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口传文学档案多元价值探析

2021-12-28 00:49尹晓琳
兰台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

尹晓琳

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积淀,是为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民间文化遗存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各种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1]32。随着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口述档案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应相辅相成,民族文化是建立口述档案的基础,口述档案的建立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搭建平台,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口述档案的建设是见证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2]15。各个民族丰富的口传文学作为民众世世代代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传统资源,其中蕴含了民众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与认同。然而在全球文化融合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一些依靠口传心授进行传承的文化遗产面临不断消失或处于濒危境地的严峻挑战,这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诸多困难。为此,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建设不仅可以将各民族的历史沿革历程相对详实地保存记录下来,同时对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开发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多元文化价值。

一、民族发展的口头传承

少数民族的民间口传文学是由各族民众集体创作的,代表了民众的真实呼声,它是一个群体口述的历史,是以客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风情为依据,来表现民众的爱憎情感以及对待历史事件的真实态度,甚至会使被掩盖的历史浮出地表。

各民族在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地方风物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从中演绎出众多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尽管这些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是其中却反映了一些正好与史籍文献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的客观事实。东北地区流传的满族民间传说《黑水姑娘》讲述了渤海、女真人对辽代契丹王朝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以及他们与统治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还反映了在民族压迫下女真人的悲惨命运,从侧面透露出满族祖先崛起的艰难历程。19 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略我国东北,遭到各族人民的反抗。达斡尔族的《黑河怒火》便是以沙俄侵华事件中一对情人的反抗,谴责了沙俄的侵略行为,歌颂了北方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流传在藏族民间的《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反映了唐代初年汉蕃联姻这一民族团结的重大历史事件。蒙古族的《黄金史》《蒙古源流》《成吉思汗传》等典籍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成吉思汗的生动传说,从侧面反映了成吉思汗在蒙古族历史上卓越贡献的同时,对他的睿智和从谏如流给予了赞扬,以此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在蒙古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壮族关于侬智高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他为保护宋王朝打算放弃的桂西南我国的领土,率领壮汉族人民举行反宋起义,尽管最终失败,但是他勇于反抗封建王朝卖国的事迹被编成故事在民间流传。《秃尾马》的故事反映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壮族爱国女将军瓦氏夫人抗倭的故事。还有满族《萨布素将军的传说》反映了清代爱国将军萨布素带领北疆各族人民保卫祖国的信念,讴歌了在反侵略斗争中不畏强敌的精神。

在各族的口传文学中,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它们均以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编织故事,表达了各族民众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是非分明,代表了底层民众的真实心声。

二、原始信仰的口头表述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先民无法科学地解释他们所面对的所谓奇异现象,于是将这些归结于神灵的创造。为了求得神灵的保护,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取悦神祇,便形成了原生型的民间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熔铸于原始的民间口头文学之中,无论是歌谣还是神话都记录着原始初民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印迹。各个民族的口头传承为原始宗教的传播和延续提供了载体和广阔的空间。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的语言尚未丰富,抽象思维尚不发达,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与敬畏几乎都采用象征的方式来表达,艺术的各种类型几乎都在原始宗教活动中被运用过。原始宗教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现实的利益,如狩猎活动、食物丰收、部落战争的胜利等等,那么带有这些目的的宗教观念需要传播,其感情需要宣泄,必然要有一种媒介,而早期的神话、古歌等,自然就会作为原始宗教传扬和表达的最直接的手段。不仅如此,早期的各种文学形式(口头传说、诗歌、散文、小说等)还为宗教的传播、讲道、记述民族经典教义和历史等等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正如黑格尔所言“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况之下,艺术确是在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3]142。

许多民族在施行宗教仪式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歌”的形式来完成的,诸如哈尼族的《叫古魂歌》,这是一首情歌,同时也是一首祷辞:“古魂叫到寨脚,我们给你献饭;这根草绳不拦人畜,它不拦鸡鸭,拦那些吃牲畜的野兽,拦那些吃谷子的野兽”这首诗的朗诵时间是每年的六月,正值新谷丰收在望,人们用草绳把寨门拦好,到河边呼唤古魂时,一边献饭一边念唱。既富有文学的浪漫气息,又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另外,彝族的毕摩、羌族的释比等在民族祭祀过程中,也是以韵体的形式和语言保存了初民的宗教文化。在宗教场所,他们以“歌”的形式替民众驱走邪魔,从而使人们更加信奉和崇拜巫师。彝族在祭祀火神的时候唱到:“火伴行人行,火是驱恶火。火伴家人坐,火是衣食火。火光多热乎,火是人魂窝。猎人带身上,火保佑猎人。烧肉祭猎神,狼虫远远逃,山鬼不近人。妇女带身上,保佑一家人,烧火祭家神,邪物出房去,污秽不近人。”[4]47彝族的民间信仰认为,毕摩是人与神的沟通者,他们既是歌手,也是乐手;既是巫医,又是预言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灵魂与神灵沟通。北方的蒙古、达斡尔、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及朝鲜族等,都普遍信奉过萨满教,并产生了萨满词、跳神曲及其他祭祀祈祷等娱神的歌谣,来表达对原始萨满的崇拜。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神灵,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保护等。满族的《送神调》《接神调》,蒙古族的《参天树》等,均表达了人们的祈福心理,原始宗教崇拜也正是以这样的文学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今天,满族一些地区进行萨满祭祀的时候,仍然吟唱着这些古老的旋律。

原始宗教除了“歌”的形式在祭祀场所吟唱之外,还贯穿在神话、民间传说、史诗等文学形式当中,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满族的一部散韵结合的长篇叙事《尼山萨满传》,讲述了巴嘎山里一户人家晚年得子,由于其子善骑射,被阎王收回阴间做义子,后在尼山萨满的帮助下重返人间。这部史诗有着浓郁的萨满教文化气息,其中刻画的女萨满,巫术超群、胆识过人,诗中描写尼山萨满下神时,只见她身穿神衣,系上腰铃裙,头上戴起九雀神帽,柔软的身子似袅娜的柳枝一样摆动,随着阳春之曲,摇动腰铃,昂扬顿挫地唱起了神歌。这段描绘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但有艺术借鉴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宗教学的价值。另外,像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瑶族的《密洛陀》等,本就是该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经典。

可见,原始宗教正是通过各民族口头讲述的各种形式得以传布、延续,为后世研究原始宗教提供一定的资料借鉴。

三、民风民俗的口头演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文化,而各个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恰恰是研究他们民俗的最好范本,在各种民俗传承中最富活力,表现了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貌,蕴含了大量的民俗事项。千百年来,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与其所处的民俗环境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是探索民俗心理的一条途径,承载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情风俗,为民俗学研究理清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这些民族的古代社会生活,诸如采集、渔猎、农业、婚姻等远古时代的各种民情风俗。有些早已经不复存在的民俗都可以从中找到。西南地区的九隆神话流传很久,是藏缅语族各民族祖先氐羌系统的感生神话,同时反映了父系氏族时代广泛的社会生活[5]42。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记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曰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孕,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因其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从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渐相滋长,人皆刻画其身,像龙文,衣皆诸尾。”[6]2848这则神话除了表达感生的内涵之外,还反映了普那路亚婚制、文身和衣饰拖长尾等某些仿图腾形态的古老习俗。

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民俗可谓千姿百态,同样也在口传文学当中广为传诵。诸如有关服饰的样式、图案几乎都伴随着一段传说加以解释。彝族妇女的鸡冠帽,“她们认为带这种帽子可以辟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存,幸福长存”[7]105。水族的《鱼姑娘》则是解释了水族姑娘服饰的起源。高山族《刺面的传说》可以看到泰雅人文身的由来。关于饮食方面的有毛南族的《坡囝》,讲的是毛南族菜牛肉的来历。布依族的《花米饭》解释了布依族特色饮食五色饭的由来。人生礼仪传说中反映婚礼习俗的较多,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壮族的抛绣球,傣族的丢花包等求婚习俗,南方瑶族的背新娘,畲族的《东郎的故事》中反映了畲族婚礼上,请会唱歌的厨师到女家点灶火的习俗,都富于民俗情趣。

可见,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表达了从远古到现代,从生产劳作、衣食住行到节日、信仰,从家庭到族群的民俗信息资源,堪称研究各民族民俗的文献资料库,它们借助表层文化载体,体现了各民族的深层文化意蕴。透过各民族的民间口传文学,可以探究其生活习俗的变迁过程和社会功能,成为历代民俗事项的佐证,为今天的风俗习性找到源头。

四、族源关系的口头记录

可以说,文学是历史的缩影,透过各民族的口传文学可以探究民族共同体发生、发展、分化和融合的演变历程,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民族之间的口传文学,还可以廓清某一语系、语族诸民族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

一方面,在我国民族史上,从远古时期,各民族的迁徙流动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长期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相互毗邻而居或杂居,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口头文学当中很多便是以表现民族迁徙为主要内容。历史上由于生存环境变化、氏族部落战争等多方面的因素,一些民族为了生存都不得不离开最初的家园,而被迫不断迁徙,找寻适应的生存环境。侗族的神话《祖公上河》便描述了其祖先迁徙的艰难历程,其中,说到侗族的祖先起初居住在浔梧一带,因为生活不下去,只好由王素率众西迁。途中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在现今侗人居住的地方找到了落脚点。人们在此开辟新壤,各部定居,生育子孙。公干、公坦、公伶、公朝等分别当了各部的酋长,起“款”定规。后经历史学家研究,侗族的祖先确实由桂东迁至此地,说明口头传承并不完全是凭空创造,是有一定的史实依据的。而且侗族的迁徙在其民间长诗中也有所体现。《天府侗迁徙歌》中首先叙述了迁移的原因:“茫茫宇宙无田土,宽宽大地没家园”。浔州一带人多,“山川广阔也难容”,加之岩鹰侵害、地蜂蜇人,强梁出没,祖先只好搬迁,沿途备受心酸。路经平江寨头、八沙寨脚,来到丰贝、秀流、平架、孖屋这个地方。“苗家已经住满了高山,客家已经住满了平川。”后来,携儿带女来到宰麻,在这片荒地建寨。谁知和当地人“情不投意不和”,又不得不再次跋涉。后来到古州、三宝,开辟田畴,谁知又遇到更大的灾难:“本想住它三年或五载,谁知官家派兵把古州占。”他们“攻下三宝寨,夺走了侗家田”,侗族祖先“两手空空没田园”,又得迁徙,最后来到孖尧,建造家园,从此子孙相继,绵延至今。这首长诗更加细致地描绘了侗族祖先的迁徙路线,包括沿途所遇到的民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另外,彝族的《指路经》是一首祭祀过程中吟唱的悼词,让逝者的灵魂归入故里。通过经文,可以推断出彝族祖先当年的迁徙路线。年代更近一些的锡伯族的《迁徙歌》同样是记录了清朝时期,从东北故乡跋山涉水,迤逦万里,历尽艰辛,西迁至新疆西陲的经过。

另一方面,从我国各民族的起源来看,许多民族有着同源共祖的历史渊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经历了复杂的民族融合和分化过程,相互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同一族源有着共同的原始心理和集团意识。在西南民族当中,会发现有很多母题相似的神话,如白族的《创世纪》、瑶族的《盘古书》都是讲述天地是由盘古开辟。《遮帕麻与遮米麻》讲述了汉、傣、彝、哈尼、纳西、景颇、德昂、阿昌等民族是从一个葫芦里走出的,各民族都是孪生兄弟。从这些神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有着相近似的主题,说明在远古社会时期这些民族生活的区域相邻,生活环境大致相似,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接触,并且相互影响,甚至其中有的民族可能是一个部落的不同分支,也就是说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后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分成不同的小部落,演变成今天不同的民族,反映了他们之间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可见,在民众的口头讲述中传承着各个民族自远古时期的“历史记忆”,人们可以借此追溯群体的共同起源及其历史流变,揭示其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时间”中的延续与变迁,考察各民族之间的特性与联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各个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神话、传说、故事、民间歌谣等民间口传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资源,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8]。由于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没有形成文字档案,因此,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学者们普遍认为如果不承认口传的民歌、叙事长诗、创世史诗、传说故事等是口述档案,而只将文字材料视为少数民族史料的话,很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就成了空白,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就不完整。这些口传文化是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信息资源,是研究各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源流、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第一手资料,是制定民族政策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此,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建设无疑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所以要明确意识到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口述档案,可以丰富民族学、民间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利于从多视野、多维度、多方面构建民族档案学的理论和学科框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谁远谁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