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刘波,肖茜尹,尹申,等
出版单位: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0-3075-4
出版时间:2019 年10 月
定价:36 元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弘扬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效形式,亦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所承载的独特使命敦促其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其文化自信度关乎文化认同度及文化传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文化自信”号召的积极响应,更是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变化的必然需求,对民族文化的持久性发展与传承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刘波、肖茜尹等人编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一书,以文化自信为探讨核心,从大学生视角及高校视角两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现状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利于将文化自信深切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丰富并延展文化自信培育形式,助力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及其文化自信。
依据内容及表达内涵差异该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文化自信背景,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现况,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铺展论述文化自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培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后期培育的可行性分析奠定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涵盖3 个章节,依次从文化视域、思想视域、高校视域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进行多角度解读,梳理相关发展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基于前期论述基础,从关联性、创新性和时代性3 个维度分析传统文化弘扬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间的密切关联;第四部分以发展对策为探讨核心,将实例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作为有力的工具,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3 个层面分别给予建议,为融合与培育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本书所述内容对人们研究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及文化自信培育具有理论指导作用,相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全面阅读此书的基础上多方位探析文化自信培育策略,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政教育模式与发展体系。
该书多维度阐述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文化自信,不仅具有理论阐释及观点输出,还富含数据支持,增强本书内容的专业性、实用性及对策执行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第四章第二小节部分,作者梳理849 份有效问卷结果,归纳性别、专业、学历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指明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偏低,侧面映射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度偏低,基于此进行大学生个体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相关度分析,促使本书更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与社会价值。综合此书所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可知,我国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主要与学生个体及高校思政培育模式两方面相关。在学生个体方面,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最主要且根本的原因,此种主观因素阻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价值的了解及现实意义的理解,引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偏差;在高校思政培育模式方面,高校仍将更多精力集中于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实用教育,对思政、人文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加之现有思政教育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古板,浅显的内容及不完整的知识体系难以吸引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进而无法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
总结上述内容,大学生文化自信度偏低既有学生个体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高校培养模式客观方面的因素,凸显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模式的弊端,该书针对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存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创新路径,对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工作具有珍贵的引领价值,因此,相关思政教育工作者及高校管理者可以以此书为理论参考,从以下途径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形式:第一,以思维理念转变为前提明确并提升文化自信对大学生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根源处解决文化自信的缺乏问题;需要注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创造性、民族性乃至群众性是其根本属性,文化自信意味着对民族文化有更深程度的认可度,对其所承载的历史定位、精神价值有更强的接受度;第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时应更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促使已有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借助专题、实例等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延伸与引导,促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高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