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婧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广西 柳州 545007)
确保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特别是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这是我们铁路人必须坚守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南宁局集团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五个建好”工作目标,其中第一个“建好”就是要在建好安全标杆上当先行。提升高铁应急管理能力对确保高铁运营安全、确保铁路运输秩序稳定至关重要。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南宁局集团公司高铁应急处置总体有力得当,但在效率提升上还有一定进步空间。如何规范、科学、准确、迅速地进行高铁应急处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救援能力缺乏足够保证。南宁局集团公司属典型的山区铁路地区,但是,集团公司高铁救援还未能充分考虑山区高铁隧道多、桥梁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曲线超高、坡度等因素制定预案。救援设备部分还停留在普铁层面,如救援吊机的吊钩和钩箱空间占用、支腿在双线地段伸展都无法满足高铁隧道需求,桥梁吊复、人工起复设备也不适用于动车组空间。
2.专业救援人员年龄老化。经过调研统计,专业救援人员队伍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约为50岁。管理上有效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岗位吸引力不大。近年来,专业救援队伍缺乏新生力量的持续加入,导致队伍思维相对固化,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真正应急时人员捉襟见肘。
3.信息传递不畅、交互多,影响指挥效率。当出现应急情况时,经常是各专业临时指派多名人员到调度指挥中心参与指挥,临时上台人员受专业限制,团队协作能力不足,各自为战,在调度台和指挥中心来回穿梭,不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还影响行车组织和应急指挥。现场各专业一定程度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自扫门前雪,非故障、事故责任单位存在现场行动不迅速、不积极等“节奏慢”问题。且现场信息闭塞,各层级都急于了解现场,现场人员也急于层层汇报,耽搁处置时间,导致传回指挥中心信息、视频不全面,无法高效率全方位组织应急处置。
4.救援工装设备较为分散,调配有难度。目前,综合救援列车上仅有专业救援队伍的救援设备,而且部分是普铁单一设备,缺少动车组等通用工具,不能充分发挥救援列车综合应急效能。各单位应急救援工装设备分散,缺乏统一管理,特别是一些大型工装、配件仍需汽车、人工搬运,未必能做到第一时间到位。
5.传统登销记、发车方式不能适合应急救援要求。受当前制度、办法和人员素质制约,在应急处置中发现故障、进出栅栏、钥匙申请、处置后限速开通线路等登销记“运统-46”还存在多专业重复登记、专业间登记地点内容不统一、设备单位登销记逐级审核等影响效率的问题。救援列车、轨道车出动需要从存车线转至到发线才能发车,增加调车、转线等环节,较为繁琐,影响效率。
南宁局集团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在建好安全标杆上当先行,首要的是持续夯实安全发展基础。这其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全方位加强企业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强化实战化应急演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突能力。按照上述要求,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需要从“细”“实”上进一步下功夫,切实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为确保高铁运营安全筑牢坚固屏障。
1.抓专业化管理,提高处置效率。一是应急指挥团队专业化。借鉴路内先进局集团公司的做法,从各运输主专业抽调骨干,成立专业应急救援指挥队伍,除在总调度长领导下统一指挥各种应急处置外,日常负责预案制定、专业培训、综合演练组织、应急处置分析、考核评价等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形成专业化管理体系。整合南宁局集团公司各专业救援资源,归口指挥中心管理,各专业部门作为决策补充、工作配合的力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多头指挥、乱指挥问题。二是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以救援列车为抓手,将目前救援列车固定人员模式改为“固定养护人员+应急救援抢险队伍”模式。在机务段挑选年轻力壮、专业过硬人员纳入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定期进行应急培训及演练,并完善救援队伍奖惩机制,真正形成一支能高效有序开展应急救援的精干队伍。三是应急处置培训师资队伍专业化。从南宁局集团公司挑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熟知规章的业务骨干,组成一支高质量的跨专业全流程专(兼)职培训师资队伍,定期组织跨专业全流程培训,提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应急人员和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实现专业融合工作联动。四是应急处置演练平台共享化。整合南宁局集团公司演练资源,搭建大型、专业、一体化救援演练共享平台,并建立常态化机制,定期组织高铁各专业、多工种开展多场景、特殊场景联动无“脚本”的实战性应急演练,同时抓培训演练“引进来、走出去”的跨局交流,不断提升应急能力。
2.抓综合应急管理,提升应急救援水平。一是实行救援设备“一体化”管理。强化南宁、柳州综合救援列车组高铁救援设备配置,包括专用吊装机在隧道、桥梁等特殊环境工装和人工起复装备,同时在桂林、贺州、玉林综合救援列车上增加动车组通用救援工装设备。将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系统工装设备以打包方式存放在救援列车上或轨道车、平板车应急停放位置,建立日常检修、养护机制,实现救援工装设备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二是建立信息传递共享机制。加快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现场设备、周边环境、交通运输信息的平台共享,现场通话联系采用应急指挥中心优先级和现场与指挥之间“群呼、组呼”的方式,减少现场处置接打电话中间环节。同时通过综合调查研究,扩大现有传输通道带宽,为现场可视化系统升级提供通道保障,或联合运用目前已成熟的运营商提供的5G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全方位可视化应急系统,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三是优化应急救援作业流程。研究制定应急救援列车、轨道车从存车线直接出动至抢险救援地点的行车办法,因地制宜制定救援列车出动最佳方案,减少调车、转线等繁杂环节。制定高铁故障“一体化”登销记制度,避免多单位层层审核、重复登销记;推广使用网络化、模板化登销记模式,利用系统自动提示的登销记内容和限速里程等信息,避免手工填写错误、同一故障多单位登销记耽搁应急处置时间,同时借鉴兄弟集团公司好做法,研究制定借助“录音、视频”等设备口头登销记,后补充登记纸制运统-46的模式,提升应急效率。区间非正常应急处置需特事特办,应急处置人员进入区间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动车组,处置完成,人员撤离至安全地段后,优先限速开通线路,全部出栅栏后恢复正常。
3.加强制度保障,激发应急潜能。一是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强化专业救援管理理念,进一步修订高速铁路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定特殊场景应急预案,明确出动现场方式、人员组成、救援方法、使用机具等,对特殊设备,如工务42号大号码叉心等大型道岔的运输方式,重点桥梁、隧道地段应急救援要建定“一处一案”的个性化方案,确保处置及时到位。二是建立应急处置工作相关奖惩制度。以正激励为主,综合运用正负激励手段,完善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工作表现考评制度,将应急处置过程行为纳入故障、事故追责考核范畴,对因应急处置不作为、行动迟缓等原因导致应急处置时间增加,甚至造成故障、事故升级的,严肃追究工作不力的单位或人员的
责任。三是建立应急处置工作双向评价机制。研究制定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各部室之间,业务部室与站段之间,站段与站段之间的双向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各层级之间的双向评价机制和分析制度,从而切实加强各层级间配合程度,以减少结合部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