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民
(辉县市百泉镇人民政府,河南辉县 453600)
目前,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解释并未统一,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谭诗斌认为,以机械代替手工操作、以机械动力置换人力蓄力来减少劳动投入是农业机械化最直接的目的[1]。刘明祖等认为,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2]。国际农业工程学会将农业机械化诠释为农业用地通过机械、农具开发,从事农作物种植生产的过程。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一次变革,对加强农业生产,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意义重大。
2.1.1 改善劳动生产率
对于粮食生产而言,机械化作业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机械设备置换人力、畜力劳动,用科学技术替代传统种植,不仅可以打破规模化生产的壁垒,还能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为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粮食生产奠定基础[3]。
2.1.2 提高土地产出率
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大提升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也就是说,通过机械化生产,可以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具体表现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
1)翻耕阶段,通过农业机械可以实现深耕、深松、整地,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满足粮食增产需求。比如应用清垄深松精量化玉米播种机,可以实现深层松土、施肥及推茬清垄一体化作业,加快工作效率,提高产量。
2)播种阶段,通过精量机械播种,可以保证播种量、深度、植株行间距等适宜,还能保证农作物所需资源、营养充足。比如应用玉米覆膜机械栽植设备,可节约20%~30%种子,节约15%左右水资源,达到增产30%的效果。
3)灌溉阶段,相比传统灌溉设施,节水设施的应用,比如自动滴灌技术,可节水50%以上,增产20%~30%。
4)收割阶段,作为粮食生产的最后阶段,受地区天气变化影响,粮食作物产量降低。若使用机械干燥法,可以大大降低粮食变质、发霉数量,降低经济损失。
2.2.1 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在农业生产中,最初粮食生产仅涉及2 个方面,土地和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累积的耕作经验愈加丰富,大量良种、化肥、农药投入到粮食生产当中,大幅提升了粮食产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粮食生产投入的要素资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粳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中,劳动力投入逐年下降,机械投入越来越大,化肥用量稳中上涨,种子投入呈波动下降。这充分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正逐步向机械化方向迈进,劳动力越来越少,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得到了优化[4]。
2.2.2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而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多为家中老人,生产者年龄较大,间接表明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强度大幅下降。此外,当前农村地区的农户不再单一从事粮食生产活动,而是以从事其他行业活动为主,以农忙时节参与粮食生产为辅,粮食生产不再是农户工作的唯一选择。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中要素投入的内部结构,同时还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结构产生的一定影响。陈永生、胡桧、肖体琼等人研究对农业生产中小麦、玉米、水稻以及蔬菜的机械化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小麦(93.21%)>玉米(74.95%)>水稻(68.82%)>蔬菜(20%)[5]。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能够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生产工艺。
2.3.1 种粮主体节本增效
1)相比人工作业,机械化作业可节约更多成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不再将粮食生产作为主业,而是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大大增加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了人工作业成本。而机械化农机具能够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而且能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2)相比人工作业效率,机械化作业效率更高。粮食生产季节性显著,对天气变化要求极高,很容易出现抢收、抢种情况。各类先进、大型化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可以加快收割、播种速度,保障生产效率。
2.3.2 服务主体社会化服务增收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必定会增加粮食生产中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从而促使粮食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劳动节约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农村产生了大量农业服务主体,比如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等,这些企业通过租赁、全包等形式,将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提供给小农户种粮主体,从而提高农机经营化服务水平,实现社会化服务增收[6]。
2.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促进作用极为显著。1)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便于农户更好地投入到其他工作中。2)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增收。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农机需求的不断增长会给相关行业发展带来经济利润,从而促进其他行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涌现出了一些新问题,比如产权转让难度大、耕地细碎化、大规模生产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限制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甚至成为部分地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绊脚石。为此,必须合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为粮食规模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土地规模化经营当中积极引导资金、技术先进的经营组织参与其中,加大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力度,实现农户与农户、农户与经营组织之间合理化流转。
1)针对规模经营主体,政府应给予一定扶持,比如场库棚建设补贴、新设备及机具第一次购买补贴、贷款贴息等等,为规模经营主体良性发展创建有利的外部环境。2)针对规模经营主体,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其土地整理补贴。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全面培养具有一定规模、带动示范作用较强的规模经营种粮主体。
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等不断涌现,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细化作业,从而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比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优化播种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的速度,实现自动驾驶、自动监测等自动化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作业效率,大大减轻了农业从业者的作业强度,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区域农业生产水平千差万别。比如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采用的农业机械多为大型设备;地势复杂的山地、高原地区,采用的农业机械多为中小型设备。因此,应针对区域环境与经济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科研创新,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针对区域内的主导特色农产品,应对其农机农艺问题进行全面考虑,科学试验、多次检验,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标准,确定参考机具目录,并做好示范与推广工作。此外,针对支持农机农艺发展的企业机构,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为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提供支持,进一步扩大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规模[7]。
综上所述,粮食生产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在粮食生产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愈加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推进粮食增产增收,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结构,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