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译青
为了满足企业对研究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企业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一些学校相继开设了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学术界也提出倡议建立合理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评价体系。然而我们也应该透过这积极的表象,意识到我国企业管理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研究生论文脱离企业管理实践、导师指导不力、研究生科研训练不足、学校监管措施不到位等。德国精英高校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然而目前只有在警务硕士教育领域我国有学者借鉴了德国警察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管理学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本文探析了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企业管理学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希望为我国培养研究型企业管理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一、慕尼黑大学及其企业管理学院
慕尼黑大学是德国的一所研究型大学,有超过500年的历史,截至 2019/20冬季学期共有在校生53091人,教授787人,2019年全年获得3.12亿欧元的教学和科研经费资助。慕尼黑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26年正式成立的国民经济学院,学院旨在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及商科青年学者,专业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学院在1998年成立了“数字技术与管理”中心,旨在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慕尼黑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在2019年度德国经济周刊的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德国第二。根据联邦统计局2020年的数据,企业管理学是德国最受男生和女生欢迎的专业。 由此可见,从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慕尼黑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欧洲优质的商科教育水平。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慕尼黑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学生修满120 ECTS 即可获得硕士学位。目前有5个项目授予科学硕士学位(M. Sc.),企业管理学是其中之一。企业管理硕士项目由5类课程和硕士毕业论文构成。这五类课程分别是:专业基础课、一般基础课、项目课程、专业课和任选课。学生在第一学期需要从学院的5个研究方向的课程中选2个方向完成专业基础课:会计与税务、金融和保险、创新与数字化商务、领导力和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战略。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学生需要从上述5个方向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研究专业并选择3门专业课。一般基础课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包括3门课程: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经济学Ⅰ和Ⅱ。在第二学期学生还必须完成12ECTS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是德国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的特色,它通常安排在相关基础课程之后,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因此,项目课程通常由一个教研组的若干教研人员共同负责指导。在第一次上课时教研人员会介绍研究课题以及完成要求,供学生们选择,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研究项目通常是来自于企业管理实践,所以每个团队有一位企业方的合作联系人。项目通常是实证导向的,学生们需要收集和分析数据、案例分析、访谈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并及时和老师讨论项目进展。项目课程既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为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奠定基础。由于项目课程的研究问题来自于企业实践,所以研究结果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此外,通常在第三学期学生还需完成任选课,这些任选课可以是研究专业所在的教席提供的课程;企业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相关课程;经济、组织或社会心理学;其它的项目课程。
除了项目课程以外的课程授课形式多样。“讲座+练习”是大学授课的一种主要形式,适用于基础课程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通常教授授课,相应的练习课由助教主持,负责指导练习和答疑。讨论课是研究生课程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在企业管理学院广泛应用,课程规模通常控制在12人以下,学生们在教研人员的指导下就某主题进行一系列研究,在课上汇报自己的观点、研究进展和结果,并评价别人的研究报告,老师也会选择相关的科研论文让学生们在课堂讨论。相比较“讲座+练习”课,学生在讨论课上的参与度非常高,很多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教授也没有“答案”,学生们各抒己见,这与企业中的会议情境类似。
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博士生是企业管理学院每个教席重要的教研人员,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同时需要参与教席的研究项目,并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多数的博士生与教授是雇佣关系,教席的网站上显示他们的身份是科研工作者。自1999年以来,企业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必须修读博士生课程,并获得商务研究硕士学位(MBR),这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个制度一致沿用至今,但课程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MBR项目通常从博士生入学第一或第二年开始,持续4学期,包括5个模块,A/Ⅰ是MBR项目的核心部分,包括管理学基本理论阅读、会计与金融基本理论阅读、定量研究方法(例如文本大数据分析,计量模型之因果识别),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下列研究方法课程中任选3门:定性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建模、模拟法、实验法,这些方法能基本覆盖企业管理各个研究方向的主流研究方法,并与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相吻合。此外,学生还必须学习一门科研素养课程:科研项目申请或如何发表论文。在A/Ⅱ模块中,学生在自己导师和高年级博士生的指导下完成一项研究项目,还需要学习学术展示和汇报。B/Ⅰ模块要求学生学习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必修课程并参与自己所在教席组织的研讨会。B/Ⅱ模块比较自由,学生可以选择其它院系的一些与自己研究相关的课程,例如心理学、经济学。如果学生有过授课经历,也可以代替这个模块的学分。C模块包括一个独立完成的项目研究,通常研究结果可以发表在学术期刊。各个教席会从世界各地邀请各自领域的杰出学者和企业家参与MBR授课,使课程内容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无缝对接企业需求。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访谈、案例分析、文本分析、实验等,使用德语的频率很高,所以德国的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与理工科研究生的一項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构成基本以德国本土学生为主,但随着科教领域跨国交流的程度越来越高,教授在课程开始前会和同学们确定是否需要英语授课,如果没有人需要,他们通常会用德语授课。
四、特点与启示
由上可见慕尼黑大学企业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可为我国企业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带来启示。
1.多样化授课形式有利于提升职业能力。慕尼黑大学企业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授课形式包括“讲座+练习”、“讨论课”、“座谈”、“项目课程”等多种形式。我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目前仍然采用老师授课这种单一的形式,与面向本科生的授课形式没有差别。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学生展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因此单纯的讲课已不能满足这个教育目标,需要适当的引入“讨论课”、“练习课”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且适当的创造辩论机会,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这类授课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培养职业能力,不论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还是科学家,都需要这种在公开场合呈现观点的能力。
2.研究生毕业论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硕士研究生选定了一个专业方向后,可以通过访问相关教席的网页寻找教研人员公开发布的研究课题,然后直接联系这个教研人员,共同讨论自己做这个研究的可行性,进而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话题。这种确定毕业论文研究话题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论文质量。首先,与理工科的研究话题不一样,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研究话题不是单纯产生于书本知识、公式推导或者实验室的,它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企业洞察力和管理研究经验,而硕士研究生自身可能无法具备这种能力,因而他们在确定研究话题时需要一盏指明灯。其次,教席的研究人员从事着最前沿的研究,他们提供给研究生的话题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指导学生使用大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等最先进的方法分析数据,为工作后实施企业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奠定方法论基础。我国大学的导师网站往往更新不及时,让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老师们的科研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选择导师,往往会造成很多错配。所以,企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从进校起就确定导师有可能限制了论文选题的可能性,导致论文与企业需求脱节,影响论文质量。
3.博士生培養有的放矢。MBR项目保证了博士研究的层次化和连贯性。博士研究生自入学以来就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自己处在博士研究生的哪一个阶段,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沿着“理论课程?方法论课程?确定研究话题?完成项目研究?构建博士论文”这条线索,在两位导师的指引下,不断的在曲折中前进。MBR项目的实施决定了论文选题植根于全球企业管理实践,为了保证论文的研究价值,教授除了提供学术指导外,还会和学院或者第三方共同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提供便利。我国的企业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也在逐步完善,慕尼黑大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以帮助博士生顺利毕业为前提,以解决企业管理问题为核心,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能力,让他们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教授之间起到链接作用,并培养他们透过实证数据揭示企业管理问题本质的能力,最终实现博士生研究效率提高、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企业对研究型管理人才需求得到满足的三方共赢局面。[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SJA0111)、基于“专业融合”的行动学习法在《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G01118JX68)。]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