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揭示了社会或快或慢、或急速或缓慢上升发展的必然。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突出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点。”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成果。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因此,正确认识处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无目标则不立,国无目标则不强。在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三步走”“两步走”等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五年计划”的短期目标,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的顺利推进。因此,目标制定的科学与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制定科学目标的前提即正确认识现存事物。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准确研判社会发展量变质变的度从而把握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经济发展目标是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采取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制定。因此,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党工作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现存问题则是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只有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够获得对现实发展的正确认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发展的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明确了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透过表象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本质从而掌握发展主动权。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事物发展是矛盾运动前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往往呈现出不同发展特征,只有准确把握阶段特征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以及我国自身发展来看,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环境更为深刻复杂,发展问题更加纷繁复杂,因此新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新问题内在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事物矛盾问题的本质认识,不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防止出现“只观一隅只察一面”的片面情况,秉持系统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理论创新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矛盾激化产生的问题催生了《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由此诞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问题破除了本本主义的“学徒”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大地上谱写而成。“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本身就是新时代下坚持问题导向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继续在新时代下的新发展阶段中不断完善。因此新发展阶段必须直面突出问题,以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为出发点,秉持创新思维实现理论推陈出新。
实践创新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十月革命致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并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是源于彼时沙皇专制下底层民众与上层贵族发展的巨大差异带来的社会发展不稳定问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倒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如何建设发展的问题倒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成。问题源于实践,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们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新征程,新征程必将产生新问题,因此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将问题意识见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寻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建设道路行稳、求进、致远。
坚持目标导向不仅推动旧矛盾转化为新矛盾,在科学认识新矛盾的基础上激发人民主体活力、推动社会发展,还保障了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方向,这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原因。
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详细制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同时规划了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充分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光明前景。这一光明前景源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此外,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正是有了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党才能带领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于党员干部而言,坚持目标导向有助于理顺工作思路,瞄准目标进而精准落实。因此坚持目标导向不仅能激发人民主体活力与创新精神,还能发挥党员干部的最大效能,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是坚持目标导向的内在要求。“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依据事物发展的可预见性科学制定目标。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的前提,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表现出的新特点,进而制定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不仅包含了把握客观规律的要求,更规定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决定我们的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坚持目标导向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求真务实”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承担起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目标提供了政治前提,此后中国共产党就本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信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目标,制定一个又一个阶段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方向问题:“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改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目标导向是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目标,在解决现实发展问题矛盾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走错路走歪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秉持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线相统一已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方法。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国内国外发展形势更为纷繁复杂。在这样一个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的时代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一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对“十四五”时期目标制定的前提是“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新发展阶段是以“十四五”为起点,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落脚点的发展阶段,这就决定这个“目标导向”区别于“十三五”时期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并具有双重性与延展性。新发展阶段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要立足现实问题,统筹短期目标与远景目标,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坚持问题导向的精髓是以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根本方法为指导,结合传统文化智慧,树立正确历史观,从历史发展看现实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依据事物发展规律制定具有创新性的目标推动实现目标。二者的结合肯定了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历史,有机统一守正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在理论创新上党中央先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在实践创新进程中,面对新发展阶段国内国际艰巨复杂的发展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全新的提升,开放与自主的辩证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可以说在新发展阶段下,“创新”发展理念将融入我国发展的各个领域。创新不是毫无限度的创新,创新必须坚持守正。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认识,要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创新”。因此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更好汲取国内外发展经验,以科学思维方法持续不断创新,实现真正的守正。
从时间维度来看,问题导向强调的是现在,目标导向强调的是未来。我们要准确把握二者在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一方面要善于从二者时间维度差异性背后看到其内容联系性。问题本身就包含了回答问题的答案,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个答案正是我们制定科学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答案不是直观的,不是信手拈来的,需要通过理论思考、调查研究与实践检验获得。因此,我们需要秉持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强化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问题,通过具体实践检验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以战略的眼光将问题的现实性与目标的未来性相结合。既立足现实抓住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纲举目张之势解决矛盾问题推动发展,又结合发展环境对现实发展可能实现的“量”与“质”作出科学预估,平衡保守与激进,做到稳中求进。
从空间维度来看,问题分布呈现多样性,目标内涵具有归一性。问题分布在新征程发展事业的各个方面,但问题的解决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制定的短期目标。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靠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愿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方案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价值皈依,为最终目标导向,坚决防止漫无目的以及“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思想。
结果导向是指在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化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全力解决突出矛盾问题基础上,以目标导向为指引推动发展,而发展的实际是否与预期相符合,或发展实效的衡量都需要以实际结果进行检验评判。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的深化。此外,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强调过程意识、过程导向,这是新发展阶段的本质要求。
新发展阶段下强化过程意识过程导向的必要性源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五位一体”的形成中把握。江泽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三大纲领”的布局,党的十七大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难看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改革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短板问题的补充。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社会主要矛盾表明发展的“短板问题”依旧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未来我国发展优势时强调了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严峻,这就催生了新发展阶段的发展主题为“高质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干部“一切从本本出发,唯上、唯书、不唯实”“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至蛮干、瞎干;有的为了迎合或满足某种需要,说假话、大话、空话,甚至弄虚造假”。新发展阶段的发展主题要求我们绝不能过度强调目标导向重回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一味追求“显绩”从而忽略了“潜绩”,坚决杜绝“唯GDP论英雄”“完成任务”的心理使“目标导向”变为求量的“任务导向”。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同时,加强过程意识,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导向推动新发展阶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