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范围、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学习与发展。从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来看,可通过专业测试、生涯课程设置、学科渗透、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咨询和方案制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辅导。
首先,升华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将目标设定从传统的“考上一所好大学”“拥有一份好工作”转变为“规划一个好的人生”。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以及与社会、环境、他人之间的关系,能在以后的社会和职业生活中适应多重变化、承担多重角色。
其次,丰富高中生涯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了解自我性格、挖掘自我潜能、关注自我兴趣、激发自我动机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制定三年的学习计划,继而学习职业理论知识,收集、比较、筛选、总结职业信息,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有关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法律体系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加大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支持高校开设生涯教师培养课程和专业,鼓励高校和教研团队对生涯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模式开发。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生涯教育。
其次,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团队和基础条件制定生涯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模式设计、课时安排、校本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师资分配等。同时,学校还应成立有关生涯教育的管理机构,宏观调控学校生涯教育的实施。
再次,加大学校、政府、社区和企业机构的联系,借助社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机构的力量,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贡献有价值的智慧和经验。
最后,普通高中还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借鉴参考高校的科研课题加强对高中生涯教育的理论认知,了解高校的招生制度和专业结构。邀请高校教师对高中生开展有关职业规划、心理咨询、专业介绍的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
首先,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课堂教学是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开发生涯校本课程,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同时,还可挖掘学科中有关专业素养、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的有关知识,进行渗透式教学。
其次,引进并开发职业和心理测量工具。如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多元智能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对学生进行科学测量,通过对学生的大数据分析可帮助其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能力的学校还可根据信息反馈和适应性分析等对测量工具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改进。
再次,开展校内校外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参观体验中才能加深对职业的整体认知,如专题汇报、模拟招聘、企业参观学习、社会志愿服务和校外实习等活动等。
最后,对学生开展个人生涯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通过成立生涯辅导和咨询中心,配备专业的生涯教师和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细致具体的职业规划,关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及时对其进行压力排解和心理疏导。
首先,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现有师资力量培训。一方面,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基础,通过专题培训、校外学习、观摩研讨等对其进行知识提升和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有经验的生涯规划师和专职教师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
其次,学校要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生涯教师队伍,调动全员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开展教学研讨。针对生涯教育的实施不同领域和学科背景的教师各抒己见,分享教学经验,及时反思总结。
最后,学校要与高校教师加强联系,开展生涯教育的学术研讨和科学研究。教研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使实践升华为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