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侠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高校师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实现高校的教育发展目标,由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1]11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空间范围、内容特点、人员对象,还是形式方法,都离不开对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高校档案就是校内资源中宝贵而又独特的一种资源,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势要求重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高校档案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档案记载了学校的历史变迁、校风校貌、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基础建设、师生活动等各种信息,真实可靠地记录了一所大学的发展与变迁,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同时,档案中对各种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记载是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延伸;档案中包含的校园风气和学术资料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档案资源中的管理经验和制度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南;档案中有关校园活动和学术活动的记录是高校活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凭证。因此,高校档案工作主动适应新环境、符合新要求、拓展新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手段创新,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能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和档次,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全体师生的文化自信。
2.校园文化建设反哺高校档案。高校档案工作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反向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第一,在档案收集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归档材料,丰富档案馆藏资源。第二,在档案利用方面,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档案利用方式,提升档案服务质量。第三,在档案信息化方面,提升档案数字化水平,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第四,在档案文化宣传方面,通过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档案宣传,增强全校师生的档案意识。此外,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历程本身就是组成档案的重要因素,从而可以进一步丰富档案馆藏。
上海理工大学的办学渊源可追溯到沪江大学(今军工路校区)和德文医工学堂(今复兴路校区),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档案资源。2018 年,上海理工大学跻身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院校名单。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积极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1.线下线上举办展览。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充分挖掘现有档案资源,举办系列展览。例如,举办“赤诚印寸心 浩荡天地间——纪念刘湛恩烈士殉难80 周年”图片展,再现革命烈士刘湛恩校长为沪江大学乃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出的贡献和英勇无畏的抗日爱国事迹。举办“薪火相承·复兴园——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历史展”,全面呈现复兴路校区的发展图景。举办“弦歌不辍沪江潮 扬帆奋进新时代——上海理工大学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图片展,展现40 年来学校的奋斗历程和发展成就。举办“缅怀英烈志 奋进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红色记忆展,展示学校办学历史上发生过的革命事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此外,结合“国际档案日”活动,推出线上校史展览,通过上海理工大学档案信息网即可在线观看以上系列展览。
2.承办“建筑可阅读”项目。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上海理工大学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建筑,其中军工路校园29 幢建筑(沪江大学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复兴路校园则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2019 年,沪江大学建筑作为目前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校园历史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建筑可阅读”项目,第一次完整地对校内43 幢历史建筑进行确切的源头考证,坚持“内容可查证,故事有价值”的理念,搜集大量档案资料。其间,专门聘请设计专业教师设计建筑铭牌,且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对设计出的13 个方案进行投票,以确定铭牌最终使用方案。并且通过手绘校园老建筑原貌、录制建筑介绍音频、搭建建筑网络等系列举措,为校内35 幢老建筑制作出“二维码”。最终,把建筑物简介和“二维码”印在铭牌上,并把铭牌固定在建筑物正门旁侧的墙壁上。任何人只需扫一扫建筑物铭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该建筑的历史照片、发展变化以及在这些建筑里发生的动人故事,同时还配有英文介绍及语音朗诵,真正做到让档案“发声”。该项目切实贯彻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理念,为全校师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荣获2018 年“上海理工大学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同时,该项目被上海理工大学官网、上海发布、上观新闻、看看新闻等多家校内外媒体宣传报道,被搜狐网、新浪网、上海热线等转载。
3.建成校史数字互动“魔墙”。校史馆是学校档案宣传、文化建设和校情教育的重要阵地。传统形式的校史馆主要是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且占据较大的物理空间。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在物理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引进新科技,建成校史数字互动“魔墙”。数字互动“魔墙”以魔幻触控为特点,其互动效果十分吸引眼球,通过互动大屏用软件将藏品展现出来,可以是图文内容、视频介绍、3D 展示等等,软件配合大型定制触摸屏,动画非常流畅。为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营造传播校史文化的新媒体和新阵地,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精选了数千幅珍贵历史照片,分沪江大学(1906—1952)、复兴园(1907—1996)、上海机械学院(1952—1996)、上海理工大学(1996— )四个时段,以校园风景、教学场景、师生风采、文体社团等为专题,萃于“魔墙”一屏,内容随机展示,亦可触摸互动,可以全面、直观地展现学校百余年来的辉煌校史。
4.结合“热点”进行档案信息推送。目前,手机终端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结合时事热点,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编辑,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平台进行信息推送。例如,2018 年世界杯足球比赛期间,推送“世界杯如火如荼,但你知道沪江大学足球队有多厉害吗?”以及“德文医工学堂足球队的逆袭之路”。在学校召开党代会期间,梳理出学校历史上召开的七次党代会,推送“史说党代会第一弹|寻觅一代会珍档”。对一处校园建筑上的碑文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推送“一段校园碑文见证的历史”,使每位师生加深对那段历史的了解。
通过上海理工大学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新时期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路径,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角度开发档案资源,使高校档案资源利用具有多维性。档案利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你用我查”这种单一利用方式,而是多角度开发档案资源,并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出来。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档案工作者更加关注和强调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把重点放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分析上,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深加工,并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产品。例如,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信息推送,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兴趣。高校档案工作能够顺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主动提供档案和经过选择、分析、汇总的各类档案信息,并借助各种新媒体,采取灵活的方式予以呈现,把档案馆真正建成一个集信息服务、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机构。例如,把档案与建筑相结合,充分发挥档案的育人功能,同时对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作了新的诠释。
2.运用高科技手段,使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极具时代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各种高科技产品逐渐涌现出来。在准确掌握师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条件下,高校档案在遵循档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助新兴媒体的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顺应互联网服务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积极推进高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对档案中隐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建筑进行重现展现,使每一个观看的人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中,真切地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方面得到净化,从而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亲和力。例如,校史数字互动“魔墙”,科技感十足,给每个校史互动者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
3.多方位呈现档案校史,使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历史观。档案本身就是历史的记载,用现代化的手段将历史重现,一方面考虑到师生的需求,不再是将生硬的资料强加于人;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校史的育人功能,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0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上述规定。例如,举办系列展览,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强的历史观,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1.档案受重视程度低,引起领导重视是保障。通常情况下,档案管理部门都被认为是学校的边缘部门,处于不太被重视甚至被忽视的位置。尽管有些高校档案馆对自身定位和职能拓展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资源建设、服务方式、思想观念等内部因素的限制,以及不被了解、不被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等各种外部因素的限制。因此,高校需要在领导层面上形成对档案的重视,把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大对高校档案馆的经费投入,形成重视、支持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良好氛围,制定政策措施,形成制度体系,为高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最为基本的保障。
2.档案业务工作薄弱,完善档案业务是基础。档案基本业务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档案信息化程度低,材料收集质量不佳。一方面,仍有大量纸质档案没有进行数字化处理,档案数字化建设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对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校友档案等方面的收集较弱,存在材料收集不齐全、质量差等问题。其次,声像档案质量堪忧。声像档案中很多照片和视频的像素太低,还存在备注不清晰等问题,从而导致相关照片、视频的利用效果大打折扣。再次,高校建筑物的命名存在问题。很多建筑从使用功能上进行命名,当建筑物功能上发生改变,命名也随之改变,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对命名的理解停留在使用功能层面,认为名称仅仅是一种辨认标识,对建筑与公共空间命名的文化内涵的探究和考虑甚少;第二,建筑物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名称几经变换,后人对该建筑物的考证工作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档案材料收集范围,提高档案收集质量,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档案自身建设这个基础工作。对高校建筑物命名可以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在建筑物的命名之初就认真考虑,发动全校师生及校友共同参与命名,尽可能地使建筑物的命名贯彻“功能性、人文性、艺术性”的理念[2]62;第二,当某个建筑物名称发生改变时,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做好归档工作。
3.档案创新利用有限,探寻复合型人才是关键。高校档案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面临复合型人才匮乏难题。复合型人才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探索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向。这也对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不再局限于档案工作本身,还需要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认真思考和研究校园文化现象。一方面努力挖掘高校档案的文化底蕴,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新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抓住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档案发展提供的契机,勇于创新,为高校档案发展开辟新方向。由此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复合型人才需求,第一,在档案工作人员招聘过程中,吸收计算机技术、设计、传播、历史、数据分析等多种专业的人才加入;第二,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聘请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参与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探寻共同合作之处;第三,档案工作人员自身需要更多地学习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总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功能和定位,推动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是每个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校园文化发展要求档案管理模式与方式加速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步伐,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能够积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不同侧面推动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因此,档案管理部门既要立足馆藏优势,更要突破界限,积极拓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渠道,寻求与校内其他部门、学院师生以及校内外媒体平台的广泛合作,力求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