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江苏省东台市台南中学)
【中考真题】
作文。
“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能不改其乐”,是颜回的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精神;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是赵一曼的精神;
“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是叶剑英元帅提倡的精神;
……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向往,然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作出选择时,人们往往又会犹豫,甚至畏难不前。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解析与指导】
苏州市2021年的中考作文,仍沿袭了前几年的命题风格,采用了“引导语+命题”的形式,引导语诠释文题,提示立意和写作方向,作文题题面简洁,一目了然。
在2021年的作文题中,“精神”是题眼。何为“精神”?既指人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也指人有活力、有生气。说得通俗一点,“精神”就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血性和品节,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引导语列举了四个人物,分别暗示了四种精神,即安贫乐道、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不怕艰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出“精神”的许多方面,比如爱岗敬业、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刻苦钻研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立意的方向。
题目中的“人”,泛指所有人。“一点”本来是量词,用在这个题目中,显然是在强调“无论是谁,不能一点精神都没有”,强调“精神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题目明确了两种具体文体,并且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来写,因此,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一定都要有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综上所述,苏州市2021年的中考作文题,要求考生紧扣“精神”,或讲述一个故事,展现人物风采;或议论一个话题,亮明生命态度,最终突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主题。文题既紧密联系考生生活,又充满时代气息,还与课本作文训练(七下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遥相呼应,非常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
那么,如何来写“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篇作文呢?
先看记叙文的写作。
一、选人物,定“精神”。既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记叙家人、邻居、同学、老师等身边人的精彩故事,还可把目光投向那些令人敬佩的古今中外名人,包括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比如岳飞、袁隆平、霍金、保尔等,去叙述他们不平凡的人生。有了写作对象,人物“精神”的具体内涵就基本明朗了,后面的选材、写作就可有的放矢。当然,也可先确定写人物精神的哪个方面,然后再挑选合适的人物。
为了让自己的作文与众不同,无论“人物”还是“精神”,都应力求新颖独特。比如不写容易“撞车”的名人,而写个性独特的普通人;不写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等常见品格,而写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等个性,这样就能引人注目。
二、选素材,理情节。要想在记事中突出人物精神,借此表达“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主题,选材应典型,这个大家都知道。但选好素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不仅要对素材进行梳理,全面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更应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波澜,力求让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你准备写村里的老支书,他浑身有一股敢闯敢干、永不服输的精神,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把一个落后村建成了全国文明村。行文过程中,就可以把老支书创业过程中遭受的多个失败呈现出来,扣住读者的心弦。
三、选方法,塑形象。这篇记叙文写作,任务是通过展现单个人或一组人物的精神风貌,来反映“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主题。因此,行文过程中,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显得非常重要。描写人物时,既可正面着笔,进行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也可侧面着笔,通过他人的表现,以及环境描写来进行烘托。特别是要注重描写。
最后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结构上,最好采用“首尾呼应式”,开篇点题:“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间写人记事;最后有感而发,点出人的精神特征,强调“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主题,呼应文首,结束全文。
再看议论文的写作。
一、选择合适的中心论点。既可以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这一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论述“有一点精神”对人的重要性,也可由“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观点延伸出来,重新确定论证的话题,比如“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精神的人”“我们需要怎样的精神”等。
二、选择合适的论证思路。一般情况下,议论文写作,都是先提出观点,然后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束全文。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并列式,即根据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列出几个分论点,然后进行论述。比如论证“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精神的人”,就可从“做一个有精神的人需要胸怀大志”“做一个有精神的人需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有精神的人需要敢于奉献和牺牲”等角度进行论证。
也可以采用递进式,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比如论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观点,就可先论述“精神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再论述“人需要有哪些精神”,接着论述“一个人怎样培养自己的精神”,最后论述“要把个人精神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层层递进,自然令人信服。论述过程中,在举例的同时,也可运用正反论证、类比论证等形式,使论证方式更丰富,说服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